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课程教学的生活化

一、课程、教学与生活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们说得最多的是课程与教学,做得最多的也无外乎课程与教学,在课程与教学工作中人们该如何处理其与生活的关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是理论研究上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揭示。一言以蔽之,课程与教学源自生活,融于生活,回归生活。然而要真正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和反映课程、教学与生活关系的紧密性并不容易,甚至这根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以小学劳动教育为例,现今学校劳动课程的设置及教学都遭遇了与生活脱节的尴尬。一方面是学校费尽心力开设各类劳动课程,传授学生劳动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形成劳动技能和具备劳动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大量学生在生活中的劳动意识、习惯、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呈现出的苍白和乏力的现象。学校劳动课程与教学似乎与小学生的劳动生活走在一对平等线上,相互张望但却难以相互融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可能是功利化的应试教育在作祟,也有其他林林总总颇为复杂的社会原因,直接原因是学校的劳动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情感,重形式轻习惯,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毫无疑问,这背离了教育生活化的本真,异化了课程、教学与生活的内在关系。

课程、教学与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课程与教学的活动目的、内容、方式方法、评价等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程与教学不仅源自人们的生活,本身也构成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同时课程与教学结果也必须指向人们的生活,为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而服务。简言之,生活化本就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小学的课程与教学尤其需要与小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课程与教学围绕学生而展开,基于学生且指向学生。鉴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思维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体情况,小学的课程与教学都必须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用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教学,实现小学生教育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二、品味课程与教学

课程、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正如人们对美好生活总是充满向往,生活化的课程与教学也应该是令人期待的。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真实的课程与教学往往枯燥乏味,甚至有时令人难以忍受,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因为课程与教学抛弃了生活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教育的利益相关者缺乏对教育本真的正确认识,比较急功近利,譬如用升学和就业等简单评判教育,导致在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中,重结果轻过程,用短平快、程式化、运动化的模式去开展教育活动,如工厂生产产品一般去生产“优生”,其余学生则好似“瑕疵品”,被无视甚至抛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事教育难以心平气和,往往心浮气躁,课程与教学难免会丢掉生活原本具有的五彩斑斓的底色。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本就是生活,教育理应融于生活。人类生活五味杂陈,课程与教学也必然有滋有味,课程与教学的每一个主体都应该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品尝生活及教育的滋味。

品味课程与教学就是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人们总是容易联想到吃。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似乎浸入骨髓,吃饱仅仅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吃好成为人们一种永不满足的、对美好生活的自然追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喜欢挂在嘴上的事物往往就是食物,而食物也是生活中最容易让人们体会到满足感和愉悦感的事物。品味美食应该是绝大多数人品味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生活的美好,生活的多姿多彩并非只有美食。品味生活除了美好,也会有挫折。

教育本身也是如美食般需要品味的。人的生活中并不能只有吃,除吃之外,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和从事最多的一个话题是教育。如果说享受美食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追求,那么接受或从事教育则是实现这种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年长者教育年轻人,“要想今后少吃苦,今天就要好好学习”。吃苦固然并非一定与吃食相关,但人们却习惯性地将吃与学习(教育)放在一起,因为教育是与人生存相关性最高的一项活动,许多人把接受教育视为谋生的最重要的前提和手段。

品味生活与品味教育是一个道理。生活中固然可以品味美好,但生活也需要吃苦。似乎教育就是生活中的一大苦事,教育教学活动并不像享受美食那般讨喜,在人们心目中,学习虽然非常重要,但它却是一件辛苦的差事,在形容学习对生存的重要性时,我们常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做比,然而为了实现这种美好追求,人们习惯性地用“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来激励学习者,如此看来,学习哪里只是吃苦,简直堪比受刑!

人人都要学习,在当今的“学习型社会”尤其如此。教育是如此之重要,学习又是如此之痛苦,这难道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吗?这种观点似乎很有市场,在中国、亚洲乃至世界许多地方,人们普遍认为要想学习好就得有吃苦的准备,而且普遍赞赏在教育中勇于吃苦的人。

然而我们又有疑问了:为什么人们经常会发现,身边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往往同时又是最会玩的学生?为什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习(教育)真的是件苦差事,学习中的人怎么能乐得起来?事实上,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不都提倡苦学,近二十年来,芬兰的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一直被世界各国所欣赏,然而芬兰的基础教育对吃苦教育来说却似乎有点奇怪,感觉老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似乎都是怎么轻松怎么来,但芬兰的教育却奇怪地成功了,成功到令世界许多国家震惊且不解,难道芬兰人是怪胎?抑或他们都是学习的天才?

从生物趋利避害的本性来看,我们相信人们并不愿意在学习(教育)中吃苦,世界上已经有人证明了轻松学习也可能出好成绩,既然“乐知者”才是学习者的最高境界,我们难道不应该如享受美食一般享受学习(教育)吗?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轻松愉快、宛如美食的教育教学真的可行吗?要想得出肯定的结论似乎并不容易,但快乐教学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希冀和渴望。我们认为,学习(教育)的人的确应该有勇于吃苦的精神,但学习(教育)活动本身并不应该是件苦差事,相反,高效而有品质的教育应该是一件美事,换言之,好的教育应该像美食一般有滋有味!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要素和活动形态,教育要生活化,课程与教学就需要变得有滋味。笔者在多年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课程与教学的所思所想,试图对“如何品味课程与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本书并未尝试体系性地构建课程与教学的学科逻辑架构和知识体例,只是选取了一些自认为比较有“味”的点,论述自己关于课程与教学生活化的思考和想法。希望读到此书的人们能够对课程与教学产生兴趣甚至是渴望,不要把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当成是一件苦差事。

对教育,我们应该保有对美食一样的热情,教育(学习)或许需要吃苦,但它绝对不是一件苦差事。品味课程与教学,要求师生及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员,就如新品尝一道美食,带着好奇与希冀去参与教学活动,去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咸等百般滋味,去品味追寻成长带给我们的趣味和惊喜。 gZXFiQnx09/eHsmBecqukn0qTVJ/eMcV9O6J1RUdEmjs9mYN0DsqXRTqGJkTXt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