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师长辈

(一)吴兆松

吴兆松(1710—1790),字苍虬,一字敬堂,祖籍安徽歙县,曾祖始迁江苏江都,遂为江都人。廪膳生。十五岁丧母,昼夜哭泣,悲痛欲绝。二十五岁娶妻,共事父,孝敬有加。家道中衰,以读书、著书为乐,足不出户三十年,以故世无知者,唯李道南、朱筼极力称许。子梦熊,字曰达,与江藩有尹、班之雅。江氏每见苍虬,必执弟子礼。吴氏尝诲藩曰:“读书当融释,讲学在缜密;不读书无入德之门,不讲学无自得之乐。”藩以真儒推许之。曾删节朱熹门人张元德所著《春秋集传》,萃其精华而手写成书。又著《尚书先儒遗论》四十六篇。事见江藩《炳烛室杂文·廪膳生吴君墓表》。

(二)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知县。后卜筑江宁小仓山,号随园,日以诗酒自娱,门徒甚众。优游其中达五十年,终不复仕。论诗标榜性灵,士多效其体。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诗集》三十九卷、《小仓山房文集》三十五卷、《小仓山房外集》八卷、《小仓山房尺牍》十卷、《随园随笔》二十八卷、《随园诗话》二十六卷、《子不语》三十四卷等。事见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三《墓志铭》,《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有传。与江藩为忘年交。江氏二十岁时,拜袁枚于山塘。三十岁时,袁枚过江氏蝇须馆诗酒唱和,江氏作有《呈简斋先生》四首,对袁枚推崇备至:“公才大如河,从天下注地。一泻一万里,气可吞淮泗”“公诗通造化,挥洒天花雨……大哉诗世界,公作风骚主” 。袁枚亦曾称许藩诗清拔工切:“凡攻经学者,诗多晦滞,独江郑堂(藩)诗能清拔……《登齐云山》云……抑何工切!”

(三)朱筼

朱筼(1718—1797),字二亭,号市人,江苏江都人。幼遭父丧,哭泣尽礼。事母以孝闻,因家贫,服贾以养母。十三岁即能为五七言诗。中年博通文籍,肆力作诗古文。开四库馆,疆吏荐之于朝,力辞不就。家无余财,好周人之急,乡人称为独行君子。著有《经济纂要》《二亭诗抄》等。事见朱筼《二亭诗抄》卷首江藩《朱处士墓表》,王逢源修、李保泰辑《嘉庆江都县续志》卷六有传。乾隆四十二年(1777),朱筼看到江藩的诗作,嘱弟子张居寿绍介,引为忘年交。嘉庆十三年(1808)三月十六日,藩为之撰《朱处士墓表》,有“处士之韬耀绝机、含和隐璞,藩知之最深” 云云。

(四)童钰

童钰(1721—1782),字二如,后字二树,号璞岩,又号借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少弃举业,专攻诗古文。与同郡刘文蔚、沈翼天、姚大源、刘鸣玉、茅逸、陈芝图结社联吟,号“越中七子”。善画,尤长于梅,画成辄题一诗,有“万树梅花万首诗”之句,世称“二绝”。河南巡抚阿思哈聘修《省志》,凡三十六县,分疏总校,条清例严,人多称之。著有《二树诗略》五卷、《二树今体诗》一卷、《二树山人写梅歌》一卷《续编》一卷等。事见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六《墓志铭》,《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有传。童钰在扬州时,曾病暑,江藩亲自冒热送药。藩与童钰时有唱和,其《伴月楼诗抄》卷中有《二树老人画梅歌》《作二树老人画梅歌后老人作梅书长歌见答遂次其韵》《二树先生画梅竹一幅并题绝句见赠舟至江口阻风细读于水窗中次韵一首》等唱和之作,在《和答玉松》(其二)诗尾联“仙翁成鹤去,无计惜春余”下还有小注,“谓二树先生”,流露无尽思念。

