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 40 余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然而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一些较为深层的问题,经济增长总量和质量效益之间的不协调,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匀、民生改善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逐渐淡化对经济增长总量的重视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新常态经济的宏观战略,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适应当前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的变化趋势,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深入推进,这将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乡村旅游从无到有、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域旅游的有效载体,是助推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一、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新常态,经济进入周期性深度调整,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共同作用,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了“要加快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由规模发展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经济发展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为先,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2017 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思路、实施宏观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低速增长以及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自“供给侧”概念提出以来,“供给侧改革”被中央密集提及(2015 年 11 月,九天四提),其强调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并成为我国“十三五”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因此,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改革的办法调整供给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贵州而言,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全面提升特色产业质量和效益,贵州不断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三产之间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快实现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

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人民已从追求物质生活满足转向追求美好生活转变,高品质、高端化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受市场青睐。这种转变体现在旅游消费需求上,就表征为从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向体验、休闲等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这种转变反映到旅游业发展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与非均衡的旅游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过加大旅游投资,旅游业获得了很大增长,但未来不可能过度依赖投资的大规模扩张,必须通过调整供给结构,进行旅游业供给侧改革。2016 年 1 月 11 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强调“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虽然,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产业自身结构一直在不断变化,但当前我国旅游供给依然与旅游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依然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积累了一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在景区、旅行社、酒店、旅游购物品等旅游产品供给矛盾。 因此,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旅游业发展初期的供给不足,而是旅游业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缺乏竞争力,旅游供给与旅游市场需求存在错位。

我国旅游产业正在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由关注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重视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旅游业态创新是必然的趋势。新业态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众多各具特色的旅游新业态的涌现,不仅是当前旅游业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旅游产业由最初的创收外汇的经济功能定位,到后来旅游只是少数人享受得起的“高大上”,再到今天的旅游成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方式的“小确幸”,旅游需求的大众化和常态化不断催生着旅游本身去创新和变革。旅游业态的更新实际上就是旅游行业不断满足游客新需求,不断开辟精细市场产品的过程。尤其是以信息化为导向的业态创新更是引起了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2015 年 1 月 10 日,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把以大数据和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也是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抓手。适应新的旅游需求的业态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新的业态必然要求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正如 2018 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发布的《2018 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所指出的“我国正在朝着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迈进,要努力推动旅游向优质发展转变。”

对贵州而言,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转型的必然要求,是贵州“十三五”时期实现弯道取直、赶超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是解决脱贫攻坚、共同小康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手段之一。旅游业作为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守住“两条底线”的战略选择,全省转型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产业,通过旅游供给侧改革加大供给,提高旅游服务品质质量,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建立有效的旅游行业监督机制,扩大旅游行业有效供给,并促进旅游经济结构优化,实现旅游业对三次产业的拉动效应,对贵州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贵州省旅游业总体上有效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需不协调等问题十分突出。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有利于满足国内外旅游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引领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引导游客回流;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标指向提质增效。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生产要素进行最优配置,以及通过生产技术的提升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旅游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提升旅游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对贵州而言,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围绕提质增效来展开,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在规模上,要扩大旅游业的有效市场供给;在结构上,要不断推动旅游产品向高端化发展,增加“商、养、学、闲、情、奇”要素供给;在效率上,要不断提升旅游经济的运行效率,提升旅游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从实现路径看,要实现供需两端发力,既要针对需求提高有效供给,也要通过供给“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也就是通过加大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平衡,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一般来说,旅游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如下几个问题入手:一是通过产业升级解决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旅游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二是通过提质增效解决旅游业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实现增长的问题;三是通过补齐短板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表现为游客服务中心、集散中心、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及旅游人才等旅游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业大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乡村旅游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一)乡村旅游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2016)》,在国家政策引导、新型城镇化、投资驱动、新消费革命、汽车普及等五大推手的助力下,未来我国乡村旅游热还将持续 10 年以上。 从近五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来看(详见图 1-1、图 1-2、图1-3),2014—2018 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从 12 亿人次增长到 30 亿人次,增长了 150%;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次的比重由 31.91%增长到 54.15%,达到一半以上。

图 1-1 2014—2018 年全国乡村旅游与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对比

注:2014—2017 年数据来源于:郭玉琼.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报告(2017 )[C]//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8),2018;2018 年乡村旅游数据来源于:2018 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八千亿元[EB/OL]. http://country. people.com. cn/n1 /2019 /0214 /c419842-30674249. html,2019-03-08;国内旅游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8 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就贵州而言,乡村旅游同样也是全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2018年贵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从 1.29 亿人次增长到 4.62 亿人次,增长了258.14%,高于全国增长水平;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次的比重由 40.19%增长到 47.68%。从趋势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贵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增长速度总体都高于旅游接待人次增长速度(图 1-4),2018 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增长高于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增长 9.2 个百分点。2018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4.62 亿人次,占全省接待游客的 47.68%,同比增长 33.91%,高于全省旅游接待人次增长 3.76 个百分点。因此,在当前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和提质升级的重要时期,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提升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图 1-2 2014—2018 年贵州乡村旅游与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对比

注:2014—2017 年数据来源于《贵州年鉴(2015—2018)》,2018 年数据来源于《2018 年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 1-3 2014—2018 年全国及贵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占比

注:2014—2017 年数据来源于:郭玉琼.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报告(2017)[C]//

