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综合考察日本俳论原典对“寂”的使用,我认为“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寂之声”(寂声),第二是“寂之色”(寂色),第三是“寂之心”(寂心)。以下逐层加以说明。

“寂”的第一个意义层面是听觉上的“寂静”“安静”,也就是“寂声”。这是汉字“寂”的本义,也是我们中国读者最容易理解的。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寂静啊,蝉声渗入岩石中”,表现的主要就是这个意义上的“寂”。正如这首俳句所表现的,“寂声”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盈耳之“声”来表现“寂静”的感受,追求那种“有声比无声更静寂”“此时有声胜无声”的听觉上的审美效果。

“寂”的第二个层面,是视觉上的“寂”的颜色,可称为“寂色”。据《去来抄》的“修行”章第37则记载,松尾芭蕉在其俳论中用过“寂色”(さび色)一词,认为“寂”是一种视觉上的色调。汉语中没有“寂色”一词,所以中国读者不好理解。“寂色”与我们所说的“陈旧的颜色”在视觉上相近,但“色彩陈旧”常常是一种否定性的视觉评价,而“寂色”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肯定评价。换言之,“寂色”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陈旧之色”。用现在的话来说,“寂色”就是一种古色、水墨色、烟熏色、复古色。从色彩感觉上说,“寂色”给人以磨损感、陈旧感、黯淡感、朴素感、单调感、清瘦感,但也给人以低调、含蕴、简洁、洒脱的感觉,所以富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寂色”是日本茶道、日本俳谐所追求的总体色调(茶道中“寂”又常常写作“侘”,假名写作“わび”)。茶道建筑——茶室——的总体色调就是“寂”色:屋顶用黄灰色的茅草修葺,墙壁用泥巴涂抹,房梁用原木支撑,里里外外总体上呈现发黑的暗黄色。“寂色”的反面例子是中国宫廷式建筑的大红大紫、辉煌繁复、雕梁画栋。中世时代以后的日本男式日常和服也趋向于单调古雅的灰黑色,也就是一种“寂色”;与此相对照的是女性和服的明丽、灿烂和光鲜。

日本古典俳谐喜欢描写的事物常常是枯树、落叶、顽石、古藤、草庵、荒草、黄昏、阴雨等带有“寂色”的东西。“寂色”不仅在古代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而且在现代文化中也同样具有普遍的审美价值。众所周知,在现代审美文化潮流中,“寂色”也相当彰显,甚至“寂色”已成为一种不衰的时尚。例如,1950年代后,从北美、欧洲到东方的日本,全世界都逐渐兴起了一股返璞归真的审美运动,表现在服装上则是以牛仔服的颜色为代表的“寂色”服装持久流行,更有服装设计与制造者故意将新衣服加以磨损,使其出现破绽,追求“破衣烂衫”的效果与情趣,反而可以显出一种独特的“时尚”感。这种潮流到1990年代后逐渐传到中国,如今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现代汉语中还没有一个恰当的词来表示这种色彩与风格,我认为借用日本俳谐美学的“寂”及“寂色”这个名词来概括最为合适。

“寂”的第三个层面,指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姿态,是深层的心理学上的含义,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可以称为“寂心”。“寂心”是“寂”的最核心、最内在、最深的层次。有了这种“寂心”就可以摆脱客观环境的制约,从而获得感受的主导性、自主性。例如,客观环境喧闹不静,但是主观感受可以在闹中取静。从人的主观心境及精神世界出发,就可以进一步生发出“闲寂”“空寂”“清静”“孤寂”“孤高”“淡泊”“简单”“朴素”等形容人精神状态的词,而一旦“寂”由一种表示客观环境的物理学词汇上升到心理学词汇,就很接近于一种美学词汇,很容易成为一个审美概念了。

