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亚洲地理历史与东亚文学艺术

根据地球地质构造,以及水陆面积的分布,世界可划分为两大部分,即东半球与西半球。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区集》的有关文字介绍,人类的“最初文明兴起于肥沃的大河冲积盆地”。诸如埃及的尼罗河、中东的两河流域、印度的恒河、中国的黄河与长江、东南亚的湄公河等大江大河,他曾这样书写东方历史地理:

以城市生活和文字为其含义的文明,开始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不久又传播到伊拉姆、印度河流域,以及克里特和小亚细亚的部分地区。文字大体是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象形文字这两大主干传播开的,这种传播情况正好标出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这两大主要中心,以及由它们传播的文明的影响范围。

他认为,人类的文明并非来自西方,而是起源于东方世界。但是限于理念、视野与图册文字的关系,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还没有将史地文化笔触落实到中国与太平洋西岸的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

若再细究,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此称谓来自古代亚述语,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古希腊人称其国家以东的地方,也“专指小亚细亚西岸古希腊城市以弗所平原地区,后来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今小亚细亚和亚洲其他部分”。

古代亚洲人以辛勤的劳动和聪明的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历史,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做出杰出的贡献。亚洲人的祖先,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了黄河流域(中国)、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印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古巴比伦(今伊拉克)的文明史,使其成为世界著名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在亚洲,即巴比伦、印度与中国。

我们所研究的亚洲东部诸国及其乐舞戏剧文化历史,系指东半球沿太平洋西岸大面积的“海上丝绸之路”地域文化及其乐舞戏剧艺术。根据夏日云、张二勋著作《文化地理学》的阐释:其生存的环境,实为地球表面亚洲东部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范畴。系指“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和人类相互关系的地理科学是一个巨系统,是一门大学问。它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子系统。其中人文地理学以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它探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区域开发等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重大问题” 。亚洲东部即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地理区域中产生的诸国乐舞戏剧文化亦为地球人文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地理学》一书“非物质文化景观”一章中,作者专辟有“戏剧舞蹈”云:

戏剧、舞蹈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戏剧;即使同一种戏剧、舞蹈,也会因时空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异。在东亚(中国、日本和朝鲜),具有把舞蹈和戏剧结合在一起的传统。但是,在西方,芭蕾舞、话剧和协奏曲都是独立发展的。在日本,舞蹈剧(歌伎舞)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都与宗教有关,它在文化中占有中心地位。

此书进一步指出:“戏剧、舞蹈随着文化的传播而传播。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文化流:从印度到远东,经海路及东南亚岛屿到中国和日本,以及一条由陆地、山道和沙漠的北方路线。随这条线,印度文化一直延伸到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喜马拉雅地区的北部。同时,它还被带往了朝鲜、中国、日本和越南,其中有许多是和佛教相伴随……整个东亚都是赤着脚舞蹈的,领唱与印度传统舞剧中一样和音乐家们一起坐在地板上,讲述着剧情。以前在佛教徒的庭院里表演的柬埔寨舞蹈与泰国舞剧具有同样的性质。”

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在其名著《历史》中,曾将人类文明划分为21种类别,他认为古代文明在东方产生的历史最早,文明的模式也最多。中国学者季羡林同样认为,世界上有中国(含日本),印度,古希伯来、埃及、巴比伦、亚述,以至阿拉伯伊斯兰闪族,古希腊、罗马,以至欧美等“四大体系”,亦可归纳为“东方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持同样观点的楼宇烈教授亦提出,世界上有希腊(罗马)、希伯来(基督教)、汉(儒家)、印度(佛教)、伊斯兰(阿拉伯)等“五大文化圈”。有的学者则把中国和印度,以及深受中印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诸国合称“汉印文化圈”。

武汉大学郑传寅教授在《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一书中对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文化进行阐述:

所谓“东方文化”是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的,是对具有某些共同点和相似性的文化类型或文化圈的归并。从以上分类来看,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明显具有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所谓东方的地理概念,按国际规定:以西经20度和东经120度的经纬圈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亚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东方的范畴……学界通常以“本初子午线”——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零度经线为界,把地球区分为东、西两个“半球”。按其历史概念,凡是在古代罗马帝国的东部的国家、地区约定俗成都被视为“东方”。

郑克鲁教授主编《外国文学史》阐明:“东方”这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人文地理概念,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意义;“两河流域的古亚述人将太阳升起的东方称为‘亚细’(意为‘日出之地’),古罗马人认为凡在东边的国家都属‘亚细亚’,这是现在‘亚洲’(Asia)一词的来源。而‘东方’这一概念的外延比‘亚洲’更广泛,地理学家把亚洲及北非称作东方(East),并依次划分为近东、中东和远东三个部分,其范围西至塞浦路斯、土耳其和埃及,东到中国、朝鲜、日本,南达恒河、印度河流域各国,以及印度尼西亚诸岛,北抵太平洋西北沿岸地区。”

具体到“东方文化”概念,可参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向远教授著《东方文学史通论》绪论“东方、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他在此文中专论:

东方有三大历史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即中东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统一的东方文化是存在的,它超越了文化体系的差异,超越了地理、种族、语言等条件的制约,在更高层次上具有一体性的倾向和特征。这种倾向和特征,表现在政治制度上就是东方专制主义,表现在经济制度上就是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表现在文化意识上是所谓“东方精神”。

依上所述,“东方文化”是亚洲与非洲多国家多民族的地区性的文学集合体,这一点就决定了对东方文化的研究必须要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与方法,否则就会成为东方诸国文化、文学、艺术现象的简单拼凑。季羡林先生在《必须加强对东方文学的研究》一文中曾指出:“研究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找出它的规律性。研究东方文学也是如此。只有找出它的规律,东方文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新学科。”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学,均与此地理历史基础上产生的宗教文化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邱紫华教授在史学与文化学领域有着深入研究,他在《东方美学史》一书中,专门设计“东方宗教与东方美学思想”一章,他认为:“就宗教形态来说,东方宗教既有泛神论宗教,也有一神论宗教。”所谓的“泛神论”是指把神和整个宇宙、整个自然界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的宗教审美文化显然与“一神论宗教”大相径庭,应属于“泛神论宗教”范畴。据他深入解析:“东方宗教的泛神论使东方民族永远地关注自然万物,同自然万物亲密一体,相互感触,激荡情绪。”其东方式的直觉感悟力和艺术敏感性体现在:“泛神性的宗教思想必然要促进想象力的丰富和发达:以比喻的方式,借此而言彼;以兴的方式,引发丰富的联想;以同情同构的情感力量去触类旁通,形成发达的‘通感’能力;以狂热的想象去营造精神中的梦幻世界和梦幻奇景,所以东方的美学和艺术世界同自然亲密联系,物我不分。”

正是东方宗教文化价值体系的这些独特的思想观念、信仰崇拜、道德规范,遂对东亚诸国语言文学与乐舞戏剧艺术产生巨大的渗透力和支配作用。东方或东亚诸国民族超理性的直觉、感悟思维方式和注重宗教伦理情感内在体验的心理定式,孕育了他们独具特色的审美文化与精美的表演艺术。 SfBt0jyZfamWaYRcx0kRHPxVLv2qRFXLLvg/CBJe3GUdOg53NFDcGQDqSMWS2R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