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日本古代文论与日本古代文学一样,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厚的积淀。一方面,日本文论家常常大量援引中国文学的概念和标准来诠释日本文学,例如在奈良时代旨在为和歌确定标准范式的所谓“歌式”类文章中,在平安时代最早的文学理论文献《〈古今和歌集〉序》中,都大量援引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毛诗序》中的概念与观点,并直接套用于和歌评论。另一方面,在独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学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日本文学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论概念与审美范畴,如:文、道、心、气、诚、秀、体/姿、雅、艳、寂、花/实、幽玄、余情、好色、粹、物哀等。这些概念与范畴大多取自中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中国哲学、美学、文学与文论的影响,但经过日本人的改造,都确立了不同于中国的特殊的内涵与外延,并且在理论上自成体系。其中,产生于日本近世(17世纪后的江户时代)的相关概念极少受到中国影响,属于日本本土性的文论范畴,“物哀”便是其中之一。

“物哀” 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不了解“物哀”就不能把握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就难以正确深入地理解以《源氏物语》、和歌、能乐等为代表的日本古典文学,就无法认识日本文学的民族特色,不了解“物哀”也很难全面地进行日本文论及东西方诗学的比较研究。中国的一些日本文学翻译与研究者,较早就意识到了“物哀”及其承载的日本古典文学、文论观念的重要性。早在1980年代初,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与研究界就对“物哀”这个概念如何翻译、如何以中文来表达,展开过研究与讨论,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物哀”是一个日语词,要让中国人理解,就需要翻译成中文,如李芒先生在《“物のあわれ”汉译探索》 一文中,就主张将“物のあわれ”译为“感物兴叹”。李树果先生在随后发表的《也谈“物のあわれ”的汉译》 中表示赞同李芒先生的翻译,但又认为可以翻译得更为简练,应译为“感物”或“物感”。后来,佟君先生的《日本古典文艺理论中的“物之哀”浅论》 一文,也在基本同意李芒译法的基础上,主张将“感物兴叹”译为“感物兴情”等。有些学者没有直接参与“物哀”翻译的讨论,但在自己的有关文章或著作中,也对“物哀”做出了解释性的翻译。例如1920年代谢六逸先生在其《日本文学史》一书中,将“物哀”译为“人世的哀愁”,1980年代刘振瀛(佩珊)先生翻译的西乡信纲等《日本文学史》则将“物哀”译为“幽情”,吕元明在《日本文学史》一书中则译为“物哀怜”,赵乐甡在翻译铃木修次的《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一书时,将“物哀”翻译为“愍物宗情”。另有一些学者不主张将“物哀”翻译为中文,而是直接按日文表述为“物之哀”或“物哀”。例如,叶渭渠先生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一直主张使用“物哀”,陈泓先生认为“物哀”是一个专门名词,还是直译为“物之哀”为好,赵青认为,还是直接写作“物哀”,然后再加一个注释即可 。笔者在1990年的一篇文章《“物哀”与〈源氏物语〉的审美理想》 及其他相关著作中,也不加翻译直接使用了“物哀”。

从中国翻译史与中外语言词汇交流史上看,引进日本词汇与引进西语词汇,其途径与方法颇有不同。引进西语的时候,无论是音译还是意译,都必须加以翻译,都须将拼音文字转换为汉字,而日本的名词概念绝大多数是用汉字标记的。就日本古代文论而言,相关的重要概念,如“幽玄”“好色”“风流”“雅”“艳”等,都是直接使用汉字标记,对此我们不必翻译,如果勉强去“翻译”,实际上也不是真正的“翻译”,而是“解释”。解释虽有助于理解,但往往会使词义增值或改变。清末民初我国从日本引进的上千个所谓“新名词”,实际上都不是“翻译”过来的,而是直接按汉字引进来的,如“干部”“个人”“人类”“抽象”“场合”“经济”“哲学”“美学”“取缔”等等,刚刚引进时一些人看着不顺眼、不习惯,但汉字所具有的会意的特点,也使得每一个识字的人都能大体上直观地理解其语义,故能使之很快融入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具体到“物哀”也是如此。将“物哀”翻译为“感物兴叹”“感物”“物感”“感物触怀”“愍物宗情”乃至“多愁善感”“日本式的悲哀”等,都多少触及了“物哀”的基本语义,但却很难表现出“物哀”的微妙蕴含。

要具体全面了解“物哀”究竟是什么,就必须系统地研读18世纪的日本著名学者、“国学”泰斗本居宣长的相关著作。 CxwPppkR+5RhvFubyciUtEasdkM3Sa8++g4vlqHsteLGJiSNPZkWAlBNvLTAcf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