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民居文化习俗

陕北黄土高原作为一块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有许多属于这块土地独有的特色。窑洞是陕北最具特色的建筑,窑洞历史悠久,《诗经》中有“陶复陶穴”的咏叹。几千年一贯制且妙不可言的窑洞,以一种稳定成熟的形式,在以陕北地区为中心区域的西北黄土高原上,普遍地传承下来。“南越巢居,北朔穴居”,秦汉以后,陕北窑洞在基本稳定了的形式下又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在中华民族拱券式建筑的影响下,又建造出用石头砌、用砖垒而成的石窑与砖窑、接口窑等,使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更大的改善,同时,居民设施也不断健全,陕北窑洞在中华民族民居文化中声名远播、大放异彩。

一、窑洞类型

【土窑】

土窑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在冲沟的崖壁面上开挖的供人居住的洞穴,是生土建筑的一种。

大概从春秋战国时期起,随着铁农具的出现与普及,黄土窑洞,这一深受人们喜爱的洞穴式民居,便渐渐在以陕北地区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普及开来,陕北居民普遍居住黄土窑洞的历史,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凡是土生土长的陕北居民们,人人都懂得打土窑。

打土窑先要“斩地工”。找一个出入便利的山坡,选一处山势不是太陡,又背风朝阳的位置,将表面的虚土危土全部剥掉,使山势看起来更平缓,以便减少后期塌方的危险。在这样的山坡上开斩出一个五到七米左右的竖直的平面,就叫“斩地工”。斩地工的同时会开出一块水平的地面来,这个地面就是以后窑洞的院子了。当具有了与未来窑院平面互为直角的垂直平面后,就可以开窑口挖窑洞了。一开始开窑口会小一点,大约一人高一米多宽,等掘进去一两米后,如果土质合适,就可以从内部将窑洞往大扩,最终扩展成一个四米多高,三米多宽,七八米深的上圆下方的拱形洞,土窑洞就初具规模了。然后就是泥窑洞、钻烟洞、裱窑掌,安门窗和盘炕安锅灶了。一旦连灶火口也用泥巴套好后,就可以“暖窑”搬进去住人了。

在山坡上厚厚的黄土覆盖下,窑洞中构成了一种与外界截然不同的氛围。夏天,窑洞比外面温度低十几度,冬天窑内又比外面高十几度。黄土窑洞就像是一个天然的性能优良的空调器,总能把室温控制在一个舒服恰好的程度。有科学家认为,窑洞是在黄土高原这块艰苦环境里人类的最佳抉择,因为它能凭借自身厚重的窑体调节室温。所以陕北老一代人都说居住窑洞,冬暖夏凉。其次,窑洞还有隔音、防震等功能,以及成本低、建造工期短等优点。

“冬暖夏凉神仙洞”,还有什么比陕北人们自己给的赞誉更高的建筑呢?

【石窑】

石窑就是用石头搭建的窑洞。

虽然土窑洞有着冬暖夏凉的优点,但万事有利有弊,土窑洞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那就是黄土欠坚固,土窑洞的寿命普遍短,一般最多只能住三代人。另外就是土窑洞要靠着山体挖,平地上难以操作,有时候即使找到了合适的山体,可有些土质又比较疏松,不适合箍窑。于是,为了摆脱这些局限,人们又发明了石窑洞。

箍石窑的第一步是准备石料。先在石场炸出大石块,再将其分砸成许多形状相对整齐的小块,然后分批运回,这个环节叫作“备石料”。同箍土窑一样,石窑洞也要“斩地工”,只是不需要垂直的立面了,而是要留出一个大土台,在土台两边挖出两道对应的深巷,深巷之间的距离就是窑洞的宽度,深巷的长度就是窑洞的深度。一孔窑两条巷,两孔窑三条巷,以此类推,足够的巷道挖出并砌起窑腿后,就该拱窑券了。拱窑券就是把窑腿与窑腿之间事先预留的土坯,预制成一个拱圆形未来窑洞的内模型,最终箍成一个上圆下方的拱形体。这也是“箍”窑洞一词中“箍”的由来,就是要把窑洞中最核心的部分“箍”在一起。在箍好了这个石头弧圈后,只需要随着在石圈外再砌上渐高渐宽的十来层石块,将每一孔窑洞的窑壁都砌到高出圆圈顶部一米左右,这一排石窑就算箍成了。

