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波斯文化与塔齐耶受难剧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波斯古国,于公元前550年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于大流士一世时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强大的波斯帝国。然而于公元前500年自发动了“希波战争”,历经50年以失败而告终,后于公元前330年为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所灭。经波斯人民英勇反抗,终在公元前248年波斯从塞硫古斯王国统治下独立,又建立了稳定持久的帕提亚王国与萨珊王朝。7世纪以后相继被阿拉伯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土耳其人、英国人、俄国人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正因为如此复杂的历史,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波斯文化,乃至丰富多样的波斯文学艺术。

在波斯帝国时期,伊朗高原上的波斯先民每年都要举行戏剧性颇强的原始宗教祭祀仪式,即众人在狂热情绪中要将一位名叫“古玛塔”的篡位暴君的模拟像投掷火中焚烧,然后则是围绕火堆狂歌劲舞,高声吟唱各种祭祀歌曲。正是在此原始表演形式基础上才出现了古波斯经典《阿维斯陀》,以及形式完整的拜火祭神仪式。

于古希腊,米利都人掀起的反抗波斯起义为起点的“希波战争”,经“马拉松”“德摩比利”战役与“萨拉米海战”后,波斯人宣告失败,于公元前449年签订“卡里阿斯和约”,退出小亚细亚与爱琴海。古希腊剧作家由此战争题材获取灵感,创作演出了一批有关波斯人的戏剧作品,如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与《阿伽门农》,前者反映雅典人于萨拉米海战中大败波斯国王泽尔士一世统率的庞大舰队战事。后者剧作中出现波斯君主有关波斯紫红地毡之台词,如阿伽门农说:“我猜他一定在花毡上行走……当我在神的紫色料子上面行走的时候,愿忌妒的眼光不至于从高处射在我身上。”

埃斯库罗斯之所以能写出具有浓厚波斯与东方风情的戏剧作品,是因为他曾于公元前480年参加过反抗波斯侵略的萨拉米海战。另一位希腊著名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亦在此次战役获胜庆典中曾领导歌队吟唱过《胜利凯旋之歌》。

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也同样创作过反映波斯帝国事迹的乐舞戏剧作品,譬如在公元前427年于酒神大节隆重上演了他编写的《巴比伦人》即为明证。

公元前331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子亚历山大率希腊联邦诸军东征波斯,于当年9月在高加米拉决战,彻底打败了由大流士三世统帅的波斯大军,并宣布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合法继承者。随之,他又率兵远征中亚与南亚,并相继在征服之地大批移民,修建剧场,介绍与搬演古希腊与罗马悲喜剧。如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部古巴比伦遗址与约旦岩城佩特腊就有两座庞大的“古希腊剧场”与“著名的古罗马露天剧场”。

另在中亚与西域诸国考古工作者发掘到一些古希腊剧场遗址与文物,即阿富汗阿依罕努姆的“希腊剧院”与一些绘制有希腊与罗马悲剧人物的金属盘。据罗念生先生介绍,公元前4世纪末,在原波斯属国“旁遮普”上演亚历山大大帝带去的“古希腊剧作家皮同的讽刺喜剧《阿根》”。

古希腊悲剧与罗马戏剧,以及祭祀酒神与民俗礼仪不可能不对古波斯的传统戏剧文化产生影响。据载,在萨珊王朝时期(226—651年),波斯境内即流行着一种“哭祭”戏剧仪式,“相传古代国王霍斯陆之子夏瓦什因拒绝王妃苏达贝向他求爱,为躲避王妃陷害,请国王准予领兵抗拒来犯之敌,后被敌方杀害。人们憎恨王妃苏达贝,缅怀王子夏瓦什,每年在王子殉难日演出这段悲惨故事的片段” 。此种传统祭祀礼仪在后世逐渐演化为名声远扬的“塔齐耶受难剧”。

651年,阿拉伯帝国侵入波斯,随后输入伊斯兰教与宗教祭祀仪式,并在波斯“哭祭”殉难日悲剧的基础上,有机地融会古希腊、罗马宗教戏剧文化,从而形成了宣传说教伊斯兰教,扮饰角色,上演哈里发阿里之子侯赛因殉难故事的“塔齐耶受难剧”。

据M.T.马苏迪介绍,“塔齐耶受难剧”表现的主要是伊斯兰教第四任“哈里发”阿里之子侯赛因于680年争夺王位时,于卡尔巴拉战役中殉难的戏剧故事,描述:“‘塔齐耶’是一种与歌唱、器乐相结合的综合表演的受难剧……‘塔齐耶’演出活动在纳赛尔丁王执政期间达到了鼎盛阶段……‘塔齐耶’的演出活动在清真寺里或名为‘塔基耶’的有顶篷的较大的场地举行。” 中国波斯学学者李振中更为详尽地叙述了风靡中亚、西亚伊斯兰诸国的“塔齐耶受难剧”的来源、故事与演出情况:

