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1. 4. 1 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选取启东污水排海事件、宁波镇海PX事件等多个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搜集,进一步对我国重大工程环境冲突及社会稳定风险治理现状进行分析,为社会网络媒介化下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的治理及研究奠定了基础。

(2)理论分析法。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政府制定的工程项目管理章程和社会稳定风险治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社会网络、系统动力学、传染性模型等相关书籍、著作,以及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相关利益主体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比较分析。

(3)模型分析法。结合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SARF)研究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风险扩散机制,并将其与传染病模型(SIRF)、社会燃烧理论(SB)等进行耦合,建立重大工程环境损害利益冲突的SARF - SIRS - SB耦合模型。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媒介化风险自身特性和演化规律来设计预警体系,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预警模型与分析框架。

(4)动力学仿真方法

利用MATLAB、Vensim、NetLogo仿真平台,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考察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风险传播系统中各主体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主体行为过程的、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数学仿真模型,据此运用MATLAB软件对仿真模型进行定量试验,以获得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进一步探索现实案例中伴随环境损害谣言而生的社会风险如何传播。

1. 4. 2 研究创新

(1)从社会网络媒介化视角将社会放大框架中的“放大站”具体化,考虑不同类型社会放大站对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社会风险扩散的具体影响。

本书区别于以往学者单纯从工程项目社会影响或者社会群体性事件角度对重大工程环境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而是聚焦社会放大站在风险扩散中的作用,将风险信息传播媒介按主导主体不同进行分类,对应不同类型的社会放大站,并通过仿真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社会放大站对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社会风险扩散的具体影响。打开风险放大过程的“黑盒”,提供了研究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社会风险放大的另一种可行的路径。

(2)改进了谣言传播模型在重大工程环境损害谣言传播中的应用,综合考虑“政府—公众—媒体”三方主体的行为互动对社会风险传播的具体影响。

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冲突事件和社会风险传播与环境损害谣言息息相关,谣言传播过程伴随着对社会风险的放大与扩散,通过构建改进的谣言传播模型对抽象的社会风险传播过程模拟仿真,强化了社会风险传播中的主体性对过程的影响,同时在环境损害谣言传播模型的构建中,创新性地将所有知道谣言而不传播的人定义为潜伏者,避免了因区分潜伏者和免疫者而产生的主体冗余、辟谣对象表征不明显问题,为政府有效化解由环境损害谣言引发的社会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3)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对当前动态、交互的媒介化风险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化的危机预警支持,设计社会网络媒介化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预警框架。

建立在“片状”数据基础之上无法揭示复杂社会网络中重大工程项目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机理,也无法有效预测其社会稳定风险演变规律,致使从管理制度和手段上防范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面临挑战。而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群体性事件展开信息筛选、精准预警和趋势研判,及时采取事前控制措施,实现了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群体性事件的精准预测、干预评估和动态调整,为预测重大工程投资项目环境损害社会风险提供了技术保障,弥补中国现阶段“维稳”治理所面临的缺陷问题。 iVKqAFUMhXIncAjT13xKazWw7jtBKwwxsegAedpIzqd9GM6rfYAouJkn31XoP4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