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教育学界,人们不仅对“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在认识上存在差异甚至是争议,对课程与教学两者的关系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当前,无论是对课程,还是对教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动上都存在明显的分野,总体而言,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两个重要问题,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虽然异常复杂且目前尚无定论,但这也正说明了我们要不断探索课程与教学两者关系的必要性。

就目前而言,人们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彼此独立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与教学各有特质,两者彼此独立,互不包含,很少交集,甚至各执一端,相互平行。如有学者坚信,“在当代的课程理论家中,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这种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另外,多伊尔(Doyle,w.)也指出,“在制度水平上,教学(pedagogy)与课程很容易是两个分离的领域,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被认为是线性的”

二、包含与被包含

有人认为,课程是教学的上位概念,教学包含于课程之中。如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者泰勒(Taylor)就认为教学只是课程的组成部分。顺着这种思路,有学者将这种观点具体化,认为“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 。与课程包含教学的观点截然相反,有人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上一级概念,课程包含于教学之中。这种观点可以从一些典型的课程定义里面发现,如有人将课程定义为“指学校教育科目及各科教材,也就是教学内容”。还有研究者直接指出:“‘课程论’只是教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教学的‘过程论’‘方法论’等相并列。”

三、相互交叉

有部分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并非彼此独立,也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相互交叉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有学者指出,“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联系和交叉重叠部分,课程理论必然会考虑到课程实施问题,而教学理论则肯定会涉及与教学方法相关的教学内容问题”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课程与教学肯定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而且这种交叉不仅仅是平面的、单向的”

四、循环模式

还有学者认为上述三种关系都不能完全说明课程与教学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课程与教学应该是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与教学虽然相互独立,但都是教育系统循环活动中的组成部分,彼此产生影响,在互动中相互调适和改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对此有学者提出了三个隐喻: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的过程;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确非常复杂,这种复杂的背后蕴含着众多的原因,譬如关于课程、教学本身的定义人们都远未达成共识,对二者关系的认识自然分歧更多。又如解读关系时人们立场、视角和方法的差异,典型的就是学界中“大课程论”和“大教学论”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诸如此类,都决定了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争论将长久地存在下去。

我们以为,从实践的角度看,课程与教学相互交叉的观点似乎更值得提倡。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人们对课程与教学各有特质的观点还是大体认可的,即课程不等同于教学,反过来同样如此。但认为课程与教学完全独立、彼此无涉的观点明确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两者的要素和结构中都互有涉及,甚至有许多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存在表述的差异而已。至于“大教学论”,或者“大课程论”的观点,只不过是不同课程或教学流派理论野心的体现,基本不太具有说服力。循环模式看起来挺有道理,但三个隐喻在实践中都面临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对于基础教育实践而言,课程与教学密切联系,但又彼此独立,这种交叉的、联系的辩证统一观点可能不仅更容易被教师们接受,还更有利于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fag6bhvoehc14diH0jiHV7PbZ0HV2SonwQaAZt1VduYAp97uHQqizVwyXbc/v6E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