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本居宣长要证明日本的优越,就要贬低中国;为了说明日本与中国如何不同并证明日本的独特,就要切割日本与中国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本居宣长的“物哀论”的立论过程及日中文学与文化的对比,明显体现了这样一个根本意图,那就是彻底清除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影响即所谓的“汉意”,以日本的“物哀”对抗“汉意”,从确认日本民族的独特精神世界开始,确立日本民族的根本精神,即寄托于所谓“古道”中的“大和魂”。

在学术随笔集《玉胜间》中,本居宣长描述了“汉意”对日本人的渗透程度并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所谓汉意,并不是只就喜欢中国、尊崇中国的风俗人情而言,而是指世人万事都以善恶论,都要讲一通大道理,都受汉籍思想的影响。这种倾向,不仅是读汉籍的人才有,即便一册汉籍都没有读过的人也同样具有。照理说不读汉籍的人就不该有这样的倾向,但万事都以中国为优,并极力学习之,这一习惯已经持续了千年之久,汉意也自然弥漫于世,深入人心,以致成为一种日常的下意识。即便自以为‘我没有汉意’,或者说‘这不是汉意,而是当然之理’,实际上也仍然没有摆脱汉意。”他举例说,在中国,无论是人生的祸福、国家的治乱,世间万事都以所谓“天道”“天命”“天理”加以解释,这是因为中国人眼里没有“神”,真正的“神道”湮灭不传,《古事记》所记载的神创造了天地、国土与万物,神统治着世间的一切,对此中国人完全不能理解,所以就只能拎出“天道”“天命”“天理”之类的抽象概念来解释一切。而长期以来,在对日本最古老的典籍《古事记》《日本书纪》的研究中,许多日本学者一直拿中国人杜撰的“太极”“无极”“阴阳”“乾坤”“八卦”“五行”等一大套繁琐抽象的概念理论加以牵强附会的解释,从而对《古事记》神话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在本居宣长看来,对神的作为理解不了,便认为是不合道理,这就是“汉意”在作怪。

正是意识到了“汉意”在日本渗透的严重性与普遍性,本居宣长便将清除“汉意”作为文学研究与学术著述的基本目的之一,一方面在日中文学的比较中论证“汉意”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则努力论证以“物哀”为表征的“大和魂”与作为“大和魂”之归依的日本“古道”之优越。换言之,对本居宣长来说,对“物哀”精神的弘扬是为了清除“汉意”,清除“汉意”是为了突显“大和魂”,突显“大和魂”是为了归依“古道”,而学问研究的目的正是为了弘扬“古道”。所谓“古道”,就是“神典”(《古事记》《日本书纪》)所记载的、未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诸神的世界,也就是与中国“圣人之道”完全不同的“神之道”,亦即神道教的传统。在本居宣长看来,日本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审美文化与精神世界,是在物语、和歌中所表现出的“物哀”。“物哀”是“大和魂”的文学表征,而“大和魂”的源头与依托则是所谓“古道”。因此,本居宣长的“物哀”论又与他的“古道”论密不可分。

在《初山踏》中,本居宣长认为“汉意”遮蔽了日本的“古道”,因此他强调:“要正确地理解日本之‘道’,首先就需要将‘汉意’彻底加以清除。如果不彻底加以清除,则难以理解‘道’。初学者首先要从心中彻底清除‘汉意’而牢牢确立‘大和魂’,就如武士奔赴战场前首先要抖擞精神、全副武装一样。如果没有确立这样坚定的‘大和魂’,那么读《古事记》《日本书纪》时,就如临阵而不戴盔甲,仓促应战,必为敌人所伤,必定堕入‘汉意’。”在《玉胜间》第23篇中他又说:“做学问,是为了探究我国古来之‘道’,所以首先要从心中祛除‘汉意’。倘若不把‘汉意’从心中彻底干净地除去,无论怎样读古书、怎样思考,也难以理解日本古代精神。不理解古代之心,则难以理解古代之‘道’。”不过,本居宣长也意识到,要清除“汉意”,必得了解“汉意”。在本居宣长那里,“汉意”与“大和魂”是一对矛盾范畴,没有“汉意”的比照,也就没有“大和魂”的凸显。所以,本居宣长虽然厌恶“汉意”,但在《初山踏》中也主张做学问的人要阅读汉籍。同时他又强调:一些人心中并未牢固确立“大和魂”,读汉文则会被其文章之美所吸引,从而削弱了“大和魂”;如果能够确立“大和魂”不动摇,不管读多少汉籍,也不必担心被其迷惑。在《玉胜间》第22篇中,本居宣长认为:有闲暇应该读些汉籍,因为汉籍可以反衬出日本文化的优越,不读汉籍就无从得知“汉意”有多不好,知道“汉意”有多不好,也是坚固“大和魂”的一种途径。

