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而通识教育可以说是近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201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这意味着通识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历史学作为人文基础学科,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健全人格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史学科势必成为通识教育的主阵地,历史通识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历史专业教育强调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同,历史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时不需要全面覆盖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历史文献、史学理论等专业课程群,而是应该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等契合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指导下建设有特色的、专题性的历史通识教育课程。就这个目标而言,社会史因其“总体史”的学术追求、研究领域的极大拓展、“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关注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的研究旨趣、多学科交流与对话的研究路径等鲜明特色,具有建设成为高校历史类核心通识课程的独特优势。那么,相应的,中国社会史通识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也就具有了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史研究复兴并日益繁荣,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范围之广泛、数量之丰硕,在新时期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中令人瞩目。然而,与不计其数的社会史研究论著相比,可用于社会史教学的专业教材却并不多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史教学的发展。目前,高校中国社会史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是冯尔康先生的《中国社会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该书是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致力于从社会史研究历程的角度探讨社会史学科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因此理论研究占全书一半篇幅,对中国社会史史实的介绍相对比较简单。2009年,池子华、吴建华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社会史教程》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社会史理论”,下编为“社会史专题”,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深入的专题研究。但是,这部教材是“苏州大学研究生优秀教材建设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是针对社会史专业的研究生编写的教材。2020年,张笑川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史导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也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基础理论,对中国社会史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包括社会史的基本理论、中国社会的演变趋势和阶段性;下编为专题研究,对中国社会史的前沿领域进行深入剖析。该书作为“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之一出版,是适合中国史本科和研究生教学需求的专业教材。不难看出,以上几部都是面向高校中国史学科的本科生或社会史专业的研究生编写的教材,其专业性、理论性及论述的难度、深度,都并不适合作为通识课程的教学用书。
笔者执教的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型大学,一直非常重视通识教育改革。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打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构建了“核心+主干+一般”的通识课程体系,即以“中华文明通论”“西方文明通论”两门课程作为核心通识课程,同时设置广泛覆盖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20多门通识主干课程和500余门一般通识课程。作为基础人文学科,历史类通识课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自2003年建所以来,始终承担全校历史类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近20年的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以中国社会史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涵盖了通识主干课、一般通识选修课、校长导读书目课、少数民族预科班通识课等多种类型,在课程体系上突显社会史研究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的特点,涉及不同历史时代的多样性专题。其中,作为总论性课程的“中国社会史”于2015年获批成为我校重点建设的通识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社会史的基本理论和社会结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社会问题与治理等专题。这门课程开设以来,深受学生好评,每学期的选课人数都有数百人之多。然而,因为一直没有与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学时相适应的专用教材,各位任课教师大多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每讲主题自行搜集、整合相关资源,形成授课内容,再通过推荐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论著、论文的方式进行延展学习。面对数量不断增加且来自非历史学专业的选课学生,缺乏配套教材,对于教师授课、学生听课及课后复习都造成了诸多不便。因此,编写一套适合通识课程教学需求的中国社会史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课程主讲教师通过接力授课、集中讨论教案、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在教学目标、课程大纲、讲授内容和教学模式、知识要点难点等诸多方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建构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这也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019年,历史研究所将编写和出版通识主干课“中国社会史”的配套教材列入学科发展的重要工作。2020年,由笔者主持的“通识主干课程‘中国社会史’教材建设研究”项目获得中国政法大学教学改革立项,并很快组建了教材编写团队。此后,我们举行了多次教材编写研讨会,讨论教材的体例、结构、内容、写作风格等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讨论和写作、修改,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部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作为“中国政法大学通识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出版。本校“中国社会史”课程每学期总计32学时,除去考试周,正常教学学时为30学时,每周3学时,授课周次为10周。因此,我们也将这部教材命名为《中国社会史十讲》,共编写10章,与课程教学大纲和学时保持一致。
作为一部中国社会史通识教材,在专业性与通识性,学术深度与可读性、普及性之间应达到平衡,既能反映社会史研究的学术特色和前沿领域,又适合作为非历史专业本科生的通识课程教学用书。因此,我们在编写这本教材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力求创新,以体现中国社会史通识教材的特色。
首先,在内容上简化了社会史基础理论部分。与前述几部现有的中国社会史教材用全书一半篇幅来阐述社会史的理论问题不同,本书仅用一讲总述社会史的概念、研究旨趣和发展历程,使学生对社会史的研究取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引发他们对相关学术领域产生兴趣,有进一步了解的意愿。更专业、精深的社会史理论和研究方法,则尽可能通过各讲的不同专题、透过具体的史实和生动的个案来呈现。
其次,各讲专题既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前沿问题,又能充分体现社会史关注日常生活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特点。本书各讲选择的主题涉及身体史、性别史、民间宗教与仪式实践、宫廷社会史、法律社会史、自然环境与灾害史、乡村社会史等诸多方面,这些主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最具活力且成果斐然的领域。同时,为了适应非历史学专业本科通识教学的需求,我们的团队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海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各专题的学术史和基本史实都进行了整体性的介绍,并在每讲后列出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
再次,作为通识教材,本书充分展示了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各讲专题,如性别史、城乡关系、社会治理、信仰与仪式、法律社会史等,本身就显示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而通常被视为传统政治史的一些老问题,如科举制度,本书不仅尽可能呈现其在社会史层面更丰富的内容,如科举制下的社会关系网络、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治理、识字率等问题,还有意识地借用“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这一社会学概念分析科举制对中国传统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在多学科的广阔视野下重新审视这些“老”问题。总之,我们力图在具体问题的阐释中体现多学科的视野互鉴和观点碰撞,以此激发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术思考和对话。
最后,关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强调从“他者”“异域”的视角观察中国社会,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而这是此前几部中国社会史教材几乎没有涉及的内容。设计这样的专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用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认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理解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
参与本部教材编写的均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中青年教师,他们长期从事中国社会史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先后主持过与中国社会史相关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有着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本书主编为邓庆平,负责教材内容和体例设计以及全书统稿,并撰写第一讲和第五讲。其余各讲的编写人员如下:第二讲由王学深撰写,第三讲和第四讲由赵晓华撰写,第六讲由姜金顺撰写,第七讲由王敬雅撰写,第八讲由郑清坡撰写,第九讲由高翔宇撰写,第十讲由王静撰写。
社会史研究在中国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研究领域极为广泛,研究方法也非常多元,研究成果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教材撰写的难度相当大。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教材体例的系统性,这一目标既难以实现又并非通识教材的诉求。我们在多年的通识教学工作中,努力将“中国社会史”建设成为本校的一门通识主干课程,并尝试着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这样一部适应通识教学需求的中国社会史教材。这部教材虽为本所同人共同努力之成果,但错讹缺失之处肯定在所难免。我们真诚地希望学界同人能够指出本书的错误和不足,给予宝贵的建议,以便我们修订和改正。
编者
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