箍石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男子汉奋斗半辈子,最终如果能够箍起三两孔石窑,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通常石窑的寿命都很长,甚至可以住好几代人。另外,脱离了山体的限制,地势比较平坦,人们进出也方便,加上陕北黄土高原的每座山根下,常常埋藏着取之不尽的好石料,陕北的石匠又大多技术高明,箍窑洞是这些石匠们的拿手戏。所以,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人们还是更喜欢在平地上建筑石窑来住。

不同于土窑的天然资源,箍石窑是一种人为的行动,是人类为了突破自然环境的局限,拓展生存空间进行的创造。陕北民谚“三孔石窑一院墙,有吃有穿光景强”,道出了陕北人对于石窑的喜爱。

【砖窑】

有石窑就会有砖窑,只是使用材料的不同。大概是从明朝中期开始,陕北高原上兴起了旺盛的烧砖业。随着砖头的增多,高原上的许多城堡也砌上了砖质的城墙,甚至连横跨陕北高原上千里的明长城上的不少墩台,也一律用上了大城砖。这种由政府推动的烧砖业,自然也会渗透到民用建筑中,在这一环境下,砖窑洞便应运而生。

用砖头箍窑洞和箍石窑没多大区别。可是,当零散的砖头一旦箍成了窑洞,奇迹就立刻出现了。砖窑洞比起石窑洞更加精致漂亮。因为烧制的砖大小是一模一样的,箍出的窑洞不仅外表整齐美观,窑洞内部更是平正、浑圆,尤其是最让人重视的上圆下方的拱形面,也像是现代化工艺那样的绝妙。这些突出的优点集于一身,砖窑洞便因其结实和美观独领风骚了。

【接口窑】

接口窑是一种土石结合、砖石结合、介于中间状态的窑洞。这种两相结合的混合窑洞,被叫作“接口窑”,就是给土窑洞接一个石头口或者砖口。

接口窑的出现是一种过渡性的需要。在陕北,打土窑不用请匠人,找一些亲戚朋友帮忙就可以了,可箍石窑和砖窑就要复杂得多,不但要请亲友帮忙,还要请专业的匠人。花钱请人箍窑,不是每家都能做到的。在旧时的小户庄稼人,光景还不富裕,总是先自己打好几孔土窑住着,等到家里光景好了,或者土窑洞年久掉土需要维修时,一方面由于经济实力,一方面由于感情因素不愿意抛弃旧家院,总之,就想到了接个新窑口的好办法。土窑洞经这么一接口,就焕然一新了,看起来也漂亮多了,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

在我国唐代,窑洞就已经相当发达,中原及西北各地为黄土区域,很适合建造窑洞。旧时,陕北人主要是挖掘不同形式的土窑洞作为住宅,凡是有丘陵的地方,大都“依壁穴土成窑”,即所谓“靠崖窑”。它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常上下相连数层,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窑洞口一般做半圆形拱券。凡是窑洞顶部做平顶的,都必须做“女儿墙”,并且留出水口,或简单披檐。陕北地区的窑洞多是矩形房屋式样,因窗户较大,故洞内光线明亮。拱顶前后略呈斜度,外观的券边和券顶全部用石块镶砌,坚固而整齐。尤其是券口,呈半圆形,宽大开阔,木窗格形状多样。除了槛墙外,满洞口都做成花窗,其面积大大超过了所需的采光面积,成为陕北窑洞的一大特色。