(五)江声

江声(1721—1799),字叔沄,号艮庭,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年三十五,师事同郡通儒惠栋,治《尚书》。著有《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论语质》三卷、《六书说》一卷、《恒星说》一卷、《艮庭小慧》一卷等。孙星衍《平津馆文稿》卷下、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二有传。藩少从余萧客学,余氏殁后,藩泛滥诸子百家,如涉大海,茫无涯涘,江声教以读“七经”“三史”及许氏《说文》,乃从其受惠氏《易》。藩读书遇有疑义,质之江声,“指画口授,每至漏四下犹讲论不已,可谓诲人不倦者矣”。藩又云:“藩弱冠时,受易汉学于元和通儒艮庭征君,始知六日七分、消息升降之变,互卦、爻辰、纳甲之说。” 江氏《伴月楼诗抄》卷上有《题艮庭先生小红吹箫小影二首》,即为二人唱和之作。其第二首三、四句云,“也词一阕卿知否,试问图中识字人”,“也词”后有小注,“艮庭先生有《也字诗》一首”,可略窥其唱和情形。

(六)王鸣盛

王鸣盛(1722—1797),字凤喈,号西庄,晚号西沚居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幼从沈德潜受诗,后又从惠栋问经义。乾隆十九年(1755),以一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光禄寺卿等职。后丁内艰,遂不复出。著有《尚书后案》三十卷、《周礼军赋说》四卷、《十七史商榷》一百卷、《蛾术编》一百卷、《西庄始存稿》三十九卷,《西沚居士集》二十四卷等,今人辑刻有《嘉定王鸣盛全集》。事见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四十八《墓志铭》,《清史列传》卷六十八、《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有传。乾隆四十三年(1779),江藩著《尔雅正字》,王鸣盛见此书后,倍加称赏,谓藩曰:“闻邵晋涵太史作疏有年,子俟其书出,再加订正,未晚也。” 又尝谓藩曰:“予门下士以金子璞园为第一。予近日得见好学深思之士,惟子及李子赓芸、费子士玑三人而已。”

(七)王昶

王昶(1724—1806),字德甫,号兰泉,晚号述庵,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曾参与清廷征缅甸、平四川诸役,卓有劳绩。历官内阁中书、刑部郎中、吏部主事、刑部侍郎等职。天资聪颖,博学多识,尤擅金石,成《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工诗古文辞,与王鸣盛、吴泰来、钱大昕、赵文哲、曹仁虎、黄文莲并称为“吴中七子”,有《春融堂集》六十八卷行于世。另编撰《湖海文传》七十五卷、《湖海诗传》四十六卷、《国朝词宗》四十八卷、《二集》八卷等。事见管同《因寄轩文初集》卷八《行状》,《清史列传》卷二十六、《清史稿》卷三百零五有传。江藩从王昶游“垂三十年,论学谈艺,多蒙鉴许”,后因王氏“以五七言诗争立门户,而门下士皆不通经史、粗知文义者”,曾当面劝谏,王氏“默然不答”。 王氏《春融堂集》卷十九《腊月二十一日招翁学使振三及曹仲梅(秉钧)家若农金宝函(鸿书)施锡蕃(晋)江子屏(藩)汪上章(庚)吴照南(照)何梦华(元锡)诸君小集》、江氏《伴月楼诗抄》卷中《寄呈述庵夫子》,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所引《送兰泉从方伯升司寇入都》诗,即为二人唱和之作。王昶另有为江藩《河赋》所作跋文,文曰:“本《汉书》《水经》以立言,故晋、魏后置莫论也。醇厚斑驳,亦似邹、枚。”

(八)汪缙

汪缙(1725—1792),字大绅,号爱庐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诸生。少不善记诵。壮岁读《陈龙川文集》,复读宋五子书与佛经,遂出入儒佛。平生落落寡合,与彭绍升、罗有高往来甚密。喜为诗,宗陈子昂、杜少陵,尤工古文,曲畅跌宕。曾主来安建阳书院,以儒学教授诸生。著有《汪子诗录》四卷、《汪子文录》十卷、《汪子二录》二卷、《三录》三卷等。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附记》《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有传。江藩少时从汪缙问学,尝诲藩曰:“吾于儒、佛书,有一字一句悟之十余年始通者。读《二录》《三录》,当通其可通者,不可强通其不可通者。” 江氏《伴月楼诗抄》卷上有《过爱庐师》诗,可略见其游学情形。道光元年(1821),江声之孙沅携汪缙《文录》及《制义》至南海,张杓、曾钊读而善之,出资为刻《文录》,江藩亦分任之,计五十余金而十卷之工竣,即道光三年张杓等刻本。

