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内涵和内容

一、不同学科对社会转型的解读

从词源上看,“转型”有转变、变化、过渡、变迁的含义,是指事物由一种运动类型向其他运动类型过渡、转换的过程。该词原为生物学概念,特指某一物种变为另一种物种,后来被引申到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泛指事物运动类型的变化过程。西方社会学界借用转型概念来描述社会形态进化(或演化)的状态和过程,提出了“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的概念。究竟何为社会转型?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都会从各自的角度给予解读。比较而言,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对社会转型的研究相对深入。我们首先分析总结这几个学科对社会转型概念的界定和认识。

(一)哲学对社会转型的解读

有学者从哲学高度解读“社会转型”,认为它是表征人类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体现社会结构及社会形态的变迁,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它既包括社会制度的更替,即彻底转型、质变;也包括同一社会形态中社会制度内部的转型、量变。 可见,哲学角度给予“社会转型”的解读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经济学对社会转型的解读

20世纪最后20年,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转型”给予关注,投入了很多热情进行研究。他们对“转型”概念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较为权威并且得到公认的解释是世界银行的《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提出的:转型是包括苏联、蒙古、中东欧国家、波罗的海国家、越南、朝鲜及其他地区类似的和模仿的国家,全部地或部分地放弃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并开始向以广泛的私有制为基础的非集中化的市场机制过渡。简言之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可见,经济学角度给予“社会转型”的解读是经济体制的转变。

(三)历史学对社会转型的解读

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给予“社会转型”的解读体现了历史学的视角特征,在他看来,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样一个长时段的过程中,社会转型由一系列的社会转折(或变迁,转折或变迁是短时段,或至多是中时段内发生的事变)的不断蓄积而产生的,是在一个社会的母体内经历长期与不断的变迁(量变)所导致的社会结构性的转变(质变),这种结构性的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概言之,社会转型是一个包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结构性转变的长期的发展过程。

(四)社会学对社会转型的解读

社会转型作为社会学的专业术语,在社会学领域中得到的解读最为广泛和全面。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提出了对社会转型的理解。

1.基于社会学全局的角度

有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是一种由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向现代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历史图景。这种整体的社会模式变革或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济领域由非市场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型;政治领域由专制集权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型;文化领域由过去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当今开放的、多元的、批判性的现代文化的转型” 。还有学者认为,社会革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改革和变迁都可被视为社会转型的形式。

2.基于社会形态的角度

有学者提出“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也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还有学者提出,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存在类型向其他类型过渡、转变的过程,例如,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演变。当代社会存在不同种类的国家,它们具有不同的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转型,指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发达国家的转型则是指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前者如中国,后者如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

3.基于社会结构的角度

有学者认为“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由某种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

4.基于社会转型的程度和方向

有学者认为“社会转型”和一般的社会变化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变化都能被称为社会转型,只有那些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变化才被称为社会转型” 。还有学者特别强调了社会转型具有确定的方向性——专指社会发展中前进的、上升的变迁;那些后退性质的变迁不在社会转型的范畴内。

二、社会转型的内涵

综合以上不同学科对社会转型的解读,我们认为社会转型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社会转型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因此,人民群众也是社会转型的主体和主宰。

第二,社会转型的基础是经济转型。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转型往往带动政治、文化、观念、社会生活全方位的变化。因此,经济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基础。

第三,社会转型的范围是整体性的、结构性的。我们从各个学科对社会转型的解读不难看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结构性的变化,是指社会全方位的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及社会意识各个方面的转型。

第四,社会转型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尽管转型和变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学界理解的社会转型往往是指社会进步和发展变化,落后的、倒退的变化则不属于社会转型的范畴。

第五,社会转型的特点是具有长期过程性。社会转型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而非一朝一夕。从经济的变革开始,引起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进而辐射到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上层建筑,最终导致社会整体性的变化。

总而言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发展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当今特指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变迁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长期的、前进的、全局的。

三、社会转型的内容

社会转型的进程和内容在西方国家和我国有着不同表现。

(一)西方国家社会转型的进程和内容

社会转型的浪潮最早源起16世纪的欧洲,澎湃于18世纪,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状况的不平衡,社会转型至今仍未结束,并且正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地推进着。