陕北黄土高原上后来出现的石窑、砖窑、接口窑等都是由黄土窑洞——这一基本的窑洞形式演变而来的,黄土窑洞是高原上的一种母体窑洞或原生窑洞。值得一提的是,陕北人民很少说“窑洞”一词,而是简单说“窑”。“XX家新修了一院儿地方,箍了几孔窑”;“XX家这几天准备泥窑了”;“快进窑里暖和一下”,这些都是陕北人的日常话语,从来不说窑洞,可能他们觉得说“窑”更亲切,就像我们指着自己家会说:“这是我家”而不是说“这是我的房子”一样的感觉。

二、窑洞周边

【合龙口】

合龙口是陕北地区修建窑洞时要举行的仪式。修建窑洞圆拱形顶部的最后一块石料合砌时一般要择吉日吉时举行仪式,谓“合龙口”。

作为人类民居演进的见证,窑洞由原始的洞穴到土质空洞,到土窑接口(简单的外装门脸),再到石砌或砖砌,甚至后来有了楼式的窑上窑、掌窑类的窑中窑、缩堂类的窑套窑。由于窑洞主体建筑无论是土窑、砖窑、石窑,还是在窑洞后部纵向接修窑洞的掌窑,或在窑洞侧部横向连修窑洞的缩堂(一般无门),均不用木料,所以合龙仪式就是窑洞建筑施工的标志性仪式,相当于建房的上梁、工程的封顶。

民间合龙口时,窑洞贴“工程正期黄道日,合龙又遇紫微星”的对联,举行合龙口仪式时,窑主人手端有香、纸、酒、米糕等祭品的盘子跪在窑口“谢土”,又称“献土”,以“三牲”鸡头、兔头、鱼头敬祭天神、地神、土神,祭文为感恩或祈求天地护佑。工头身披花红站立“龙口”处,口中念着祝辞,将盛有五谷、硬币、糖果等的升子吊上来,边吊边念“吊金斗,吊银斗,高高兴兴吊宝斗,主家今日合龙口,吊上宝斗福常有,我请主家接喜馍,接住喜馍荣华富贵,接不住喜馍富贵荣华” 。随即将宝斗中盛物撒向人群,将喜馍抛给主人,称“撒福禄”,边撒边唱:“上里一台又一台,匠人上里凤凰台,窑里窑外生紫气,天地神仙降福来,今日龙口不再开,家添人口外添财,金碗银珠手中拿,我给主家把钱撒,一撒东方甲乙木,风调雨顺生五谷:二撒西方庚辛金,国泰民安居康宁,三撒南方丙丁火,家庭和睦人丁旺;四撤北方壬癸水,家道常兴永不退;五撒中央戊己土,骡马成群遍地走;六撒七撒八九撒,祖祖辈辈能发达;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大吉大利。”在孩子们哄抢糖果的嬉戏和鞭炮声中,匠人将祭品、香表等“镇物”放入“龙口”,安上“龙口石”合龙,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希望生活一帆风顺的美好愿望。合龙口仪式上高悬于龙口处的信物有:一本皇历、一双筷子、一支毛笔、一锭墨、一装有五谷的红布袋并插七根针(寓北斗七星),囊括天、地、人、事、物各种元素,饱含文明吉祥各类信息,寓意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合龙口的大众记忆,最终也走进方言,从“合龙口”的告竣义,引申为性质上的吻合、相符或过程上的了结、收官。合龙口仪式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向往。

【泥窑】

泥窑,就是粉刷窑洞。

泥窑的“泥”这里做动词使用,是粉刷的意思。从这个词可以想象,陕北曾是物质生活相当困难的地区,建筑技术及材料还比较原始。窑洞建成之后,就要“泥窑”了,这是为了防止窑洞口扩开后容易裂缝采取的办法。用调了麦草和麦壳的泥巴,将洞体严严实实泥一遍,用泥土泥过的窑洞才更坚固,从此就不会轻易裂缝。泥完第一遍后为了使窑体内部表面看起来平滑美观,需要用泥再细腻地涂抹一遍。“泥窑”也出现在名著《平凡的世界》:“这人手巧,杀猪、泥窑、垒锅灶,匠工活里都能来两下,他生养的两个儿子金富和金强,像土匪一样蛮横。”