(九)王杰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园,又号葆淳,陕西韩城人。初从武功孙景烈游,讲濂、洛、关、闽之学;后从陈宏谋学,日益精进,自谓生平行己居官得力于此。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直军机处、上书房。卒赠太子太师,谥文端。为人和蔼近情,居官则持守刚正。著有《惺园易说》二卷、《葆淳阁集》二十四卷等。《清史列传》卷二十六、《清史稿》卷三百四十有传。江藩北上京师,得阮元荐举,馆王杰府邸十余年,颇受王氏器重。王氏曾奉敕编纂《御制诗五集》,江藩参与其事,校核诗中注释。今传题署王杰等撰《祖帐集》二卷、《赐杖集》二卷(附《淳葆阁集补遗》一卷)、《读书札记》一卷,亦由门下士江藩编定而成。

(十)钱大昕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广东学政等。乾隆四十年(1775),钱氏居丧归里,遂引疾不仕,潜心著述课徒,历主南京钟山、松江娄东、苏州紫阳等书院。早年以诗名,为“吴中七子”之一。精于经史,兼通文字、音韵、训诂、天算、地理、氏族、金石诸学。著有《唐石经考异》一卷,《经典文字考异》一卷、《声类》四卷、《廿二史考异》一百卷、《十驾斋养新录》二十三卷、《潜研堂文集》五十卷、《诗集》二十卷、《诗续集》十卷等,今人辑刻有《嘉定钱大昕全集》。事见王昶《春融堂集》卷五十五《墓志铭》,《清史列传》卷六十八、《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有传。江藩曾向钱氏请益,这从江氏《国朝汉学师承记》所用钱氏称谓可以看出。江氏立传时,一般于友朋称“君”或称其字号,于师长称“先生”或“师”,余则直呼名讳。在江氏《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三《钱大昕》一篇中,称钱氏为先生,如“时紫阳书院院长王侍御峻,询嘉定人才于王光禄西沚,以先生对。先生,西沚之妹婿也”“先生淡薄名利”“先生深于经史之学”等。且对钱氏评价极高,云:“先生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戴编修震尝谓人曰:‘当代学者,吾以晓征为第二人。’盖东原毅然以第一人自居。然东原之学,以肄经为宗,不读汉以后书。若先生学究天人,博综群籍,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 然江氏毕竟未入钱氏之门,所以在为钱氏立传时仅以《钱大昕》名篇,而并未如《余古农先生》《江艮庭先生》《薛香闻师》《汪爱庐师》等篇在姓氏名号之后加缀“先生”或“师”。而戴熙《题郑堂先生像赞(并序)》云:“阮文达太傅督粤,先生(江藩)曾入幕中,先生精《三礼》,直入竹汀宫詹之室,文达深重之。”萧光襄《题奉节甫先生玉照》云,“竹汀红豆久薪传,绝学绍承二汉年” ,则认为江藩受学于钱氏,并能传承钱氏之学。

