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魏晋河西画像砖与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融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要地,河西画像砖包括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以及嘉峪关等地墓葬砖画、壁画,目前发现有魏晋十六国时期画像砖千余块,画像内容反映了中原与异域异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情况,尤其是少数民族形象服饰、生活场景充斥画面,题材丰富。既有承续于汉代的道家与神仙羽化思想,包括西王母与东王公图、羽人升仙图,又有河西特殊的地域文化,如天马与升仙图;并有反映生殖崇拜及世俗夫妇之道的伏羲、女娲画像砖和棺木木板画;麈尾图反映了玄学在河西地区的影响;特别是坞壁图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以坞壁为中心的河西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生活的情况,包括屯营、军垦、农耕、畜牧、狩猎、出行及饮食风俗、音乐歌舞,如农耕图中的屯田、犁地、耙田、耱地、播种、扬谷、采桑等场景,反映了河西地区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坞壁式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生产方式,畜牧图中畜养繁多的家畜种类反映了河西发达的畜牧业,狩猎图中激烈的射猎场景反映了草原民族的游牧生活,庖厨宴饮图反映了少数民族特殊的烹饪技术及“羌煮貊炙”“乳酪养性”的饮食文化特色,其中胡饼、胡羹、胡饭、烤羊肉及乳制品等不同于中原地区的食品,画像砖中的酒饮图及滤醋图反映了河西地区发达的酿酒、酿醋技术。河西画像砖中记录的少数民族有羯、氐、羌、鲜卑、匈奴、卢水胡等,以画像砖结合河西地区出土的简牍来研究,既可以考察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情况,还可以考察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医药交流的情况。

河西即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河西走廊指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是夹于祁连山(南山)与合黎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其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为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要地。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征伐河西,大败匈奴,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最终控制河西地区。王莽时期窦融割据河西,部分汉人迁徙此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及随后的五胡乱华,中原板荡,战乱纷起,而河西是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当时歌谣曰:“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 汉人除大部分南迁外,一部分避居于河西,中原的名门大姓亦部分迁居河西,对此地文化产生重要影响。郭瑀首次开洞讲学,使儒学在此地深深扎根,加以张轨提倡儒学,使此地儒学之风深厚,故名士多出,《资治通鉴》卷123“宋记”曰:“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胡三省注:“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轨)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凉州即武威一带,又称“姑臧”,是五凉政权主要的集中地,当时此地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百姓富足,“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 。由于汉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长期杂居,中原的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不可避免地对少数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河西的生产方式是农业与畜牧业并重,汉人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河西发达的畜牧业结合在一起,支撑河西的经济命脉,所以此地区的画像砖中既有大量农耕画面,又有肥硕的羊群、奔腾的马群、成片的牛群等畜牧画面。河西魏晋画像砖反映了河西地区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状况,其中充斥着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丰富场景。

河西魏晋画像砖主要是指在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墓葬出土的砖画壁画,除了河西四郡外,嘉峪关出土的画像砖亦蔚为可观。河西画像砖在沿袭汉代画像砖石墓葬风俗的基础上而有所改变,而曹魏的薄葬之风并未影响此地区的墓葬风气。河西地区的画像砖多是干砖垒砌,一砖一画,类似连环画形式。也有大型通壁式壁画形式,如酒泉十六国时期丁家闸5号墓属此种类型。河西魏晋壁画的内容与汉代画像砖石对比,淡化了升仙主题,多了坞壁、屯兵、放牧、穹庐图,尤其是少数民族异族形象服饰、生活场景充满画面。对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内容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nvsFW0I74KKcgo7C+KbsZ7csWE71SD1li1hri1TNbyc2efzOoPU+4s4e6dSxrLk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