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古代画像及壁画中兔的医药文化涵蕴

古代画像及壁画中兔的形态各异,或直立,或飞奔;或身生双羽,常侍立于西王母、东王公身边,或高居月宫,与美丽的嫦娥相伴。较多见的是捣药、持药图。这些图像有深层的文化内涵,新石器时期的玉兔,代表了早期的兔图腾;诸多的捣药、炼丹图,反映了秦汉时人对求取仙药、长寿升仙的渴望;月宫中的兔子,与兔子繁殖多产的生殖特点及女性生殖崇拜有一定的关联;兔儿爷在带给人们喜乐祥瑞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比的情趣;美味可口的兔肉,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而兔子的某些药用,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文化色彩。

古代画像及壁画中的兔子形态各异,出现于不同的场合,特别是汉代画像石中兔的形象较多见。不同于日常所见的兔子,这些兔子或直立或飞奔,或身生双羽,常伴随在西王母及其他仙人身旁,或高居月宫,与美丽的嫦娥相伴,更多见的是玉兔捣药图。这些图像给我们什么提示?这要从兔子漫长的文化史谈起。

兔子出现的历史可谓久远,就我国而言,早在距今60 ~ 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人遗址中就发现有兔骨化石,说明兔子很早就成为人类的食物。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及商周时期玉器、铜器上有兔的造型,说明兔子不但作为一种食物,在人类文化的早期更作为一种图腾或某种文化象征,步入人类漫长的文化史视野。殷商时的甲骨文中有独体字“兔”的不同象形写法,如 等,这些字多突出兔子长耳、短颈、后腿长、蹲踞、短尾上翘的形象。《说文·兔部》:“兔,兽也。象兔踞,后其尾形。段注:其字象兔之蹲,后露其尾之形也。” 兔子胆小、机警,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奔跑,而人类与兔子的追逐,在《诗经》中则描述得活灵活现,《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形容兔子逍遥奔跑于田野;《诗经·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则形容人们张网猎兔的场景。山东临沂汉画像石仙人骑羊图下,一对矫捷机敏的兔子正在奔跑(彩图1-17);河南南阳王庄汉画像石狩猎图,猎人们张弓执戟,正在射猎一鹿一兔,可怜的兔子战战兢兢地趴伏在山间。陕西绥德汉画像石中狩猎图,猎手们纵马飞射,山中百兽惊逃四散,麋奔兔跃(彩图1-18)。

由于兔子很早进入人们的生活及视野,因此亦较早地出现在古代的器物或画像中,反映了早期的兔图腾及某些文化现象。

一、兔图腾与祭祀品

目前,关于兔形器物的考古发现,较早的是红山文化多种兔形玉器,如黎兆元收藏的“兔形玉钺”“玉兔首人身图腾”(鸮兔合体玉器)、“玉兔鸟蝉合体”“兔图腾乘龙玉”等,他认为这些玉器带有某些图腾意义 。另外,比较有名的是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兔,山西曲沃出土的西周晋侯青铜兔尊(彩图1-19)等,另外,尚出土较多的周代玉兔。兔子体形较小,以草为食,性格温顺,不具备攫食攻击能力,因此主要作为人类及动物界猎食的对象,先人以之为图腾者较少,我国少数民族的众多动物图腾中,偶见兔图腾者。民俗中有蛇盘兔、鹰踏兔的说法,可能带有一定的图腾性质,或表示不同图腾氏族之间的联姻。汉画像石中有较多的鹰踏兔图像(图1-20)。

图1-20 山东临沂白庄汉画像石鹰踏兔

兔子在古代祭礼中作为“五牲”之一,成为朝廷宗庙祭祀的祭品,被称为“明视”。《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孔颖达“疏”:“兔肥则目开而视明也。” 《文选·东都赋》“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祇,怀百灵”,唐·李善注:“《左氏传》:郑子大叔曰:为五牲三牺。杜预曰:五牲:麏、鹿、 、狼、兔。三牺,祭天、地、宗庙三者之牺也。”

兔醢即兔肉做的肉酱是周代祭祀时重要的祭品,《周礼·天官冢宰·醢人》记:“醢人掌四豆之实……加豆之实:芹菹、兔醢、深蒲……凡祭祀,共荐羞之豆实。” 《金史》《元史》记郊祀、祭祀宗庙社稷时用兔醯。

