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寂”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也是与“物哀” “幽玄” 并列的三大美学概念之一。在比喻的意义上可以说,“物哀”是鲜花,它绚烂华美,开放于平安王朝文化的灿烂春天;“幽玄”是果,它成熟于日本武士贵族与僧侣文化鼎盛时代的夏末秋初;“寂”是飘落中的叶子,它是日本古典文化由盛及衰、新的平民文化兴起的象征,是秋末初冬的景象,也是古典文化终结、近代文化萌动的预告。从美学形态上说,“物哀论”属于创作主体论、艺术情感论,“幽玄论”是艺术本体论和艺术内容论,“寂论”则是审美境界论、审美心胸论或“审美态度”论;就这三大概念所指涉的具体文学样式而言,“物哀”对应于物语与和歌,“幽玄”对应于和歌、连歌和能乐,“寂”则对应于日本短诗“俳谐”(近代以后称为“俳句”),是俳谐论(简称“俳论”)的核心范畴,因为“俳圣”松尾芭蕉及其弟子(通称“蕉门弟子”)常常把俳谐称为“风雅”,所以“寂”就是俳谐之“寂”,亦即蕉门俳论所谓的“风雅之寂”。

“寂”是一个古老的日文词,日文写作“さび”,汉字传入后,日本人以汉字“寂”来标记“さ び”。对于汉字“寂”,我国读者第一眼看上去就会立刻理解为“寂静”“安静”“闲寂”“空寂”,佛教词汇中的“圆寂”(死亡)也简称“寂”。如果可以单纯从字面上做这样的理解的话,事情就比较简单了。但是“寂”作为日语词,其涵义相当复杂,而且作为日本古典美学与文论的概念,它又与日本传统文学中的某种特殊文体——俳谐(这里主要指“俳谐连歌”中的首句即“发句”,近代以来称为“俳句”,共“五七五”十七字音)——相联系。如果说,“物哀”主要是对和歌与物语的审美概括,“幽玄”主要是对和歌、连歌与“能乐”的概括。那么,“寂”则是对俳谐创作的概括,它是一个“俳论”(俳谐论)概念,特别是以“俳圣”松尾芭蕉为中心的所谓“蕉风俳谐”或称“蕉门俳谐”所使用的核心的审美概念,在日本古典美学概念范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但是,相对于“物哀”与“幽玄”,“寂”这一概念在日本古典俳论中显得更为复杂含混,更为众说纷纭。现代学者对于“寂”的研究较之“物哀”与“幽玄”,也显得很不足。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在1941年写了一部专门研究“寂”的书,取名为《风雅论——“寂”的研究》,是最早从美学角度对“寂”加以系统阐发的著作。该书许多表述显得啰嗦、迂远、不得要领,暴露出了不少日本学者难以克服的不擅长理论思维的一面,尽管如此,该书仍奠定了“寂”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而且此后一直未见有更大规模的相关研究成果问世,另外的一些篇幅较短的论文更显得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较有代表性的是语言学家、教育家西尾实的论文《寂》(收于《日本文学的美的理念·文学评论史》,东京河出书房,1955年),西尾实觉察到“寂”在内涵上有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的“二重构造”或“立体构造”,但他并没有将这种构造清楚地呈现出来。至于在我国,虽然有学者在相关著作中提到“寂”,但只是一般性的简单介绍,难以称为研究。

为了给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关于“寂”的原典资料,我把松尾芭蕉及其弟子的俳论择要翻译出来,又译出了大西克礼的《风雅论——“寂”的研究》,合在一起编译了《日本风雅》 一书,在此基础上,我运用概念辨析的方法,特别是历史文化语义学、比较语义学的方法,试图将“寂”的复杂的内部构造描画出来,将其审美意义揭示、呈现出来。 Co/ONMvNp4umNA+U4ZC202C4ZreKKT/zkus9Pwa2PvU6zQ9OtpFAJfK4zg0Gx7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