西方社会转型是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向全球扩展紧密联系的。在16世纪的西欧各国,农业文明的积累,孕育了西欧早期的城市化、商业化、工业化和世俗化;“地理大发现”所诱发的商业革命加速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资本的原始积累导致英国18世纪率先完成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以及美国也先后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前期进入现代社会的发展阶段;工业革命彻底摧毁了西方国家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自然经济基础,新兴的资产阶级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起资本主义社会。自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随着产业分化、技术传播和世界市场的扩大,现代化进程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在英美等国工业化的示范和影响下也迅速跃入现代化的行列;日本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追赶上了现代化的步伐。到20世纪,经过四百余年的发展,西方社会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西方学者们以西方各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为蓝本,经过理性思考,将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俗称“六化”。

一为工业化,即经济转型。西方国家的社会转型首先表现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即工业化。实现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条件,工业化是一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为城市化,即狭义的社会转型。工业化必然导致城市化,城市化又促进和带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西方社会的转型也表现为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过渡。

三为民主化,即政治转型。所谓民主化,是指社会大众从对政治的冷漠、疏远到产生热情并积极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对政治家和政客们的政治表现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且对投入政治活动也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从专制走向民主也是西方社会转型的内容和表现。

四为世俗化,即文化转型。在文化生活方面,人们从相信宗教转变为相信科学。相信科学和技术创新可以改造世界,开始对新事物和新思想采取开放态度。

五为科层化,即组织转型。所谓科层制,是指在组织内部形成了一个由上至下的科学管理模式,并且根据人员绩效来确定奖赏的组织形式。现代组织的科层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基于精细层序分工的职位专业化,根据抽象的成文规则建立的职阶体系以及凭借业绩升迁的准则。从家长制到科层制的转化也是西方社会转型的内容和表现。

六为理性化,即观念转型。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动机从只受宗教的和情感的因素支配转化到遵循普遍的理性原则,这一转变也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社会转型的内容之一。

(二)我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和内容

社会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界一般认为我国的社会转型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40~1949年,是我国社会转型的慢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1949~1978年,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中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1978年至今,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之前,我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农业国,之后随着西方侵略势力的侵入,我国社会在这股外力的推动下开始了艰难而缓慢的工业化过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正式获得国际社会的独立人格,现代化进程才真正开始。第二阶段,由于我国经历漫长封建历史所积累的问题、长期的战争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我国的发展处于艰难的摸索中,现代化进程由于种种原因举步维艰。第三阶段,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和国内局势的变动,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无论在速度、广度、深度、难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中的里程碑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伟大转变,并且开始在全社会宣传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维方式。战略重点的转移及思想的转变使我国的发展方向明朗化、科学化,也为我国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30年来我国发生了事实上的巨变。经济快速发展,1978~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从2004年起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87元。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加速转型期。所谓加速转型期,不是简单指经济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过程,也不是简单指经济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过程,而重点是指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呈现加速度的整体性跃迁过程。在加速转型期,转型的内容应该包括临界水平的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等,一旦超越临界水平,旧的体制、机制、结构、观念和利益不再复归。这种加速转型是我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效应,无须通过激烈震荡的方式来实现,而基本是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确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来完成。

由此可见,我国社会转型的时间跨度非常之大,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量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至今还在进行当中,其本质是社会发展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但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为今天社会图景的展开提供了充要条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远远超过以前140年的总和。这一时期我国社会转型的内容相当丰富、充实和饱满。具体包括:

第一,经济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转型,这是我国社会现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和基础。

第二,政治上主要体现在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革政治体制中阻碍经济发展的部分,即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发展民间非政府组织,加大对地方领导的监督和考核等。不难看出政治改革的主线是民主化建设。

第三,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后,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民众的守法、用法意识逐渐增强。

第四,文化上的多元化。多元化一是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相互交融;二是指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多样化。概括来说,文化上的多元化体现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更加频繁,人们文化选择的分流趋势更加明显。

第五,人们思想观念的个性化和理性化。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法律观念的增强、文化选择的多样化,以及获得信息的渠道的增多,人们的自主性更强,反映到思想上就表现为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认识事物和各种现象,以获得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c7UnSXzpB0cCeHxfvfj3oQAZN1im8DlSkDPRnINmMLyzGNzKHUDwpkkhS0fJog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