二、兔为卯——开生命之天门

兔为十二生肖之一,与十二地支中的“卯”对应。中国目前最早的生肖记载见于甘肃放马滩及睡虎地秦简《日书》,以十二支日配十二属相,以属相占卜某一支所属之日“亡盗”的相貌,如睡虎地秦简《日书》曰“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卯,兔也,盗者大面头颡” 云云,后来逐渐发展为十二生肖与年相配,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曰:“卯,兔也。”

卯,若按一日言,则当5点至7点凌晨破晓之时,此时旭日东升,万物苏醒,人事活动于此时开始,古代常于此时“点卯”。卯若按年月言,则正当夏历二月,春阳渐盛,万物萌茂,所以“卯”是生机萌动之义,《说文·卯部》言:“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凡卯之属皆从卯。”卯即茂也,万物繁茂,冒土而出,段玉裁注:“《律书》曰: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律历志》:冒茆于卯。《天文训》曰:卯则茂茂然。《释名》:卯,冒也,载冒土而出也。盖阳气至是始出也。” “卯”代表春天勃勃的生机,乃开生命之“天门”,“卯为春门,万物已出”,则与卯相配之兔亦有生机勃发、生命开启之象征意义。属兔的祖先名明视,曾佐禹治东方,养万物,封于卯地,有卯主生养之隐喻,韩愈《毛颖传》曰:“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视,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

兔为卯,有生命萌茂之意,虽有附会之嫌,但兔子本身较强的繁殖力,则与卯之春生萌茂象征之意有着较近的文化内联。

三、兔与生殖、月亮的关系

古代画像及壁画中兔子出现较多的地方是月亮,说明在古人心目中,兔子与高悬九霄的明月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代表天界、人间及冥间的“T”形帛画(图1-21),帛画上端一侧为月亮,嫦娥正翩翩飞向月宫,月中有玉兔与蟾蜍。《艺文类聚》引西汉刘向《五经通义》言“月中有兔与蟾蜍” 。玉兔什么时候到月亮上去的?战国屈原《楚辞·天问》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夜光是指月光。“顾菟”指的什么古来纷纭莫一,或谓兔子,或谓蟾蜍,或谓虎。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而顾望乎?菟,一作兔。”宋·洪兴祖“补注”:“菟与兔同。《灵宪》曰: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阴之类,其数偶。《苏鹗演义》云:兔十二属,配卯位,处望日,月最圆,而出于卯上。卯,兔也。其形入于月中,遂有是形。” 清·毛奇龄《天问补注》谓“顾兔,月中兔名”。近人闻一多先生在《天问释天》中指出“顾菟”为蟾蜍之异名,“考月中阴影,古者传说不一。《天问》而外,先秦之说,无足征焉。其在两汉,则言蟾蜍考莫早于《淮南》,两言蟾蜍与兔者莫早于刘向,单言兔者莫早于诸纬书。由上观之,传说之起,谅以蟾蜍为最先,蟾与兔又次之,兔又次之” 。其说基本为现代学者接受。兔子与月亮的关系虽不及蟾蜍早,但汉代以后兔子则越来越多地代替蟾蜍,甚而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图1-21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局部

兔子为什么与月亮有关?这与兔子的某些生理特点以及古人的认识有关。《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张衡《灵宪》:“月者,阴精之宗,积而成兽,象兔、蛤” ,又引王充《论衡》:“兔,月气也” 。古人认为月亮属阴,代表女性,月亮崇拜与古代女性生殖崇拜密切相关。兔子生殖能力在哺乳动物中较强,一般孕期是29 ~ 30天,正合月亮周期,兔子生产后能很快交配再孕育下一代,又兔子生产多在晚上,恰与月亮、女性属阴特点相合;兔子缺唇与月的圆缺相合,唐·柳宗元《天对》“玄阴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惟神是类”,杨万里:“月之阴也,以缺为体也。以阴感阴,兔者阴之类也;以缺感缺,兔者缺之形也。” 因此从形态和表征的角度来说,兔子与蟾蜍所代表的意义一致,都与月亮形成某种同律相感的关系。古人以兔子为“明视”,寓意明月之精,宋·陆佃《埤雅·释兽》:“兔,吐也,旧说兔者明月之精,视月而孕,故《楚辞》曰‘顾兔在腹’。言顾兔居月之腹,而天下之兔望焉,于是感气。《礼》曰:‘兔曰明视。’其以此欤?” 《尔雅翼》:“兔,视月而有子,其目尤瞭,故牲号谓之明视。”