【暖窑】

为了庆贺乔迁新居举行的仪式称为“暖窑”。

暖窑是陕北地区特有的民间风俗,在亲朋好友建成或乔迁新窑洞时,进行的庆祝恭贺活动。虽然如今的城里人不建窑洞,住平房,楼房,但乔迁新居时,“暖窑”这种风俗却一直没有改变,因为乔迁新居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陕北由于气温低比较寒冷,人们希望自己的窑洞能够暖和些来抵挡冬天袭来的寒流,于是人们把这庆贺乔迁新居的活动叫为“暖窑”。暖窑是一种庆贺、恭喜的活动,在刚刚搬进新窑的前一天晚上,村前庄后的邻里邻居和不少的亲朋好友会拿着烟酒,新买的精致餐具或上写有吉利语的对联条幅、字画、花篮赶到主人家的新居来欢庆贺喜。作为主人家,首先要布置好新居,门上张贴对联,并准备好丰富多样的酒菜及饭食,隆重地招待前来的每一位“暖窑”者。等大伙到齐后,在一阵乒乒乓乓的鞭炮声响过后,隆重的暖窑仪式正式开始。首先主人家用上等白面压一锅又长又细的饸饹,炖一锅油大味美的肉臊子汤和预先准备好的美酒、好菜、香烟,一一地端于早已擦得干干净净的桌子上,任凭大伙吃喝。作为参加暖窑的人,心情也无比高兴,所以入了酒席也吃个痛快、喝个开心,也有喝到兴奋处的亮嗓歌唱,场面热闹非凡,当大伙饭饱酒足后,整个窑洞似乎都暖和起来了,这家人的新窑便算正儿八经地暖过了。而在城镇,有的把暖窑者请到饭店设宴招待,并摄像、录像,雇吹手等。

【炕】

陕北大部分农村皆盘有土炕。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卧榻,因其兼具通火采暖功能,故又称“火炕”。灶炕相连是陕北使用土炕的一大特色。土炕一般设在进门之右侧,炕常有三米左右宽,五米左右长,由青砖或者泥坯筑起高约1米的炕墙,炕体布有两三道走向平行的炕洞子,再用土坯或砖撑起,炕体垫满黄土,上面盖上石板,表面再糊上泥巴,炕连接着锅台,在烧饭的同时便可将炕烘暖,能够节省燃料。陕北民间有俗语“家暖一盘炕”,意思是只要炕烧热了,整个家就都暖和了。

【炕围子】

炕围子是陕北窑洞、房屋住室里炕墙周边的一种绘画装饰图案,它是由原始壁饰传承发展而来。现在的炕围子较少用颜料直接在墙上的画作,而是用漂亮图案的厚纸或者花色好看的棉布来代替了。在陕北的乡俗民风中,炕围子不仅表现出装饰美的效果,而且保留着祛邪恶、保平安的象征作用。每逢阴历旧年前夕,居民“打扫窑”后,即要换新的炕围纸或炕围布以寓除旧;新修窑洞盘新炕要贴炕围子或油漆炕围子以图喜庆吉祥;结婚迎新也要贴新炕围子以装点喜庆气氛。

炕围子的用料、图案以及表现手法,因时代的不同、家庭的贫富以及工匠的手艺而定,其美感效果不尽相同。其色彩多给人以艳丽、热烈、吉祥的感觉。炕围子的用料早先用色彩夺目的颜料,涂底桐油敷面,以后用纸、布、调和漆、壁纸等。布炕围有婆姨们飞针走线亲手制作的,也有买现成印花的,悬挂于炕壁,效果明显,洗换方便。旧时刺绣的布炕围和桐油敷面的炕围子,都是富贵人家的专利。炕围子的新旧、干净、繁复即可看出这家婆姨的聪明勤劳、讲究爱好。油漆炕围子则比较复杂,须请专门画炕围子的工匠来完成。先用大白粉打底,使炕墙平坦,根据主家爱好着底色,用线条变化纹样,其绘制工序同原始壁饰的工序基本相同,它是我国壁画艺术长河中的一个缩影。其图案多以四周边框、单双线条变化出勾连万字、云纹、如意纹和富贵不断头等纹式;以莲花生子、鹿鹤同寿、花鸟鱼草、石榴牡丹等寓意性和装饰性较强的图案为主题内容。现代的炕围子多讲究一两种色调的搭配,镶以黑色宽边、简约明快。也有用壁纸、贴塑、木质炕围子等新型材料的点缀。小小的炕围子融几何、美学、绘画、审美观为一体,极富民间美术特色。

