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湿婆、吠陀与两大英雄史诗

居于亚洲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之间与“丝绸之路”中段的印度,在历史上与埃及、希腊、波斯、中国一样,亦为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经一系列考古发掘证明,在公元前3000年时期,古代印度西北部的摩汉卓达罗与哈拉帕两处,已有相当规模的古代城市遗址,人们将其称之为“哈拉帕文化”或“印度河流域文化”。

令世人瞩目的是考古学家在哈拉帕发掘到许多彩色石像、青铜小雕像,以及刻有各种动物的浮雕与印章雕刻品。特别重要的是大批出土的印章上嵌刻着各种神奇的文字符号,“捷克斯洛伐克学者赫罗兹尼认为他已读通了125个符号,并指出哈拉帕文字已由图画文字演进到带有表音文字的性质。” 在此远古文字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印度古代文化,以及最古老的文献“吠陀”。

“吠陀”文字属于印欧语系,亦称之为“吠陀梵文”。“吠陀”共分为四部,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吠陀》。《吠陀》文本的出现,明确无疑是东西方民族文化交汇的结果。于公元前2000年中叶,操印欧语系的一些雅利安人部落从中亚高原南下,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一带。吠陀文献中即有许多描述雅利安人对当地“达萨”人征战的文字记载,后来致使哈拉帕文化逐渐被雅利安文化所替代。

除了摩汉卓达罗与哈拉帕两大城市遗址外,考古学家还在卡拉奇的苏特克根多尔、鲁伯尔坎贝湾,以及德里的亚穆纳河盆地,陆续发掘到一些古印度史前文化遗址,从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证实: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度居民以达罗毗荼人为主,后来由东西方诸国流入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 哒人,以及其他种族,使得印度人种与该地原始文化形式日趋复杂与多样化。

大约公元前1000年初叶至中叶,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涌现了形形色色的城邦国家,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印度古代社会特有的等级与种姓制度,从而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随之这四个等级的文化阶层也应运而生。

为了反映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古代印度诗人与艺人根据民间流传的大量原始诗歌作品,经过收集、整理、加工、编订出庞大的印度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吠陀》,后来又产生驰名世界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以及《往世书》《奥义书》《五卷书》等古典文化名著,它们与古老的印度诸神宗教故事传说融会贯通,从而为印度原始乐舞戏剧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东亚,主要是邻近的东南亚诸国戏剧艺术输送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营养。

被称为“乐舞之神”或“戏剧之神”的“湿婆”,是吠陀祭司们所崇拜的风暴之神“楼陀罗”的绰号,她与毗湿奴神与梵天神分别是主宰古代印度与天地万物的“三大主神”之一。

“湿婆”,据说原本为印度土著的法拉威族之神,有四只手、两只脚与三只眼睛。她是带来破坏与死亡的狂暴“风”神,然而也是在破坏与死亡中生育万物的宇宙“生成”之神。后来人们视她为主管农耕之神,同时又是狂喜乱舞的主司音乐、舞蹈与戏剧之神。湿婆亦称“那塔拉加”或“大自在天”。相传长有五个头,手中分别执有三股叉、神螺、水罐与鼓。她擅长跳舞,并创造有刚与柔两类舞蹈,即柔舞《拉斯雅》,刚舞《荡德瓦》,计能熟练表演各种传统舞蹈达108种,所以被尊称为“舞王”。据东方艺术史学家王镛先生介绍:

湿婆,梵文Shiva的音译,意为“吉祥、福泽、恩惠、安宁”。湿婆是印度教的宇宙大神之一。湿婆是一个性格自相矛盾的复合神,他既是毁灭之神,又是生殖之神;既是破坏之神,又是创造之神;既是男根之神,又是瑜伽之神;既是苦行之神,又是舞蹈之神。

古代印度很早就产生了酬谢敬献“湿婆”神的演出,这位“舞蹈”或“戏剧”之神酷肖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倪索斯”,在印度笈多王朝盛行的湿婆教派,以修炼瑜伽功与苦行而著称。他们认为欲摆脱世俗束缚,最理想的方法为坐禅、念咒、唱歌、跳舞、演戏、哄笑、涂灰,或者模仿牛的叫声,故又被称之为“涂灰外道”。

