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内涵

一、小学教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无疑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人的要素之一。那么,教师究竟是怎样的人?为什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此重要?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学者们虽然对教师的定义在表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教师的内涵总体上并没有太大争议。大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教师的内涵:

1.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早在 1966 年,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签署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里就首次正式确认了教师的专业人员身份。我国 1993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也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教师是专业人员,意味着要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和从业资格的考核。以我国为例,我国颁布了各学段的教师专业标准,也制定了严格的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制度。教师是专业人员对教师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方面意味着要入职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理想、信念、知识和技能,即必须具备专业的教师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师享有专业人员所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即教师是受人尊敬的,是对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人士。这两个方面既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保障,两者不可缺一。

2.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专业人员,即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社会性,是为一定社会的统治阶层培养其所需要的人才,这是由教育活动的阶级性所决定的。以我国为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教师要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我国发展的需要,即教师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工作职责不仅有明确的性质限定,其工作内容也是明确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的工作任务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结合学生情况,促进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各方面的才能都得到有效、高效的发展;全面发展同样不是不加区分的发展,全面发展有重点、有先后,是科学规划下的立体发展;全面发展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教师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立德成才,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因为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师的工作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因此教师职业具有高度重要性。

3.教师有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场所

在中国人际交往中,为表示对某人的尊敬,人们往往以“某某老师”称呼他。在人际交往中称某人为老师,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并不意味着对方真的具有教师的资质或能力。我们这里论述的教师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专业教育教学人员。专业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专业教师有特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场所,即学校。从严格意义上说,教师是在学校工作,以培养人为任务的专业人员。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学校的建设都围绕培养人来展开。简单说,学校建设以有利于人才培养为标准,正是基于此,教师的含义甚至直接把学校定义为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场所。现今学校建设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当然,说教师的工作场所是学校,这是基于常规工作时间和空间,即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在学校开展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就不会拓展到校外,事实上,教师的许多工作会延伸到校外。这也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反映了教师的牺牲和奉献。但从教师的职业特性来看,教师的工作是有时空边界的。关于教师工作环境,我们会在后面小学课程与教学时空的相关内容里进一步论述。

厘清了教师的内涵,我们认识小学教师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小学教师特指小学中以培养和教育小学生为工作职责的教师。小学教师具有教师内涵的一切属性。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教师工作的共性,但鉴于小学教师的培养对象是身心发展不成熟、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小学生,小学教师的工作又与其他学段教师的工作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和内容上。以工作内容为例,小学教师除了传授小学生知识、培养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在生活上更多地关心和照顾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生活能力较差,尤其需要得到小学教师的关爱。再以教学方法为例,小学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时,因为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多选择和使用直接形象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在小学中低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小学生

学生特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按受教育阶段分,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 。以此推之,小学生是指小学阶段的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年满 6 周岁的儿童便应该接受义务教育,即进入小学学习。在我们国家,小学生多是 6~12 岁的学龄儿童。学生是在学校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个体和群体,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学习目的、任务、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差异性,认识这些共性和差异性,对针对性开展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其他学段的学生,小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阶段

从身心发展来看,学生要到高中阶段才基本成熟。对于小学生而言,身心发展还属于较低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极不成熟。从身体上看,小学生身体发育很不成熟,在校学习时需要教师给予关注、保护和训练,比如坐姿的训练、视力的保护和用笔的训练等等。从认知来看,小学生虽然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记忆是以机械识记为主,这些在教学上的不利因素都需要教师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克服。正是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小学阶段尤其需要小学生打好知识基础,使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从一开始就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以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例,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小学生都处于萌发状态,这个阶段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引导,将对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快速成长的阶段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无论是身高、体重还是身体的其他机能都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因此小学阶段我们必须特别关注小学生的机体发育和身体健康,强化小学生体质训练,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我国非常关心小学生的身体发育问题,近年来在加强学生营养、强化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小学阶段不仅是小学生身体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心理快速发展阶段,以其认知发展为例,小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果能对这些认知发展特征给予正确的把握并合理利用,将有效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的科学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有研究发现,6 ~ 7 岁的小学生处于语言能力快速发展期,抓住这个关键期,可以极大地提升语言训练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认清小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特点,抓住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小学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

3.小学生处于信任或依恋教师的阶段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在未入学接受教育阶段,孩子学习兴趣的满足和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由家长来完成,这个阶段的家长往往是孩子心目中“无所不知”的能人,是孩子的榜样。但入学后,特别是进入小学后,在学校营造的学习环境下,学校所提供的、家庭不能比拟的系统教学能使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能得到极大的满足。小学教师向小学生展示的全新世界极大地拓展了小学生的认知空间,再加之此时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学习自主意识和意志力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需要成人的鼓励和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很容易将对父母那种无所不知的知识崇拜转移到小学教师身上,小学教师极容易成为小学生心目中的知识权威人和人生导师。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对建设良好的小学师生关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样也对建设良好小学师生关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建设起良好的小学师生关系,将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4.小学生处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较弱的阶段

小学阶段,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当面临困难和威胁时,小学生容易遭受来自外界的伤害。诸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校园欺凌、地震、火灾、溺水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能使小学生受到伤害。这种潜在的伤害可能发生在学校,也可能发生在上下学的途中,甚至发生在家里。遭受伤害后,由于认知局限、表达能力欠缺和身体机能不够成熟等客观原因,小学生往往不能有效的自救,从而导致伤害进一步加大,甚至由外及内,导致小学生自卑、抑郁,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和行为。因此,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人,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更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目的之所在。学校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小学生是学校基础教育起始阶段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小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对学生中心的要求更高。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长情况对后续学段的成长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学生的教育,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协调一致、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引导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CnEJcPQ/Ftv2bqm+7QR/9lmTv5PYGQ7RggwZqhSMWRH6AZPMCUM2XnEWRRAt6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