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印文化差异在中印商业往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上文所述的各国对于发展本国商业的态度上,还体现在商贸往来活动中。

(一)印度战略文化对贸易态度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的硝烟逐渐远去,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的主题。各国都基于自身的实力,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战略思想体系。当代的战略思想涵盖了一个国家实施政策的基本原则与理念,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除了国家硬实力对战略思想起到的主导性作用以外,文化、精神、观念、认同等方面的软实力也逐渐对战略思想产生越来越深厚的影响,战略思想逐渐发展成为战略文化。

印度在其独立后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基于印度文化的战略文化。这一战略文化对印度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政策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造就了其在对待政治联盟、国际产能合作、对外经济贸易等方面独树一帜的态度。接下来本书将承接上文,分析印度独特的文化和心理状态对于对外贸易态度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中印两国双边贸易中印度的政策及其制定的原因。

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其战略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服从等级秩序观念是印度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形成了数千年,尽管印度领导者在 20 世纪就已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种姓制度仍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根深蒂固,且种姓制度中蕴含的服从等级秩序的思想也早已奠定了印度人心中对于世界秩序的观念。种姓制度使印度社会出现严格的分级,每一级别内的人在短期内无法打破现有等级的束缚,“生而不同”也使得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一等级制度。同时,这一思想也体现在印度对待国际秩序的态度上。印度在南亚地区常常以地区大国自居,认为自己是一方的主导者,理应得到其他小国的尊重。在此种心理的主导下,印度屡屡对周边小国进行制裁和打压,以彰显自己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而在整个西方国际秩序中,印度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忍让与顺从。由此可见印度在地区层面是进攻性现实主义,大国层面是防御性现实主义

(2)战略自主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武力取向、利己取向和自主取向。

在印度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暴力、杀戮、祭祀等情节常常出现,而印度人民似乎对此早已习以为常。究其本因,源于印度文化传统中的“超自然中心” 观念,即通过自身的修行,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达到梵我合一,尔后实现自我解脱。在这一修行的过程当中,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联系逐渐被弱化,个人努力得到突出彰显,人们修行的目的不是惩恶扬善、治国平天下,而是超脱所有世间的纷杂,实现自我灵魂的升华。而武力被视为在修行过程中可以接受的一种选择,在一种条件下的武力行为,在另外的一种条件下可以得到宽恕和理解。因此,古代印度宣扬的和平并不是世间的太平盛世,而是个体自我内心的平静。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武力与杀戮,但是是可以被接受和理解的。正是这一文化传统造就了印度战略文化中的武力取向。

同时,以自我为中心的修行活动也造就了印度战略文化中的利己取向。每个人的苦难都源自前世的“业报轮回”,只有完成自我的职责与使命,进行自我修行活动才可以得到解脱。因此,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大多表现出“独善其身”的一面,个人的利益和目标重于一切。因此也就使得道德信任危机出现、人际关系淡化、社会凝聚力减弱,无法团结一心面对外来侵略。这种社会分散性所导致的后果也在印度历史上得到了多次验证。

宗教上对于灵魂独立的追求赋予了印度人民自主性的取向。同时,在反抗英国取得独立的过程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也受到了印度人民的极大尊崇。这种自主性由个人层面上升至种姓、民族、社会、国家层面就逐渐形成了印度战略文化中的战略自主的特点。这一特性造就了印度在国际上不结盟的独立外交政策,也造就了其在地区区域上的自主性——想要以一己之力控制南亚地区的小国,并时刻警惕来自外域的势力威胁。因此,印度对于中巴联盟、“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联盟机制始终心存警惕。

(3)印度中心观受印度教传统中的曼荼罗中心观的影响,印度在地区和国际层面都具有某种意义的优越感,这种根深蒂固的中心观造就了印度的“大国战略”。尼赫鲁曾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虽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无法在国际层面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印度在外交方面实施极其自主的战略:研发核武器与巴基斯坦抗衡;极力打压周边小国坐实南亚霸主的地位;与欧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东南亚国家实施“东向政策”;等等。这些战略无一不彰显了其在地区领域的称霸意愿,并极力想要在国际社会上取得话语权的野心和目标。

(二)印度战略文化对于中印双边贸易的影响

上文中所阐述的印度战略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政治态度——在国际层面服从等级秩序,但是在地区层面又极为自主独立,并以自我为中心。在国际层面,中国虽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仍然缺乏像西方国家那样强大的话语权,因此印度不会配合中国的政治举动。在地区层面,中国不属于南亚的范畴,因此印度无法对中国完全实施霸权主义政策,但印度同时又存有向周边地区扩张的倾向。再加上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巴交好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度较低,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时有发生,对双边贸易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另外,这种战略文化在民间也有所体现。受印度媒体的影响,“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不少印度人都具有一定的反华情绪,对中国制造的商品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

1.印度的宗教习俗对于双边贸易的影响

印度教“轻物质、重文化”的价值观念使得带动印度人民的消费需求十分困难。受宗教因素的影响,印度人民普遍注重精神追求,对吃穿用度等方面的需求则较低,这使拉动需求变得十分困难,使中国的出口产业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除了桥梁道路、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刚性需求以外,其他制造业产品在印度市场上不太占优势。

2.印度的民族主义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如今,民族主义正在印度高歌猛进,不仅受到各路政治家的追捧,而且在普通民众中也具有巨大的市场。受英国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印度人民在获得独立以后有较强的民族主义倾向,这一倾向在商品贸易领域则表现为“国货情结”。尽管印度本国制造业落后于一些西方国家,制造出的商品不及外国商品物美价廉,但是仍然有许多印度人会选择购买本国生产的物品。这种行为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是对本国工商业进行保护的民族心理的体现。在英国长达 300 年的殖民统治期内,印度的工商企业受到了严重打击,外来工业品使印度的民族企业遭受重创。1920 年,在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印度国大党和甘地发起了抵制英国纺织品的手纺土布运动。在圣雄甘地的号召下,印度群众纷纷开始手工纺织土布,在日常生活中穿用土布,并走上街头焚烧英国工业化纺织衣物,以此表示抗议。在国大党党员的带领下,这一时期印度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民族企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和发展。随后国大党走上政治舞台,其强烈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执政方式持续了几十年,这种带有“国货情结”的民族主义也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一“国货情结”还在许多印度影视作品中得到体现。正因这种“国货情结”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多印度民众心中,导致中国产品进入印度市场十分困难。 eBabGOh2fF5dZWiCsiQAQZCSSYcjVuUDPdALYdC+j8XO+7j7TtXSivV5eFSLuYI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