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书香门第

檀馨的祖父檀玑是安徽安庆市望江县新坝乡人。因此,她的根就在那里。那里有檀馨永生不能忘怀的家乡热土,有她的父老乡亲。

不管现在生活、工作在何处,檀馨身上永远留存着安徽人的特征与性格。她的血脉中更是流淌着檀氏先人的聪慧、好学、勤奋与向上的志向与精神。

安庆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是长江下游北岸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东晋时期诗人郭璞说“此地为宜城”,故别称“宜城”。到了南宋的绍兴年间此地驻轧了安庆军,因此开始被称为“安庆”。

安庆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赞誉。紧临长江,又与三省近邻,且是水陆交通枢纽之地,因此安庆与外界沟通顺畅、交流方便,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都发展较快,成为长江流域的一个工商业重镇。

安庆并不大,但它在中国近代发展中许多方面均走在了前列:19世纪中叶在安庆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机动船和第一部电话机。创建的新型学校“求是学堂”,创办的正规大学“安徽大学”,开办的大型图书馆等都走在中国的最前列。还有电报、电灯和自来水的使用也是走在了中国的前列。在中国历史上能居如此众多的前列,实属难能可贵。

长期以来,“文化之都”与“戏剧之乡”的美称是与安庆难解难分、如影相随的。徽剧与黄梅戏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祥、发展起来的。闻名世界的中国京剧,它的前身之一就是安徽的徽剧。而黄梅戏早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戏剧艺术,是全国性的一个大剧种。安徽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花鼓灯更是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之芭蕾”。安庆是一个山清水秀、地灵人杰的好地方。地灵,必是山好、水好、空气清新、土地富饶。安庆境内遍布名川秀水、古迹名胜。天柱山、花亭湖、大龙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鹞落坪、妙道山、薛家岗等数十处名山秀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庐山、黄山、九华山等世界著名风景区也与这些景区遥相呼应、互为衬托、相得益彰。

地灵,使安庆成了中国佛教禅宗的故乡。安庆市的司空山,因周朝时有位官居司空之位的淳于氏隐居在此而得名。佛教禅宗六大祖庭,有两个祖庭位于安徽,其中一个位于安庆司空山,另一个位于安庆天柱山。

地灵,才能诞生人杰。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统治文坛长达两百余年。新文化运动先驱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佛学书法大师赵朴初;京剧鼻祖程长庚;一生写作十多部章回小说并以《啼笑因缘》闻名于世的作家张恨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在《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众多影片中对中国影坛产生重大影响的著名影星舒绣文,都诞生在这片热土上。除了文学艺术上的著名人物外,在科学技术上,中国杰出的“两弹一星”元勋、功臣邓稼先也是这块“灵地”上的“人杰”。

地灵,不仅人才辈出,英雄豪杰也顶天立地在这片土地上。中国历史上震撼世界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最惨烈的安庆保卫战,辛亥革命中的徐锡麟起义,熊成基的炮营起义,这些都是发生在安徽安庆。安庆的“德宽路”是为纪念辛亥革命的烈士石德宽而由民国政府名命的。石德宽 1903 年考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后参加安徽新军,并加入同盟会。广州起义时,他放弃在日本留学的机会,特地赶回国内参加起义。被捕后,他宁死不屈、凛然就义。他与其他两位一起牺牲的安徽烈士,都安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中。

这些惊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这些震撼人心的义事壮举,千秋流传、万世颂扬。他们是安庆的光荣,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檀馨的祖父檀玑生于 1851 年,这一年正是清朝咸丰皇帝登基之年,其父亲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自幼智力过人,聪颖好学。在读书时他思维敏捷,名诗名赋诵读流畅、朗朗上口;名篇名句熟记于心、背诵自如。聪慧博识,使檀玑作诗撰文,思如潮涌、情似水流。父母家人、左邻右舍、乡亲乡里,人见人喜,人见人夸。

檀玑十二岁这年,家人就将他送至蓬莱山庄(现今的杨林乡),在李灼然家的私塾读书。李灼然私塾在当地很有名气,自古名师出高徒,在李灼然私塾苦读三年后,檀玑与其兄长檀球在朝廷的功名考试中,双双同列优等,考取了秀才。这一年檀玑只有十五岁。

从檀玑与其兄长檀球的诗文中,人们看出了他俩广博丰富的知识、深厚扎实的诗文功底、深刻精辟的思想意境、活跃敏锐的思绪文路,以及超凡过人的睿智才思。千古历史,佳文好诗绝句难得,才思汹涌的人杰更难寻,因此,檀玑与其兄长檀球两人的佳文好诗很快在安庆一带流传开来,文人墨客对其赏之,官府名门对其赞之,百姓乡亲对其夸之,父母亲人对其喜之。人们惊喜赞叹、奔走相告、口口相传;人们喜之爱之、敬之叹之,将他俩称之为“大小苏”。人们为何要将檀玑、檀球美誉为“大小苏”?“大小苏”究竟是何许人?在此我做个简单的陈述。

“大小苏”指的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由于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中国的文坛、诗词、绘画等方面都具有天赋奇才,作品影响力巨大,因此被世人称做“三苏”。而“三苏”又在由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组成的“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人,曾有“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传颂。