(十一)余萧客

余萧客(1729—1777),字仲林,别字古农,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惠栋弟子。博通经史,兼擅“选学”。常与薛起凤、汪缙、彭绍升、汪元亮等论难唱和。著有《古经解钩沉》三十卷、《文选音义》八卷、《文选纪闻》三十卷等。事见任兆麟《有竹居集》卷十《墓志铭》,《清史列传》卷六十八、《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有传。江藩父起栋在吴门时,与余萧客过往甚密,余氏劝以蓄书、戒杀。江藩年十五即从余氏游,知风雅之旨。江氏《伴月楼诗抄》卷上有《谷董羹》诗,乃与余氏唱和之作。江氏十七岁时,余萧客殁,遂将其诗文编次为集,得二十余篇藏焉。余氏生前曾将修补《古经解钩沉》一事托付江藩:“《钩沉》一书,汉、晋、唐三代经注之亡者,本欲尽采;因乾隆壬午四月得虚损症,危若朝露,急欲成书,乃取旧稿录成付梓,至今歉然。吾精力衰矣,汝(江藩)能足成之,亦经籍之幸也。”惜江藩遭家多故,饥寒切体,“叹治生之难,蹈不习之罪,有负师训,能不悲哉!”

(十二)朱筠

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历官编修、侍读学士、安徽学政、福建学政等职。博闻闳览,兼擅经史诗文。交游广泛,尤喜奖掖后进,天下才人学士从游者众,才彦若戴震、汪中等皆在幕中,弟子任大椿、洪亮吉、孙星衍、章学诚等皆以通经显。曾上书奏请采辑《永乐大典》,清廷因开四库全书馆,于《永乐大典》中辑得逸书计五百余部。著有《笥河文集》十六卷、《笥河诗集》二十卷等。事见朱珪《知足斋文集》卷三《神道碑》、章学诚《章氏遗书》卷十六《墓志铭》,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四、《清史列传》卷六十八、《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有传。江藩十六岁时,即受知于朱筠,朱氏尝谓藩曰:“吾侪当以乐死,功名利钝何足介意哉!” 江氏《伴月楼诗抄》卷上有《孟陬十八日陪笥河夫子游圣恩寺作此以呈》、卷中有《栢因轩有梅一株倚墙而生今年春笥河夫子探梅见此婆娑树本以竹杖去其枝头蛛网谓藩曰何其古也十一月二十六日与墨庄约明年春宿还元阁作众香国主人谈及此事而先生已归道山矣唏嘘久之泫然泣下感而作此》,可见其从游之乐及追思之意。

(十三)薛起凤

薛起凤(1734—1774),字家三,号香闻,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少孤,依舅氏广严福公,即吴人所称不二和尚。福公间与论出世法,辄解悟,福公喜而属曰:“末法众生,不识心原,儒、佛互争。自欲见儒者身说法,要以见性为宗,诚能见性,何儒、佛之有!”薛氏遂出入儒、佛。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于乡。寻主沂州书院三年。患肝疾卒。虽家贫,好急人困。与余萧客、汪元亮同学,为古文诗歌,见称于时。与彭绍升论佛理,彭氏深折之,遂归心向佛,且常相讲论。殁后,彭氏录刻薛诗若干卷,并为之撰《行述》。有《香闻遗集》四卷行于世。江藩十二岁时,从薛氏受句读,谕以涵养工夫。事见彭绍升《二林居集》卷二十二《薛家三述》、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附记·薛香闻师》。

(十四)福公

福公,吴人称不二和尚,薛起凤之舅。本滕县诸生,厌世出家,传磬山宗,住扬州法云寺。后见逐,寓吴下,隐于卜。曾资助薛起凤从师读。间与薛氏论佛法,辄解悟,福公喜而属曰:“末法众生,不识心原,儒、佛互争。自欲见儒者身说法,要以见性为宗,诚能见性,何儒、佛之有!”薛氏终身诵之。事见彭绍升《二林居集》卷二十二《薛家三述》、江藩《国朝宋学渊源记·附记·薛香闻师》。江藩受业于薛起凤,故福公亦属尊长辈。江藩是否与福公有交游,难以确考,然江氏《国朝宋学渊源记·附记·汪爱庐师》载:“(汪缙)喜为诗,以陈子昂、杜少陵为则,不二师见其《虎丘题壁诗》,诧曰:‘此白衣大有根器。’。”此“不二师” ,即指福公,则江藩至少通过其师汪缙、薛起凤等得闻福公言论。姑考录于此。 yGezB7Ro2877jqYQc/ZaJXMLGSNN/hLSwAEn9eUAuk6wKS5tEQKQM2kcaMuRq4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