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芯片暂时没有用,也还是要继续做下去。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漏洞,我们不是几百亿美元的损失,而是几千亿美元的损失。我们公司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可能就是因为那么一个点,让别人卡住,最后死掉……这是公司的战略旗帜,不能动掉的。”
这段话是 2012 年任正非在华为实验室说的,并在 2018 年 9 月以后广为流传。任正非不仅仅对企业发展有远见卓识,更是真正的战略家。对企业发展国内、国际环境及竞争业态,洞若观火。对于公司如何平衡长期投资和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任正非指出,看不清短期利益和长期投资的人,实际上也就不是将军。将军就要有战略意识,对未来的投资不能手软,我们看问题要长远。由此拉开了华为芯片大发展的序幕。
1991 年,华为成立ASIC设计中心。
1993 年,华为成功研制出第一颗自己使用的EDA设计的芯片。
1995 年,华为“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
1996 年,华为成立产品战略研究院规划办公室,从战略规划、研发到技术商业化形成了严密的研发体系,并在 1996 年研发成功了十万门级的ASIC。
2000 年,华为研发成功了百万门级的ASIC。
2003 年,华为研发成功了千万门级的ASIC。
2004 年 10 月,华为在ASIC设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深圳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也就是“华为海思”。海思芯片目前是国内最大的IC芯片设计公司,产品包括无线网络、固定网络、数字媒体领域的芯片及解决方案,成功在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
2007 年,海思成立“巴龙项目部”,专攻通讯基带研发。
2009 年,海思推出第一款面向公开市场的K3 处理器,跟展讯、联发科一起竞争市场。
2012 年,海思推出K3V2 处理器和巴龙 710,并应用到华为MATE1和P6 手机中。K3V2 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二颗四核处理器。
2013 年,华为收购德州仪器OMAP芯片在法国的业务,并成立图像研究中心。海思在 2013 年首次盈利,这是海思成立九年来第一次盈利!这一年海思芯片出货量达到千万级别,营收 92.74 亿元。
也就是在这一年,海思全新品牌的“麒麟”芯片诞生。
2014 年,海思第一款SOC麒麟 910 芯片发布,宣告海思处理器芯片正式进入SOC时代,也是华为第一款被大众熟知的芯片。
2015 年,海思发布两款搭载在自己手机上的麒麟芯片。从麒麟 950开始,海思的SOC芯片中开始集成自研ISP模块,搭载这一芯片的P9系列手机销量超过 1 200 万部。
同年 5 月,与高通共同完成LTEcat.11 实验,最高下行速率可达600mbps。
2016 年 2 月 23 日,华为麒麟 950 芯片荣获 2016 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GTI创新技术产品大奖。10 月份,海思发布麒麟 960 芯片,GPU较上一代技术性能提升 180%,主要搭载于华为MATE9 上。
2017 年 1 月份,华为麒麟 960 芯片被评为 2016 年度最佳安卓手机处理器。同年海思芯片安装在超过 7 000 万部新手机上,海思营业额突破 387 亿元,成为中国芯片设计公司的领军者。
2018 年,海思营业收入达到 503 亿元。同年发布的麒麟 980 芯片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截至目前,海思已经成功研发出 100 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共计申请 500 多项专利。海思芯片涵盖了手机芯片、移动通信系统设备芯片、传输网络设备芯片、家庭数字设备芯片等细分产品,已经具备泛通讯全系列芯片的设计能力。
海思的成绩单越来越亮眼,但华为一直保持清醒的认知,海思对麒麟芯片的定位是:不让别人断了我们的粮食!虽然华为依然采购上千万的高通芯片,但为了不受制于人,华为就算是几十年不用海思芯片,也要坚持自主研发。华为高管也多次强调,麒麟芯片更多的是防御手段,是为了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坚持海思芯片的自主研发,除了不用担心被美国高通卡脖子,还可以降低手机成本。自主研发不仅仅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不依附于美国高通,更可以在关键时刻抢夺时间窗口。对于华为来讲,创办海思做自主芯片的研发,是一件长远的事情,更成了中国高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的最优样板。
根据Gortner发布的全球半导体 25 强名单,三星电子排名第 1,苹果排第 13 名,海思排第 21 名,营收同比增长 35%。海思是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营收为 503 亿人民币。对于华为来讲,创办海思半导体,是一件具有长远眼光的事情。或许,对于中国和产业来讲仅有一两个海思类型的企业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需要更多的芯片企业来形成更完整的芯片生态,但这条国产芯片之路注定是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芯片领域没有弯道超车,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板凳要坐十年冷。
任正非,华为公司的创始人,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界的标杆人物,也是中国企业界中十分低调的优秀企业家。任正非的文章都会成为国内企业界的精神食粮!任正非作为华为公司的创始人和精神教父,一直都是华为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动力。而任正非的文章更是将思想与商业智慧紧紧结合,所以说,任正非的文章都是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给华为公司的发展和高管心态定了调。
2000 年底,任正非写了《华为的冬天》一文。《华为的冬天》开宗明义直奔主题: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的道路。磨难是一种财富,而我们没有经历过磨难,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弱点。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该怎么办?华为要在危机中活下来,需要一系列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
比如二战后德国工人团结一心,主动要求减薪,在这种上下同欲甘愿奉献的意志力面前,所有的危机都会被战胜。危急时刻,要建立健全价值评价体系、价值创造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一切为了打粮食,提升工作的有效性。对事负责、对最终价值创造负责。自我批判,是思想、品德、素质、技能创新的优良工具。一定要推行以自我批判为中心的组织改造和优化活动。
这篇文章写于 2000 年底,对外发布却是 2001 年。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是国内企业界、传媒界最熟悉,也是影响力最广、最深远的一篇文章。此后任正非又陆续写了《我的父亲母亲》《北国之春》《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大家都熟知的文章。
读任正非的文章,感受的是居安思危、循循教导的大义厚情,更是对事业、对家国情怀的真情流露。大众和媒体写华为、写任正非的文章很多,但写任正非的都比较保守,没有把他真正的思想写出来。
近几年国内都崇尚日本的经营大师稻盛和夫,各地企业掀起学习风潮。但我们崇洋媚外的表现,或许会让外国人汗颜,因为我们守着一位经营大师、战略大师、思想大师而无动于衷!国内没有把任正非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经营战略去总结学习。
任正非领导着公司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就连美国政府都在挖空心思刻意去打压,可见他领导的企业有多么强大。作为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令人尤为敬佩,因为他是中国企业家中唯一的战略家、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