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8),2018;2018 年乡村旅游数据来源于:2018 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八千亿元[EB/OL]. http://country. people. com.cn/n1 /2019 /0214 /c419842-30674249. html,2019-03-08;国内旅游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8 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图 1-4 2015—2018 年全国及贵州旅游接待与乡村旅游接待增长

注:2015—2017 年数据来源于:郭玉琼.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报告(2017)[C]//两岸创意经济研究报告(2018),2018;2018 年乡村旅游数据来源于:2018 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八千亿元[EB/OL]. http://country. people. com.cn/n1 /2019 /0214 /c419842-30674249. html,2019-03-08;国内旅游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18 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二)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的有效载体

全域旅游是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旅游需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国旅游业转型提质、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全域旅游的本质特征充分表现为空间性、全局性、整合性、共享性和带动性五个方面。空间性强调要突破传统的“点式”空间发展模式,而向全域“面式”扩张,避免出现旅游“飞地”困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突破传统旅游发展“域”的限制,将旅游发展从市域、县域向镇域、村域延伸。同时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一般不同于传统的“围墙式”(门票旅游)相区别,其通常属于无景点旅游范畴,强调乡村全域旅游目的地,无严格景区边界。全局性既表现为发展视角上的全局性,也表现为发展要素视角的全局性,还表现为管理视角的全局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有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打破区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统筹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旅游发展业态和管理模式的重要推手。整合性强调旅游发展在整合各类社会经济资源方面的功能,需要有效整合区域生产要素资源、产业发展资源和社会管理要素资源等多方资源。乡村旅游发展能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源,不断加大投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加快体制机制、部门职能、政策法规、社会参与、公共服务等社会管理要素资源整合,从而提高农村公共管理效率。共享性突出旅游发展成果要能够有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域旅游要促进全社会共同参加,让广大群众参与并分享受益。带动性表现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是充分发挥旅游综合性、关联性强的产业特征的具体体现,既包括对区域经济发的带动性,也包括对社会文化的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能够使旅游发展要素渗透到乡村旅游涉及的全部空间,促进各种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生态的全面发展,让广大群众分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因此,乡村旅游是有效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有效途径,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典范的最佳选择。

四、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一)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

发展乡村旅游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大量实践证明,乡村旅游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属于以产品和服务提供为基础的高度综合性产业,能有效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发展,具备拉动农村地区第一产业、联动第二产业和带动第三产业的“综合动力”,被认为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润滑剂”,旅游开发已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满足旅游者的多样性需求,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行业的共同参与。相关研究表明,旅游业与 110 个行业相关联,尤其是现代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更加紧密 。因此,旅游具有显著的联动性,正因为如此,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能有效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而且乡村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其返贫率较低。鉴于此,“十三五”期间,我国计划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超过 1200 万的贫困人口脱贫,占总贫困人口的 17%。

由于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贫困地区经济往往较为落后,工业化水平不足,但却保留下来了优美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几乎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贫困地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是发挥贫困地区比较优势的有效载体。从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来看,贵州旅游资源分布与贫困分布有着较高的重叠度。按照旅游资源丰度进行排列,旅游资源丰度排在前 30 的县(市、区)中,有 27 个属于贫困县(详见表 1-1)。因此,从总体范围来看,贵州省旅游资源与贫困分布的重叠度超过80%。旅游资源分布与贫困分布高度重叠为贵州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助推大扶贫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一直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贵州省发展旅游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 年贵州通过实施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力争带动 100 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到全省贫困人口的 20%以上。

表 1-1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度与贫困县重叠表

续表

注:根据贵州省 2016 年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整理,县(市、区)旅游资源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贫困县数据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 2014》。

(二)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准确分析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科学研判我国所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及城乡关系、变化趋势与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的。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全局性战略,其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相并列,是党中央着眼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导向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乡村旅游因其综合性高、兼容性高,能有效契合乡村振兴内在要求,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契合乡村振兴本质要求,在盘活土地资源、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就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农村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一是,乡村旅游促进产业兴旺。作为第三产业,乡村旅游其本身效益一般会比传统的第一产业更为显著。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乡村旅游的带动效益,其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村农业产业革命,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完善农村产业体系;能促进农村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延长农业产业价值链条,挖掘农业产业附加值;能丰富农村产业类型,带动建筑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是激活农村产业的重要途径。二是,乡村旅游推动生态宜居。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乡村人文景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本底。乡村旅游发展能促进农村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村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能够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建设宜居美丽乡村的稳固根基。 三是,乡村旅游带动乡风文明。“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因此,为凸显“乡村性”特征,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传统技艺、民俗庆典的深入挖掘和包装。从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来看,无论是西江的苗族村寨,还是兴义的布依村寨(纳灰、纳孔),抑或贵阳周边的镇山村,这些乡村旅游点都因其浓厚的乡土(民族)文化而备受青睐。一方面,乡土文化能极大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能扩大乡土文化宣传和普及,不断激发社会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激情,为传统文化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四是,乡村旅游促进治理有效。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有效治理。乡村旅游发展能够增强农村人气,吸引城市创客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农村发展带来新鲜活力,还能增加当地培训机会,扩展视野,促进当地居民文化素质提升,进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五是,乡村旅游实现生活富裕。乡村旅游是典型的富民产业,能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生计能力。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显著改善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乡村居民自然生计资本和社会生计资本的获取能力和水平,能为村民提供经营性收入、资本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等多种来源选择,并提升生计可持续性。 ugxWl7gx2SbafluKEZQASHYjTIL/W9Ww554UNaUm5Nz051zQ0HtdW8kwILWvuY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