自古迄今,印度民间仍流行着“湿婆之夜节”。每逢此时,湿婆庙里就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朝拜圣地的信徒。他们在“圣河”里沐浴,在庙宇广场举行各种祈祷庆祝活动;深夜则围绕着篝火,一边吟唱着礼赞圣歌,一边欢跳着礼俗舞蹈,并且不时穿插着一些原始乐舞戏剧表演,稔熟表演艺术的民间艺人则当众随乐献技。

印度古籍浩如烟海,真实、生动地记载着印度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以及到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进程。这些用吠陀语、梵语、巴利语写作的文艺作品,其中不乏有一些原始乐舞戏剧的精彩章节与片段。

如前所述,古老诗集《吠陀》,为上古印度知识与学问的意思。它曾作为古代宗教圣典被婆罗门教祭司广为传播。《吠陀本集》中有许多有关描述史前神话与神祇的诗歌。例如天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工艺神陀湿多、劳动神利普、医药神双马童、死神阎摩、地神伐楼拿等。其中歌颂因陀罗的诗歌竟然占据《梨俱吠陀》全书的四分之一。主神因陀罗在宗教诗文中是一个长有胡须,手执金刚杵,喜欢饮酒娱乐,能够变幻形象的天神。他杀死了围困水源的巨龙弗栗多,开山放水,使印度境内七条河流畅通无阻、奔腾不息。

《梨俱吠陀》第十卷第十首,有一段阎摩与阎密兄妹之间表现爱情的对话,曾被专家学者公认为印度原始戏剧形态的对话。著名东方学者金克木对此解释,此首“对话体的诗带有戏剧性,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女的热爱男的,男的却害怕社会干涉,极力推托”。 此种兄妹之间充满矛盾心理的拒婚行为,是血缘婚姻向“普那路亚”婚姻过渡的历史文化反映,是一种戏剧性社会进步的转折。

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亦有许多类似戏剧性对话,例如那罗和达摩衍蒂,莎维德丽和萨蒂梵之间的对话。前者出自《那罗传》,后者出自《莎维德丽传》,其中有一段戏剧动作性很强的对话。另外在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还有很大篇幅的黑天神与妖魔交战,以及阿修罗金刚脐的女儿光照与俊杰婚姻的乐舞戏剧场面。对此,德国东方学者莫·温特尼茨作如下论述:

天鹅为媒的情节,恰如在《那罗传》中,天鹅为那罗和达摩衍蒂传递爱情。为了得到光照女,俊杰乔装成演戏人,带着整个戏班进入了金刚脐的宫廷。他们表演各种各样的戏剧……这在印度文学中可能是最早提到戏剧和演戏的地方,总之这里的叙述是最有趣的。诗中明确地讲到,俊杰的戏班演出了黑天生平的情节,还把大史诗《罗摩衍那》和鹿角的故事改编成了戏曲。

在古代印度,“吠陀祭司”是加工、整理与编订古籍文献的主要成员,不仅《吠陀》,另外还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均有“吠陀祭司”的劳动成果。《梵书》中记载有与《吠陀》及印度史诗相类似的戏剧性文字,譬如洪呼王“补卢罗婆”与广延女“优哩婆湿”的戏剧性对话,即被视为后世印度梵剧的萌芽。吠陀祭祀用以主持祭祀仪式的原始经书如《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与《吠陀》一脉相承,均为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成熟与完善铺平了道路。

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是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古代东方文学英雄史诗,同时亦为极富戏剧性的印度神话传说巨制汇编。《摩诃婆罗多》的《森林篇》之《罗摩传》,后来演变为《罗摩衍那》插话,并与《那罗传》《莎维德丽传》《大鱼传》《湿毗传》《沙恭达罗传》等插话,一起对印度传统戏剧对话的规范性产生重大影响。