阿拉伯与波斯等地历史上受其希腊、罗马与波斯戏剧文化影响,在伊斯兰教创建后,出现了一些表现伊斯兰教教义或派别斗争内容的戏剧形式,如“什叶派”的穆斯林为纪念他们所崇信的首领侯赛因被害,经常举行重大纪念活动,把侯赛因从麦地那出走到卡尔巴拉被害的全过程,用戏剧形式表现出来。表演往往在大广场上,表演的结尾是在广场中央堆起许多干柴,最后付之一炬,表示侯赛因及其家族在卡尔巴拉的不幸结局。

据考证,“塔齐耶受难剧”中表现的阿里与侯赛因均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政教首领,被人称之为“伊玛目”。什叶派是与逊尼派相对立的伊斯兰教派,该派认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的阿里与其后裔才是合法的继承人。从而此教派信徒大肆神化阿里及其亲眷,称其政教合一的首领为“伊玛目”,认为阿里受安拉的保佑,其地位甚至高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正统“哈里发”阿里曾参加过穆罕默德的一系列传教活动,以及“白德尔”“伍侯德”“壕沟”“骆驼之战”“隋芬之战”等圣战,以英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然而在661年不幸被哈瓦利吉派信徒伊本·穆勒介姆刺死。继之,阿里长子哈桑接任了什叶派第二代“伊玛目”的要职。

据有关文献记载,侯赛因身世富有传奇色彩。他是阿里与穆罕默德爱女法蒂玛结合所生之子,他成人后迎娶波斯萨珊王朝末代皇帝之女为妻,故受到波斯人的拥戴。于穆阿维叶时代,侯赛因随兄哈桑退居麦地那。阿里遇害,兄长继位后,他拒绝效忠,而在库法阿里党人的支持下预谋武力夺回政权。但是没料到于希吉拉历的阿术拉日(680年1月10日)遭遇倭马亚骑兵,经过激战,最终殉难于卡尔巴拉。侯赛因被杀害后,社会上各种反对哈里发统治的人利用穆斯林的悲哀情绪,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什叶派信徒亦为哀悼第三代“伊玛目”侯赛因,确定在每年的阿术拉节日期间开展各种宗教文艺悼念活动。

古代波斯“塔齐耶受难剧”演出场所,一般设在伊斯兰教清真寺,或者名为“塔基耶”的豪华文化娱乐场地举行。为此类宗教剧形式伴奏的乐队逐步过渡到阵容强大的“纳格加雷”乐队,参加歌唱与表演的人数有时多达100余人,演出规模与阵容可与古希腊悲剧以及西方宗教神秘剧相媲美。

在波斯辖管的伊斯兰教地区,还流行着其他形式与内容的传统民族歌舞戏,如每逢“穆哈兰月”,人们相聚在一起举行歌唱、舞蹈与朗诵相结合的“罗代”。此种表演形式为:艺人一面捶打着自己的胸部,一边载歌载舞独唱、对唱与轮唱有关“哈里发”与“伊玛目”,以及亲属、信徒受苦殉难之悲剧故事,较为流行的节目如《诺赫萨拉伊》与《西那扎尼》。

波斯文化在阿拉伯帝国、中亚喀拉汗王朝与蒙古伊儿汗国统治时期(651—1502年),非但没有被兼并毁灭,反而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在保持传统的戏剧文化,并且吸收、接纳、融会与传播东方各种优秀文化,如中国皮影戏借道波斯输入西亚与东欧,即为典型的事例。

在历史上,波斯与阿拉伯诸国都流传过皮影戏,亦称“影子戏”,其中以土耳其影子戏最为著名。据美国学者希提考证:“影子戏大概是远东的发明。穆斯林大概是从印度或波斯学会影子戏的……11世纪在西班牙,哈兹木在一个隐喻中提到影子戏。这种艺术,从西亚和埃及传入君士坦丁堡,在那里主角叫‘盖拉孤兹’(意为黑眼睛),再从那里传入东欧。” 10世纪末、11世纪初突厥人阿尔波提推翻阿拉伯萨曼王朝,建立包括伊朗、印度与中国西部部分地区的强盛的喀拉汗王朝,西亚与东欧的影子戏即由波斯作中介传去的,然而亦有学者考证输入途径与时间应推至中国元代:

波斯历史学者瑞师德丹丁曾指出,当成吉思汗的儿子继成大统的时候,有中国的演员到波斯,演员在幕后表演特别的戏曲(指皮影戏),证明那时传入波斯。

古代西亚地区与土耳其国的传统皮影戏,据说是穆斯林诞生、割礼、成人、婚礼、节庆与丧葬,以及朝野仪典与文化娱乐中必不可少的艺术表演形式。皮影戏形象一般用骆驼皮张制成,其中主要角色只有两个,即“盖拉孤兹”与“哈只伐特”。擅长于表演波斯与阿拉伯诸国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与轶闻趣事。另外,这一带还盛行“场戏”,后易名为“图卢阿特戏”,系用真人代替皮影人物表演的舞台戏剧,以反映波斯神话传说与阿拉伯《天方夜谭》传奇故事为主要内容,出场角色亦为两个,即“比舍卡尔”与“卡夫克卢”,另外还增加若干配角,以丰富传统乐舞与戏剧舞台艺术色调。 vZMKWXNirORpYeAnm885QERhzGvIHPbl8MmRrfBYoYG2tm9EJ9TS9SixPW7YUw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