日本俳谐所追求的“寂心”,或者说是“寂”的精神状态、生活趣味与审美趣味,主要是一种寂然独立、淡泊宁静、自由洒脱的人生状态。所谓“寂然独立”,是说只有拥有“寂”的状态,人才能独立;只有独立,人才能自在;只有自在,才能获得审美的自由。这一点在“俳圣”松尾芭蕉的生活与创作中充分体现了出来。芭蕉远离世间尘嚣,或住在乡间草庵或走在山间水畔,带着若干弟子,牵着几匹瘦马,一边云游一边创作,将人生与艺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追求“寂”、实践“寂”、表现“寂”。要获得这种“寂”之美,首先要孑然孤立、离群索居。对此,松尾芭蕉在《嵯峨日记》中写道:“没有比离群索居更有趣的事情了。”近代俳人、评论家正冈子规在《岁晚闲话》中曾对芭蕉的“倚靠在这房柱上,度过了一冬天啊”这首俳句做出评论,说此乃“真人气象,乾坤之寂声”,因为它将寒冷冬天的艰苦清贫的、单调寂寞的生活给审美化了。

过这种“寂”的生活,并非是要做一个苦行僧,而是为了更好地感知美与快乐。对此,芭蕉弟子各务支考在《续五论》一书中说:“心中一定要明白:居于享乐则难以体会‘寂’;居于‘寂’则容易感知享乐。”我认为这实在是一种很高的觉悟。一个沉溺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之乐的人,其结果往往会走向快乐的反面,因为对快乐的感知迟钝了。对快乐的感知一旦迟钝,对更为精神性的“美”的感知将更为麻木化。所以,“寂”就是要淡乎寡味,在无味中体味有味。芭蕉的另一个弟子森川许六在一篇文章中就说过这个意思的话,他说:“世间不知俳谐为何物者,一旦找到有趣的题材,便咬住不放,是不知无味之处自有风流……要尽可能在有味之事物中去除浓味。”(《篇突》)这里所强调的都是“寂”是一种平淡的心境与趣味。这样的心境和趣味容易使人在不乐中感知快乐,在无味中感知有味,甚至可以化苦为乐。这样,“寂”本身就成为一种超然的审美境界,能够超越它原本具有的寂寞无聊的消极性心态,而把“寂寥”化为一种审美境界,摆脱世事纷扰,摆脱物质、人情与名利等社会性的束缚,摆脱不乐、痛苦的感受,使心境获得对非审美的一切事物的“钝感性”乃至“不感性”,自得其乐、享受孤独,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自由、洒脱的态度。

“寂”作为审美状态是“闲寂”“空寂”,而不是“死寂”;是“寂然独立”,不是“寂然不动”,它是一种优哉游哉、游刃有余、不偏执、不痴迷、不执着、不胶着的态度。就审美而言,对任何事物的偏执、入魔、痴迷、执着、胶着,都只是宗教虔诚状态,而不是审美状态。芭蕉自己的创作体验也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他曾在《奥州小道》中提到,他初次参观日本著名风景胜地松岛的时候,完全被那里的美景所震慑住了,一时进入了一种痴迷状态,不可自拔,所以当时竟连一首俳句都写不出来。这就说明,“美”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被“美”俘虏的人,要么会成为美的牺牲者,要么成为美的毁灭者,却难以成为美的守护者、美的创造者。例如王尔德笔下的莎乐美为了获得对美的独占,把自己心爱的男人的头颅切下来;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中的沟口为了独占金阁的美而纵火将金阁寺烧掉了,他们都成为美的毁灭者。至于为美而死、被美所毁灭的人就更多了。这些都说明,真正的审美必须与美保持距离,要入乎其内然后超乎其外。而“寂”恰恰就是对这种审美状态的一种规定,其根本特点就是面对某种审美对象,可以倾心之,但不可以占有之,要做到不偏执、不痴迷、不执着、不胶着。一句话,“寂”就是保持审美主体的“寂然独立”,对此,芭蕉的高足向井去来在《三册子》中写道:不能被事物的新奇之美所俘虏,“若一味执着于追新求奇,就不能认识该事物的‘本情’,从而丧失本心。丧失本心是心执着于物的缘故。这也叫作‘失本意’”。古典著名歌人慈圆有一首和歌这样写道:“柴户有香花,眼睛不由盯住它,此心太可怕。”在他看来,沉迷于美、胶着于美,是可怕的事情。用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的话来说,你需要有一种“余裕”的精神状态,有一种“无所触及”的态度,就是要使主体在对象之上保持自由游走、自由飘游的状态。 gMHtjdABrFTDtPd25meFq18eDr7lhNU+rw8OlQJ37GMea4weVD6HvKuPFY+IM9H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