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蕴意于山水壁画间的中医文化》一书,是拙作《汉画像石与中医文化》的姊妹篇,自前书出版至今,已然过了九年之久。在此期间,从未中断过汉画像石的研究。对画像石的痴迷,犹如醉酒酣畅其中,亦如饕餮贪厌未足。近年来,我对图像的兴趣逐渐扩伸到壁画方面,足迹踏及国内许多地方,研究也在不断深化。本书是在九年积累基础上的续新写作,其思想内容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与前作相比较,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本书从画像石与壁画两方面进行探讨,在汉画像石方面侧重于动物图像的生命文化内涵研究:从鸟图腾入手探讨扁鹊文化,以山东汉画像石“扁鹊针刺图”为基础,结合考古发现,揭示扁鹊与东夷巫医文化的关系;以汉画像石结合古代纹饰中虎的形象,揭示其不同的文化表征,如原始的图腾崇拜、巫术内涵及与生命、生殖、疾病之间的密切关联;以画像砖石及古代玉器、青铜器上的蝉纹,诠释蝉因“不死复生”特性而被赋予的生命文化内涵;以画像石、壁画中的玉兔及捣药图,阐释兔图腾的生殖内涵以及古人对长寿求仙的生命渴求。为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笔者曾多次到汉画像石分布区进行实地考察,如山东嘉祥、滕州、青岛、曲阜、邹城、临沂,陕西绥德、榆林、西安,以及江苏徐州、河南南阳等地,拍摄了大量画像石图片,为研究奠定了深厚基础。但由于篇幅所限,汉画像石研究尚有余力未发,以待来日进一步展开。

近年在画像砖方面特别是对河西地区魏晋画像砖进行拓展研究。曾先后四次到甘肃地区进行考察,对古代丝绸之路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及嘉峪关魏晋画像砖、壁画进行调研,拍摄了大量照片,获得第一手图像资料。本书写作时借材料优势在河西地区画像砖方面进行浓墨重染,从思想文化、生产生活、饮食习俗、医药文化等方面展示古代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壁画是以往研究未曾涉足的新视点,其中有大量珍贵的医学内容以待挖掘。为研究需要笔者曾赴甘肃敦煌莫高窟进行实地考察,对敦煌壁画中多元化的医学内涵进行重点研究。敦煌壁画中的涉医图像异常丰富,其时间跨度上启北凉、北魏,下至宋元,其中以唐代壁画最为多见。壁画虽以佛教中本生、佛传、史迹画为主题,却也包含了大量医学方面的题材。既反映了古印度及佛经中的医学内容,又透射出在佛教影响下敦煌乃至中土的多元化医学内涵,同时映衬出敦煌地区异彩纷呈的、多民族特色的卫生习俗及卫生状况,为我们了解敦煌地区的医学发展水平及医疗状况提供了丰厚的材料。此部分研究以隋唐五代为主,稍涉隋以前、五代后的内容。

宋代韩城盘乐壁画墓主图有反映宋代制药场景的画面。图中有宋初大型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以及在此书指导下配制成方的场面,另外还有捣药、筛药加工炮制药物的场景。壁画反映了《太平圣惠方》在宋代医药方面的重要影响,配制成方、捣筛药物场景为研究宋代熟药制作及煮散等药物炮制、剂型问题提供了图像记录和历史线索。壁画对于了解宋代官修方书的影响及制药情况,研究宋代医药状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壁画考察中,发现佛、道水陆壁画中有较多的医学内涵,因此对河北石家庄毗卢寺壁画,以及山西芮城永乐宫、稷山青龙寺、平遥双林寺等金元明壁画进行实地考察,对其中的涉医内容进行探索研究,如壁画中的医者形象,“三皇”与元代医事制度的关系,“五瘟使者”与瘟病的鬼神信仰关系,壁画所反映的古代妇女产蓐过程等。

画像石及壁画作为历史的遗存,以直观形象的图画形式,在某些方面较真实地反映了医学发展的状况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与再现了医学发展的真实轨迹。因此借助画像石及壁画,通过分析研究其中医学方面的内容,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医学思想、卫生状况、医疗技术手段、医学发展水平等;通过分析图像的表达意象,深刻揭示人们的生命观、疾病观。从图像角度揭示医学史及中医文化的重要内涵是研究的一个新视点,图像不但以生动的画面更直观、更写实地展现某些生命文化意象,同时也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这些瑰丽的画卷、凝固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与想象空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挖掘。

对于汉画像石及壁画的研究,笔者本着实地考察、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工作思路,数年来风尘仆仆、不避寒暑地奔赴各地调研,收获甚丰。由于地方博物馆大都位置偏远,为考察带来了诸多不便,在匆匆的旅途中,也曾几度体会到饥寒交迫、疲惫寂寥的窘境,同时体验了一种另类的生活,而那些丹青绮焕、满壁风动的画面使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研究汉画像石及壁画的过程是辛苦的,也是浪漫的。每当面对历经千年仍栩栩如生的图画时,我仿佛感觉到先辈们正在对我诉说着前尘的沧桑,展现灿烂而神秘的文明,传达古老生命医学的隐喻。我在激动之余,越发觉得自己有责任对这一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揭述其中的医药文化内涵。

今后还要继续这辛苦浪漫的旅程,同时更要深深地感谢一路上伴我奔波的研究生们,尤其是孟玺、李建业,他们不辞辛劳,伴我前行,予我的调研工作以极大帮助,特此致谢!

本书在写作与修改过程中,得到王振国、刘更生、李怀芝、宋咏梅、陈聪几位老师的多次指导,并得到孟玺、李建业、焦健洋、孙竹青、王飞旋等研究生多方面的帮助。我的书友、济南市作协的张庆梅老师,对我书稿中的不当之处提出修改意见。我的女儿冯诗瑶,在我思维枯竭之时,多次启发我写作的灵感。在此深深地致谢!

杨金萍
2019年5月于济南 +LAH+juPnrOXOmjQ1QT+VNwFLfcd/9+LoRAyUVlrIPOKZLrQfx3zYg6T4WFxGd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