由于兔子有较强的生殖能力,故后世与生殖有关的字多与兔子有关。《尔雅·释兽》:“兔子,嬔。” 兔生子曰嬔,又称婏,俗名“兔崽子”,《说文·兔部》:“婏,兔子也。婏,疾也。” 婏又有快疾之义,可能是指兔子奔跑迅捷。《说文·女部》有“嬎”字,与“娩”近同,指生子多或泛指蕃息,曰“嬎,生子齐均也。从女免生。读若幡”。段注:“谓生子多而如一也。玄应书曰:今中国谓蕃息为嬎息。音芳万切。周成《难字》云:嬎,息也。按依列篆次弟求之,则此篆为免身,当云从女免生。”

“嬔(婏)”与“嬎(娩)”本不同,前指兔子新生者,后泛指生育、分娩,段玉裁注《说文》“婏”时曰:“《释兽》曰兔子婏,本或作嬔。按‘女部’曰嬎,生子齐均也。此云婏,兔子也,则二字义别矣。” 但后人逐渐将二字混用,也许是忽略“兔”笔画中的一点,也许是二者在意义上有相关之处,皆与生殖、蕃息有关。梁·顾野王《玉篇·女部》:“婏,孚万切,产婏也。《说文》云兔子也。” 《汉语大字典》(2001年版)未收“嬔”,只收“嬎”,指出“嬎”有两个音读,一为“ fàn”,有三个义项:①“生子多而素质均匀”;②蕃殖;③禽类生蛋。这些皆与《说文》中的“嬎”义相吻。二读“fù”,指“兔崽”,并引《尔雅·释兽》“兔子,嬔”,将《尔雅》中“嬔”写作“嬎” 。现代人引文中亦多将《尔雅·释兽》的“嬔”直接写作了“娩”。

《汉语大词典》(1988年版):“嬎,同‘嬔’。《广韵·去原》:嬔……或作‘嬎’。”“嬎:蕃息。”

但古人对兔子生殖的某些认识是错误的,古人认为,雌兔舐雄兔的毛就能怀孕,兔子只有八窍,不同于通常的九窍,“兔,吐也”,生子从口中吐出,王充《论衡·奇怪篇》:“兔吮毫而怀子,及其生子,从口而出。” 古人还认为月亮中的兔子是雄兔,天下雌兔只要“望月”则能孕,故兔子又有“望月”别名,中药“望月砂”“玩月砂”即为兔子屎,这些说法皆为误解。宋代《尔雅翼》:“盖月唯望一日满,余时常缺。兔口亦缺,以类相致。故说者以为天下之兔皆雌,惟顾兔为雄,故皆望之以禀气。” 李时珍《本草纲目》:“或谓兔无雄,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 山东新泰汉画像石人身蛇尾图的下方正中有一蹲伏的兔子,图中的蛇身、双鱼(图1-22),可能与男女交合有关,兔子在这里暗含交合生殖之意。

图1-22 山东新泰汉画像石玉兔、双鱼图

四、玉兔捣药与长寿成仙

《艺文类聚》卷一引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 汉画像石月宫的兔子多做捣药之状,但捣药的玉兔并不全部出现在月宫中,常伴随在西王母、东王公或仙人身边。玉兔捣药图与古人渴求仙药以长寿升仙的愿望有关。

战国秦汉之际,活跃于燕齐一带的“方仙道”(《史记·武帝本纪》),打着“形解销化”、不死升仙的旗号,蛊惑帝王游心于长生之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乃至秦皇汉武,皆痴迷于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多次大规模地派人到海外觅求仙人仙药,始皇时方士便尝试炼制丹药,汉武帝时更盛,宫中聚集了大量的方士如少翁、奕大之徒,为其炼丹;同时对西王母的崇祀以及汉际已流行的“嫦娥奔月”传说(《淮南子》),使人们相信西王母手中确实有仙药,因此画像石西王母图中,凤凰衔丹及仙人持药、捣药场景颇为常见,这里面最忙碌的就属兔子。王母图中玉兔多捣药或炼丹,或手持灵芝,东王公图中亦常有兔子捣药。但兔子为什么又到月亮上捣药呢?可能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嫦娥偷食了仙药,就将仙药也带到月亮上去了,由于玉兔与月亮的特殊关系,这捣药的兔子于是又到月亮中忙碌去了。《乐府诗集》“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 ,白兔日夜捣制仙药。唐·牟融“月里昔曾分兔药,人间今喜得椿年” ,椿为长寿之树,分得玉兔捣制的仙药,人们就可以长寿乃至成仙。

