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幽玄”作为一个概念与范畴是复杂难解的,但可以直觉与感知;“幽玄”作为一种审美内涵是沉潜的,但有种种外在表现。

“幽玄”起源于日本平安王朝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我们在表现平安贵族生活的集大成作品《源氏物语》中处处可以看到“幽玄”:男女调情没有西方式的直接表白,而往往是通过事先互赠和歌做委婉的表达;男女初次约会大都隔帘而坐,只听对方的声音,不直接看到对方的模样,以造成无限的遐想;女人对男人有所不满却不直接与男人吵闹,而是通过出家表示自己的失望与决绝,就连性格倔犟的六条妃子因嫉妒源氏的多情泛爱,也只是以其怨魂在梦中骚扰源氏而已。后来,宫廷贵族的这种“幽玄”之美,便被形式化、滞定化了,在日本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有表现。例如,《万叶集》中的和歌总体上直率质朴,但《古今和歌集》特别是《新古今和歌集》之后的和歌,却刻意追求余情余韵的象征性表达,如女歌人小野小町的一首歌“若知相逢在梦境,但愿长眠不复醒”,写的是梦境,余情面影,余韵无穷。这一点虽然与汉诗有所相似,但汉诗与和歌的最大不同,就是汉诗无论写景抒情都具有较明显的思想性与说理性,因而语言总体上是明晰的、表意是明确的,而古典和歌的“幽玄”论者却都强调和歌不能说理,不要表达思想观念,只写自己的感受与情趣,追求暧昧模糊性。和歌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挂词”(类似于汉语的双关语)、“缘语”(能够引起联想的关联词)等,为的就是制造一种富有间接感的余情余韵与联想,这就是和歌的“幽玄”。

“幽玄”也表现在古典戏剧“能乐”的方方面面。能乐的曲目从一般所划分的五类内容上看,大部分是超现实的,其中所谓“神能”“修罗能”“鬼畜能”这三类,都是神魔鬼畜,而所谓“鬘能”(假发戏)又都是历史上贵族女性人物以“显灵”的方式登场的。仅有的一类以现实中的人物为题材的剧目,却又是以疯子特别是“狂女”为主角的,也有相当的超现实性。因为这些独特的超现实题材是最有利于表现“幽玄”之美,最容易使剧情、使观众“入幽玄之境”。在表演方面,西洋古典戏剧中演员的人物面部表情非常重要,而能乐中的人物为舍弃人的自然表情的丰富性、直接性,大都需要戴假面具,叫作“能面”,追求一种“无表情”“瞬间固定表情”,最有代表性的、最美的“女面”的表情被认为是“中间表情”,为的是让观众不是直接地通过最表面的人物表情,而是通过音乐唱词、舞蹈动作等间接地推察人物的感情世界,这种间接性就是“幽玄”。能乐的舞台艺术氛围也不像欧洲和中国戏剧那样辉煌和明亮,而是总体上以冷色调、暗色调为主,在晚间演出时只点蜡烛照明,有意追求一种超现实的幽暗,这种幽暗的舞台色调就是“幽玄”。在剧情方面,“能乐”则更注意表现“幽玄”。例如被认为是最“幽玄”的剧目《熊野》的故事情节是:女主人公、武将平宗盛的爱妾熊野听说家乡的老母患病,几次向宗盛请求回乡探母,宗盛不许,却要她陪自己去清水寺赏花。赏花中熊野看见凋零的樱花想起家中抱病的老母,悲从中来,当场写出一首短歌,宗盛接过来看到上句——“都中之春固足惜”,熊野接着啜泣地吟咏出下句——“东国之花且凋零”。宗盛听罢,当即表示让熊野回乡探母……。此前熊野的直接恳求无济于事,而见落花吟咏出来的思母歌却一下子打动了宗盛。这种间接的、委曲婉转的表述就是“幽玄”。“幽玄”固然委婉、间接,却具有动人的美感。

“幽玄”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日本传统女性在化妆时喜欢用白粉将脸部皮肤遮蔽,显得“惨白”却适合在微暗中欣赏。日本式建筑不喜欢取明亮的光线,特别是茶室,窗户本来就小还要有围帘遮挡,以便在间接的弱光和微暗中见出美感。甚至日本的饮食也都有“幽玄”之味,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列举了日本人对“阴翳”之美的种种嗜好,在谈到日本人最为常用的漆器汤碗的时候,他这样写道:

漆碗的好处就在于当人们打开盖子拿到嘴边的这段时间,凝视着幽暗的碗底深处,悄无声息地沉聚着和漆器的颜色几乎无异的汤汁,在这瞬间人们会产生一种感受。人们虽然看不清在漆碗的幽暗中有什么东西,但他可以通过拿着汤碗的手感觉到汤汁的缓缓晃动,可以从沾在碗边的微小水珠知道腾腾上升的热气,并且可以从热气带来的气味中预感到将要吸入口中的模模糊糊的美味佳肴。这一瞬间的心情,比起用汤匙在浅陋的白盘里舀出汤来喝的西洋方式,真有天壤之别。这种心情不能不说有一种神秘感,颇有禅宗家情趣。

谷崎润一郎所礼赞的这种幽暗、神秘的“阴翳”,实际上就是“幽玄”。这种“幽玄”的审美趣味作为一种传统,对现代日本文学的创作与欣赏,也持续不断地产生着深刻影响。现代学者铃木修次的《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将这种“幽玄”称为“幻晕嗜好”。在“幻晕嗜好”一章中,他写道:

读福田麟太郎先生的《读书与人生》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轶事:“诗人西胁顺三郎是我引以为荣的朋友,他写的一些诗很难懂。他一旦看到谁写的诗一看就懂,就直率地批评说:‘这个一看就懂啊,没有不懂的地方就没味啦。’”读完这段话实在教人忍俊不禁。福原先生是诙谐之言,并不打算评长论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看了这段话也不由得感到共鸣。认为易懂的作品就不高级,高级的作品就不易懂,这种高雅超然的观点,每个日本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吧?这种对幽深趣味的嗜好,并不是从明治以后的时髦文化中产生的,实际上是日本人的一种传统的嗜好。

实际上,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我们也常常会在具有日本传统文化趣味的近现代文学的阅读中感到这种“不易懂”的一面。例如,从这个角度看川端康成的小说,其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不易懂”,但这种“不易懂”并不像西方的《神曲》《浮士德》《尤利西斯》那样由思想的博大精深所造成,相反,却是由感觉、感情的“幽玄”的表达方式造成的,我们读完川端的作品,常常会有把握不住、稍纵即逝的感觉,不能明确说出作者究竟写了什么,更难以总结出它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这就是日本式的“幽玄”。

懂得了“幽玄”的存在,我们对日本文学与文化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入幽玄之境”是日本人最高的审美境界,“入幽玄之境”也是我们通往日本文化、文学之堂奥的必由之门。 UtMSONY/JIM/EFIpeGQM8R4Qk8EyMR1UYvMKBQtAKS3NxLmuFCfKfcAMZtMn28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