陕北炕围子的装饰艺术,随着时代的不同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花样不断翻新,图案用料也不断变化,其乡土气息、象征意义却始终未变。而今在人们的观念中逐渐淡化,承袭这种“画炕围”传统技艺的人也日渐减少。不过从炕围子的传承变化,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追求、向往,也说明了炕围子从简洁装饰到繁复表现再到简单明快的发展轨迹。

【窗花】

窗花即贴在窗户上的用作装饰的剪纸画。

黄土连绵的深山里,面对焦苦的日子,家里的女人们,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装点灰色的岁月。在陕北,剪纸一般被称作“窗花”。陕北的窑洞大,窗户也大。逢年过节或者娶媳妇嫁女子也有很多讲究,其中一样便是更换窗纸,贴新窗花。陕北窗花以飞禽走兽、农事、镇符、繁衍生息为主题,一般用红色纸剪。每到农历的腊月二十七八里,家家都做好了年茶饭,男人们忙着糊窗子,女人们便开始剪窗花。十里八乡的“剪纸能手”们总是从她们陪嫁的红油漆木箱里取出那些平日随手剪集的夹在旧书页间的全部花样,一边与来人拉着家常,一边把来人选好的花样用水打湿,贴在白麻纸上,挂在点着的豆油灯上方,用豆油燃烧后冒出的黑烟均匀熏黑。窗花熏干后会自动脱落,并在麻纸上复印出清晰的黑白图案。陕北窗花的内容,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且还具有民间信仰和生殖暗喻色彩。每年,每家每户的两扇门上总有成对的老虎或麒麟兽。陕北人称这种窗花为“镇符”,用以避灾避邪;有关人类繁衍的题材十分广泛,常见的有“石榴结籽”“娃坐莲花”等。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作为万物中的一员,不能脱离自然,只能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古代居民聚落在营建时,对自然采取尊重的态度,而不愿意大兴土木改变现状,从而形成了传统民居在居住环境上因地制宜,因山就势,人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协调的文化传统。” 陕北的居住特征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窑洞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它较多地保存了先民“穴居”的习俗。从黄河流域考古发掘得知,氏族公社建筑遗址中出土的房屋几乎都是穴居。窑洞的前身是“窟”,即“挖地穴为土室,为冬季避寒所居”。《礼记·礼运》曰:“昔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孔颖达疏:“地高则穴于地,地下则窟于地上,谓于地上累土为窟。”所以黄河流域的先民是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物等天然条件来挖成“窑洞”“地窨子”等形式来居住。

图2-7 蛇盘兔

图2-8 吹鼓手

图2-9 回娘家

陕北的民居特色真实地再现了黄土高原民间曾经简陋的生活条件与因地制宜的生活习俗,从平凡中透出的是清贫与朴实。陕北的民居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实用、平淡、牢固是窑洞的基本风格,其“房屋不求华美,率多比户而居……鲜雕梁画栋之建筑”。陕北人就是利用仅有的条件,建造出适于自然和自身生活特点的住所,那些不事雕琢、平实简朴的民居建筑装饰了古老的黄土高原。今天,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建筑材料或建筑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砖房和楼房已成为民居的发展方向,但是老一辈的陕北人还是喜欢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里。 UHLFQI7OnA1AhdQ1SCs1S9ymtSCQ7BGA604dKqT35s/vxy50wQ2uWxiSydOc9L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