玉兔捣药图不但是秦汉时人渴望升仙的一种心理写照,同时也生动再现了秦汉方士炼制外丹的场景。如山东滕州西王母图,王母左边玉兔在捣药,右边玉兔在丹鼎中炼丹,从中可以想见汉代方士们热火朝天的炼丹情景(图1-23)。河南偃师辛村新莽墓有彩色壁画西王母与玉兔捣药图(彩图1-24),与此类似。

图1-23 山东枣庄汉画像石西王母图

画像石中的玉兔不但能捣制仙药,本身亦是长寿的象征,《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葛洪《抱朴子》:“兔寿千岁,五百岁则色白。” 山东临沂汉画像石东王公画像(彩图1-25),东王公高踞在象征仙山的昆仑山上,山下两只玉兔蹲伏其间,此玉兔乃仙界之物,亦代表升仙之意。《抱朴子·极言卷》:“又彭祖之弟子,青衣乌公、黑穴公、秀眉公、白兔公子……七八人皆历数百岁,在殷而各仙去。”

济南市博物馆藏北宋时期刘家功夫针铺的铜版广告,是借玉兔捣药的传说及“铁杵磨成针”的典故做宣传。广告正中上方横联“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正中是玉兔捣药图,左右两侧题“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则题“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谓记白”。可见玉兔捣药的名头之大。

五、吉祥瑞应与趋吉禳灾民俗

兔子性格温顺,古人认为兔子怀仁抱德,为祥瑞之物,《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晋·张浚《白兔颂》,形容白兔皎洁美丽,世有德风则白兔显现。

其毛春素,纤毫秋黒。点缀五采,渐染粉黑。盖久隐时见,应世德也。徐疾备体,达消息也。资质皓朗,民之则也。被白含文,好无极也。秦失鹿于近郊,晋得兔于远境。

唐·蒋防《白兔赋》:“岂不以应至道之神质,彰吾君之德馨。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 野生赤兔、白兔的出现更成为一种瑞兆,兆示王有盛德,恩加耆老,相对于百姓言则有孝感动天之意,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一种体现。《艺文类聚》卷九十九引《瑞应图》:“王者恩加耆老,则白兔见。”“赤兔者,王者德茂则见。”又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方储幼丧父,负土成坟,种奇树千株,白兔游其下。” 白兔常成为进献朝廷的珍稀之物,《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载“日南徼外蛮夷献白雉、白兔” 。史书记载某年某地获白兔或进献白兔的事例颇多,以此表达祥瑞之意,实为统治者歌功颂德。

佛教中兔子将自身奉献给天帝作为食物的故事,更为兔子蒙上一层无私仁爱的色彩。《大唐西域记》卷七记“婆罗痆斯国”有三兽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烧身之处。如来劫初时,有狐、兔、猿,异类相悦。天帝释欲验菩萨的修行,化为老夫,向三兽求食。狐衔一鲜鲤,猿采异花果,唯兔空还,乃投火充餐,老夫变回帝释之身,除烬收骸,将玉兔寄之明月,叹谓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轮,传乎后世”,咸言月中之兔,因斯而有 。可见,佛教中这月中玉兔是如来前世修行的化身。

兔子在人类漫长的文化史中,随着民众的喜好,被渲染了浓重的喜乐祥庆色彩,同时,这个可爱的小动物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比情趣。明清以后,人们开始祭祀兔儿爷,祈求祛疾避灾,福祉安康。明·纪坤《花王阁剩稿》:“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清《燕京岁时记》“兔儿爷摊子”:“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 古代民俗中常在正月初一挂面捏的兔头,正月十五点兔灯,重阳节吃迎霜兔,婚嫁做面花兔,借以趋吉禳凶,祈求平安,或借兔之繁殖多产,托喻多子多孙之美好愿望。