本居宣长反复强调“汉意”对日本广泛深刻的渗透,就是承认了“汉意”对日本的广泛深刻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却又千方百计地否定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在《石上私淑言》等著作中,本居宣长认为在古老的“神代”,各地文化大致相同,日本有着自己独特的言语文化,与中国文化判然有别,并未受中国影响。奈良时代后,虽然中国书籍及汉字流传到日本,但文字是为使用的方便而借来的,先有言语(语音),后有文字书写(记号),语音是主,文字是仆,日语独特的语音中包含着“神代”所形成的日本人之“心”。即使后世许多日本人盲目学习中国,但日本与中国的不同之处也很多。在该书第68节中,本居宣长强调,和歌作为纯粹日本的诗歌样式是在“神代”自然产生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不夹杂任何外来的东西,丝毫未受中国自命圣贤、老道圆滑、故作高深之风的污染,一直保持着神代日本人之“心”,保持神代的“意”与“词”。和歌心地率直、词正语雅,即便夹杂少量汉字汉音,也并不妨碍听觉之美,而模仿唐诗而写诗的日本人同时也作和歌,和歌与汉诗两不相扰,和歌并未受汉诗影响而改变其“心”,也未受世风影响而改变其本。在《紫文要领》中,本居宣长认为:“物语”也是日本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的污染与影响,与来自中国的儒教、佛教之书大异其趣,此前一些学者认为《源氏物语》“学习《春秋》褒贬笔法”,或者说《源氏物语》“总体上是以庄子寓言为本”,有人认为《源氏物语》的文体“仿效《史记》笔法”,甚至有人臆断《源氏物语》“学习司马光的用词,对各种事物的褒贬与《资治通鉴》的文势相同”,等等之类,都是拿中国的书对《源氏物语》加以比附,是张冠李戴、强词夺理的附会之说。诚然,如本居宣长所言,像此前的一些日本学者那样,以中国影响来解释所有的日本文学现象是牵强的、不科学的。然而,本居宣长却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概否定中国影响。现代的学术研究已经证明,《古事记》及所记载的日本的“神代”文化本身,就不纯粹是日本固有的东西,而是有着大量的大陆文化影响印记,而和歌、物语等日本文学的独特样式中也包含了大量中国文学的因子。抱着这种与中国断然切割的态度,本居宣长不仅否定日本古代文学所受中国影响,而且对自己学术所受中国影响也矢口否认。例如,当时一些评论者就指出,本居宣长的“古道”论依据的是中国老子的学说,但本居宣长却在《玉胜间》第410篇中辩解说:中国的老子对“皇国之道”一无所知,自己的“道”与老子没有关系,两者仅仅是看上去“不谋而合”罢了。平心而论,日本古代语言中原本就没有“道”(どう)字,连“道”字这个概念都来自中国,怎能说对日本之“道”没有影响?本居宣长与老子相隔数千年,如何“不谋而合”呢?

无论如何,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包括物语与和歌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本居宣长对中国影响的否定不是科学的学术判断,而是出于自己的民族主义、复古主义思想主张的需要。正因为如此,“物哀论”的确立一方面对本居宣长而言解决了《源氏物语》乃至日本古典文学研究诠释中的自主性问题,另一方面反映了本居宣长及18世纪的日本学者力图摆脱“汉意”即中国影响,从而确立日本民族独立自主意识的明确意图。“物哀论”的确立就是日本文学独立性、独特性的确立,也是日本文化独立性、独特性确立的重要步骤,它为日本文学摆脱汉文学的价值体系与审美观念,准备了逻辑的和美学的前提。 qOJwyOeXtbpjpegZqofyzsnPcXacarPPrZg5MBqIFuEcTmFtHnAtc0tkKUzHss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