史诗《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18篇,另有附录《诃利世系》,共2109章,约10万颂,人称为“大史诗”。史诗中描述了班度族阿周那王子五兄弟在克里希纳的协助下战胜北方群魔的英雄故事。这部全面反映古代印度列国纷争与帝国统一的英雄史诗“中心故事约占全诗篇幅一半,各种插话及其他成分又占一半。‘插话’的基本精神与主题一致,艺术性较强,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最著名的有《沙恭达罗》《那罗传》《莎维德丽传》《罗摩传》等”

《摩诃婆罗多》对后世戏剧产生影响,除了大篇幅的人物“插话”,还在于史诗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形象,例如:坚战、难敌、怖军、阿周那、迦尔纳、黑天、毗湿摩等,这些人物与神灵在史诗中均贯串有戏剧动作,以及代言体戏剧对话。与《摩诃婆罗多》并列齐名的《罗摩衍那》亦为印度古典叙事长诗的典范。它同样对东西方古典戏剧文学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史诗共分为7篇,含500章,共2.4万颂,史诗原来根据《摩诃婆罗多》之《罗摩传》而扩充发展。《罗摩衍那》主要描述了英雄罗摩与妻子悉多一生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

较之于西方《圣经》篇幅长3倍半,八倍于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两书总和的鸿篇巨制《摩诃婆罗多》,在印度历史上不仅孕育了《薄伽梵歌》《毗湿千名录》《续神歌》《毗湿摩颂》与《象王的解说》“五宝”之作;另外“《摩诃婆罗多》的主题影响了梵语文学的诗歌、大诗、戏剧和占布等许多体裁和题材” 。根据印度著名学者毗耶娑介绍:

《摩诃婆罗多》的重要意义还不止此,后世的文学的创作者——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跋娑、婆罗维、摩伽、室利诃奢,以及王顶等的创作动力的源泉,就是这部伟大的著作《摩诃婆罗多》。如果没有《摩诃婆罗多》,那么就没有这么众多的伟大诗人创作出这样丰富的梵语文学。

据说,上述“梵语文学”诗人与剧作家如迦梨陀娑所创作的《沙恭达罗》《优哩婆湿》均来自《摩诃婆罗多》。跋娑所传后世的13个剧本中,据考有6个取材于《摩诃婆罗多》,其代表作为《惊梦记》。婆罗维曾撰写过长篇叙事诗《野人和阿周那》,后来被瓦德斯拉杰改编为《野人和阿周那独幕剧》。王顶则编写过与《摩诃婆罗多》有着密切联系的剧作《儿童的婆罗多》与《樟脑球》等。

同样,史诗《罗摩衍那》对后世戏剧的影响亦不能低估。据印度著名学者瓦·盖罗拉于《罗摩衍那》一文中考证,跋娑的《形象剧》《登基剧》,迦梨陀娑的《罗怙世系》,诃努姆德的《伟大戏剧》,薄婆菩提的《大雄传》,迪纳格的《茉莉花环》,王顶的《儿童的罗摩衍那》,达摩德·米希尔、马屠苏登的《哈奴曼戏剧》等均出自《罗摩衍那》。故此他高度评价:《罗摩衍那》不仅被证明是“影响和鼓舞这个辽阔国家的人民生活的一部空前和极受崇敬的作品,”而且它在培养和繁荣后世的“梵语文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印度吠陀时期正处于东西方文化大交流时代。此时,有许多原始祭祀仪式大同小异,这给世界性的中国与印度“丝绸之路”戏剧文化交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许多原始形态的戏剧性礼仪活动与过程多记载在两大英雄史诗与《梨俱吠陀》之中。

《梨俱吠陀》成书的时间比希腊“荷马史诗”与波斯古经《阿维斯陀》都要早,可视其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艺术文献之一。此部诗歌总集内含颂歌或神曲1028首,作者均为世袭的婆罗门祭司,创编与整理《梨俱吠陀》的六姓祭司,可谓古代印度最有资历的宗教仪式,是一位东方传统乐舞戏剧活动的社会文化组织者。 3gpsYFupy2/N5dF8Oq8ZrxodpFbC856wYm6RgmepzYX16wyUfpi8U9pDxkYcfJ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