六、兔与食俗

兔肉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口中的鲜美食物,古代祭祀做“五牲”之一,在《仪礼·公食大夫礼》食礼中上大夫才有享用兔肉的待遇。《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 ,言美味的兔子肉可以炮燔或炙烤。兔肉的吃法很多,可烧烤,可做成肉酱、兔羹、兔醢,《礼记·内则》“雉、兔皆有芼”,《礼记集解》引“孔氏”曰:“雉羹、兔羹,皆有菜以芼之。” 宋代以后出现兔肉火锅,美其名曰“拨霞供”,林洪《山家清供》“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 ,生动地描绘了火锅中鲜嫩兔肉在如浪的沸汤中翻滚的样子。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吃迎霜兔,寓避寒长寿之意。明·刘若愚《酌中记·饮食好尚纪略》载:“(九月)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 清《畿辅通志·舆地略》载:“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 古人认为,兔肉不但鲜美,且有补益的作用。古代本草书多次记载兔肉有补益的作用,南朝梁《本草经集注》:“兔肉乃大美,亦益人。” 宋代《证类本草》引作“兔肉为羹亦益人”。唐·孟诜《食疗本草》言“兔头骨并同肉味酸” 。宋《本草图经》曰:“今处处有之,为食品之上味。” 汉画像石许多庖厨图中有美味的兔肉,如山东嘉祥、大汶口汉画像石,厨房悬梁上挂着兔肉(图1-26),邹城汉画像石宴乐庖厨图的肉食中亦有兔肉,说明汉代人对兔肉的喜爱。

图1-26 山东嘉祥汉画像石庖厨图

七、兔与中药

兔子入药最早见于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以后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兔子入药部分有骨(兔头骨入药较多)、脑、肝、肉、皮、毛、屎等,可以汤、丸、膏等剂型入药,亦可做羹、酱及烧灰。

《本草经集注》载:兔头骨,“平,无毒。主治头眩痛,癫疾”;骨,“主治热中消渴”;脑,“主治冻疮”;肝,“主治目暗”;肉,“味辛,平,无毒。主补中益气” 。又,《日华子》谓肉“治渴,健脾,生吃压丹毒” ,《本草拾遗》“主热气湿痹” ,兔肉与大麦苗合煮,可治消渴(《本草图经》引《崔元亮海上方》)。

兔头皮,“主鬼疰毒气在皮中针刺者……主鼠瘘”;膏,“主耳聋” ;酱,“腊月肉作酱食,去小儿豌豆疮”;毛,“煎汤洗豌豆疮,及毛傅良” ;兔皮,烧灰可治妇人带下(《必效方》);兔屎,即望月砂或称明月砂,治大人、小儿卒得月蚀疮及治痔疮(《肘后方》),亦可明目退翳。兔毛可做毛笔头,而笔头烧灰亦可入药,《本草图经》:“笔头灰,主小便不通及数而难,淋沥,阴肿,中恶,脱肛。笔并取年久者,烧灰,水服之。”

古方以兔头骨、皮、毛等入药,用以催产滑胎。《新修本草》曰:“兔皮、毛,烧为灰,酒服,疗难产、产后衣不出及余血抢心,胀欲死者,极验。” 《嘉祐本草》引《日华子》:“头骨和毛、髓烧为丸,催生落胎,并产后余血不下。” 《证类本草》引《经验方》载有催生丹,以兔髓与乳香同研,夜间与果、香、茶一同摆放在祭桌上,斋戒焚香,望北帝拜告:“大道弟子某,修合救世上难生妇人药,愿降威灵,佑助此药,速令生产。”日未出时将兔髓、乳香用猪肉和丸,用醋汤服或冷酒服,“此神仙方绝验” 。以兔头骨及髓催产滑胎,固然有药物本身的作用,亦与古人认为兔子多产有关,同时还带有一定的巫术色彩。

兔子温顺可爱,矫捷善奔,很早便进入人们的生活,在满足人们美味需求的同时,更成为福祉康寿、多子多孙的美好象征;卯为天门、玉兔捣药,其生殖周期恰合月亮圆缺周期,以及兔子的某些特殊药用等,使这个美丽的小动物身上蒙上一层神秘的文化色彩。汉画像及壁画上处于不同场合、不同形态的兔子,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其丰富的医药文化内涵。 TiWPuPrx41kzraiVKSiy3qBRi/bGzzyaW+MDpGs1HUO0ajp9XRP1Ip2Sn7zGqw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