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 1 研究背景

(1)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冲突问题是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导火索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社会、风险社会和媒介化社会叠加时期,“风险共生”和“风险媒介化”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社会特征。与此同时,面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退化,环境损害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公众的敏感话题,并在一些地区成为环境维权民众与地方政府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据相关统计显示: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地增长;2005年以来环保部直接处置的事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2012年重大事件比上一年增长120%,如四川什邡钼铜项目事件,江苏启东污水排海项目事件,昆明、宁波等地的PX项目事件等。重大工程是一个多主体、多项目的复杂大系统,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因素多、面临问题复杂等特性。其管理决策环境面临着项目时空分散性、利益主体多元性、信息传播复杂性等诸多挑战;其项目实施过程往往涉及移民、征地拆迁、生态环境、利益群体等问题,处置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冲击社会稳定。

(2)风险媒介化成为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的“助推器”

社会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复杂大系统,利益冲突是社会稳定风险的根源,社会网络则是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的重要载体。媒介化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覆盖和媒介影响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特别是自媒体等新媒介融合到了社会网络中,改变了原有社会利益关系、重塑了社会冲突传播形式、复杂化了社会网络结构,致使现代社会网络呈现出大数据4V特征明显化、传播扩散机制复杂化和社会稳定风险融合化特性,进而对危机传播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是风险的媒介化迁移;二是媒介化风险的形成。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研究发现:近20%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存在谣言传播,而且由于环境群体性事件在中国较为敏感,一般情况下传统媒体不会率先报道,首曝媒介多以论坛、微博和微信为主。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 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 3%,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0. 1%,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 2%。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媒体已经成为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形成的重要社会背景,新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认知风险、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特别是社交论坛、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的风险传播扩散,已经成为环境冲突的重要一环。

(3)社会网络媒介化对我国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在社会网络媒介化中,社会冲突行为传播扩散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如利益主体、个体间相互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险扩散形式和路径,自媒体等新媒介改变了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和显著影响社会风险扩散过程等。这些新特征削弱了传统工程项目影响和社会风险管理理论对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规律的有效认识和准确把握。因此,忽视社会网络媒介化对风险传播扩散的影响,只从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多元利益冲突的社会影响出发,无法从根本上把握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规律,也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策略,其结果是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管理制度化安排的“安全阀”失灵。从社会网络媒体化视角研究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机理和防范策略,十分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1. 1. 2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在梳理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特征、分析多元利益冲突和风险传播扩散关系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社会网络和风险媒介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为指导,以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为对象,探讨社会网络媒介化中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规律,探索其社会稳定风险应该如何防范。本书研究认为:未来中国环境群体性社会稳定风险治理,不能仅注重政府制度层面的源头防范,更要注重从社会稳定风险形成的环境和传播渠道出发,来进行动态过程的防范治理。其中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关系网络化、风险社会媒介化、大数据时代都是其重要的环境,媒介化传播渠道则是多元利益冲突放大的重要载体。为此,从社会网络媒介化视角来认识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建立大数据驱动的“全景式”社会稳定风险防范策略是必然之举。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价值

本书将根据“理论创新”“实践研究”“方法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进行较为深入且富有典型性和逻辑性的“问题导向型”及“探索性”研究。针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以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实践为对象,注重社会关系网络化和风险社会媒体化典型事例,有关成果将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网络媒介化、社会稳定风险、风险媒介化传播扩散等相关理论研究,扩展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问题研究范畴,升华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相关研究内涵。从研究社会稳定风险形成来看,现有的研究只注重“稳评”方法优化层面、提高“稳评”有效性,缺乏对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形成机理和规律的深入性、系统性研究。尤其社会稳定风险是如何产生的、其风险传播扩散的媒介和渠道是什么、传播扩散机制和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都直接涉及“稳评”方法应该如何选取。本书一方面将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纳入复杂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媒介化理论体系中,研究社会关系与媒介化互动、环境损害引发的利益冲突传播扩散规律,探讨其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模型和过程;另一方面结合环境冲突、社会网络、媒介三者互动特性,探索社会网络媒介化中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应该如何防范,其防范策略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治理框架下。问题的深入性探讨对于开拓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风险治理理论都具有理论创新性,同时,本书在推动跨学科的交叉理论研究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书涉及复杂系统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生态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研究成果将更好地体现出多学科的交叉互动性,从而使得研究的结论更为全面而具有说服力。

(2)实践价值

由于社会网络媒介化中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形成较为复杂,缺失实验性验证,许多学者沿袭着从“理论”到“理论的方法”,泛泛而谈,无法从操作层面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这就需要找到合适的突破点,以便从对典型现象、典型项目的剖析中得出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结论。本书致力于“理论”到“应用”的研究范式,使大家认识到社会网络媒介化中个体行为互动、个体与媒介互动的风险传播扩散影响性,从社会网络媒介化视角建立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模型,深入探索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大数据管理思想,设计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的“全景式”防范框架和防范措施,旨在解决现有“稳评”体制无法从根本上防范社会网络媒介化中社会稳定风险的问题。

(3)政策价值

在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国情特征,其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属于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对大众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人们的信息源也越来越多地被媒介“控制”,成为“媒介控”。媒介因其在社会信息沟通中的特殊角色,在环境群体性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政策不可能忽视其作用。本书力图将处于“混沌”状态的重大工程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传播扩散过程“明晰化”,建立大数据驱动的“全景式”管理框架下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手段,并努力将其总结为中国的独特经验,探寻能够真正指导重大工程环境冲突问题解决的科学手段。本研究认为,大数据驱动的“全景式”社会稳定风险管理是未来重大工程项目环境损害的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现阶段中国的社会网络媒介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紧密联系。为此,不能照搬复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而是应该贴合中国“维稳”实际,建立大数据驱动的“全景式”管理政策,以此来破解“片状”数据和数据“残缺”这样的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管控的“拦路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稳定风险治理体系。 QiaN5mpu4kBeBSiOnbppDJsgfTreiI0o/z7pHTRFxWB6pT6s0yeeXj6mZ1xklG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