不仅“三苏”名声显赫,由于哥哥苏轼与弟弟苏辙的天赋、才华、诗作更是超越了其父苏洵,因此大哥苏轼与小弟苏辙又被世人美称之“大小苏”,名扬天下、世代相传。

安庆人将檀玑、檀球美誉为“大小苏”,可见两人的学识、才气与文釆有多么出类拔萃、不同凡响。

同治九年,也就是 1870 年春天,安徽巡抚英果敏考察敬敷院各位学子,无意之中阅览了檀玑所写的文章。巡抚英果敏为能见到如此气势宏大、豪放洒脱、笔锋犀利、情似流水的好文而惊喜万分。于是,巡抚英果敏如获珍宝,将檀玑招入管府中继续深造攻读。为了帮助檀玑专心攻读,英果敏在经济与日常生活上,给予檀玑很大的帮助,在学识上认真予以指点、引导,在人格与地位上以上宾的礼遇相待。就这样,在巡抚英果敏的慷慨资助与悉心教诲下,檀玑在同治十二年经省级会考,考中为举人。第二年,同治十三年进京赶考,由皇帝在大殿上亲自监考,檀玑金榜题名,考取二甲第三名进士,职位为“庶吉士”。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进行选拔,并以《尚书·立政》篇中所说的“庶常吉士”之简称作为职位的称谓。

檀玑于光绪二年,也就是 1876 年,担任了皇家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是封建时代皇帝的秘书机构,翰林则相当于现在国家领导人的高级秘书。翰林院更重要的职责是为皇室和国家培养治国、参政、理事的高级人才。而翰林院编修主要是以皇帝名义起草各种诰敕,同时参加史书纂修与经筵侍讲,这实际上是直接参与、了解、熟悉了国家的政务与军机大事,这对贡献自己的才华学识,为朝廷国家献计献策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也为日后当官、造福一方百姓打好了基础。

檀玑在翰林院供职期间,经常与陆凤石、谭叔裕等二十多位栋梁之材、饱学之士团聚汇集在北京芸馆。这些志同道合、满腹学识的知己,由才气过人的檀玑引领,大家一起焚香披卷、谈文品诗、题词作画,吟诵诗集《击钵吟》。文人墨客们采用高雅的“流觞曲水”的方式轮流饮酒吟诗——他们将盛满酒的酒杯置于流水的上方,让酒杯顺水流淌,酒杯至于哪位近旁,就由哪位饮酒吟诗。由于檀玑汇聚文人才子的吟诵,使《击钵吟》中的诗篇在京城上流社会的流芳传颂成为一种风气。

皇帝近旁的一群风华正茂的举人进士、国家栋梁,他们的聚会一时间成为京城的一景,美名远扬、传为佳话。

光绪八年夏间,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江水泛滥,各州县圩堤被冲垮,田地一片汪洋,百姓遭受了严重的水灾。当檀玑看到农田被淹、庄稼绝收、灾民遍野,百姓饥寒交迫、衣衫褴褛、民不聊生时,他痛心疾首、心如刀绞。于是他终日游说于官府权贵之间,奔走在省市乡县富商豪绅之中,向他们陈述灾情,告知灾民的境遇,获得他们赈灾的行动与捐赠的义举。檀玑还用各方的捐赠帮助灾民度过荒年、恢复农耕、重建家园。檀玑的一片真心、诚心与爱心,流传于民间,成为佳话美谈。

光绪八年,檀玑在山东主持监考典试,为国家选拔了陈传弼等七十二位栋梁之材。光绪十一年,檀玑又在粤西主持监考典试,再为国家选拔了刘明华等五十一位栋梁之材。光绪十五年檀玑第三次前往甘肃陇西主持监考典试,行至半途中,突获父亲去世噩耗,立刻转回家中,料理后事并为父亲守陵。

在家守陵三年后,檀玑于光绪十八年奉旨入京,先后担任了国史馆、功臣馆、会典馆的纂修、总纂、总校官。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又升国子监司业,十一月再升司经局洗马。就在这一年,《会典全书》终于修纂完毕,大功告成。光绪皇帝十分欣喜赞许,于是赏赐檀玑二品官衔。在清朝官位制中,二品已是很高层次的官员了。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檀玑随驾光绪皇帝与东、西两位太后西行后,于光绪二十七年升任了翰林院侍讲学士。这一职位就是皇帝主政治国的顾问。

檀玑在北京为官三十多年,为国家选拔招募了一大批栋梁人才,这些国之栋梁,散布在文武百官之中,都在为国家效力。檀玑曾为自己书写了一副堂联:“天下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半门生。”这是祖父一生培养人才、纂写史书、效力国家的真实概述与写照。

古往今来,在中国历史上,有才华学识、清正为国、正直为民,能为百姓讲真话、做实事、办好事的官员,往往要遭到庸官、昏官、赃官、贪官的陷害、排挤与打压,这样的实例成千上万,举不胜举。檀玑也未幸免,他遭到两位官员参奏,被罢官。了解檀玑为人与才华的同僚们都深感十分惋惜,但檀玑他本人却十分坦然,为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三十多年,对得起国家百姓,退隐下来又有何妨。

檀玑隐退后,自称是“蜷道人”。他与二三位知己好友,要么一起信步于街市小巷之中,要么在茶馆酒楼听歌赏曲,尽兴而归,要么赋诗作画、研解道经,从此绝口不谈不议、不论不评国事政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此有才学、有见识的人物也不敢再言国事,一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与前途?果不其然,1911 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中华民国之初,檀玑的人品、才华、学识,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博学,特别是对清朝皇室、官府、政治、经济、军事的熟知,都深得民国政府赞许。为此,民国政府重用他,并让他出任国史馆编修。

民国十一年春天,檀玑曾给家中寄来一封家信。他在信中写道:到了今年春夏相交之时,我准备返回家乡。回家后要把自己有生之年的余力,用在协助家乡的县志、檀家的家谱的编纂上。“告老还乡,修志立传”这是檀玑一生中的最后一个心愿。但让人非常惋惜的是,就在写完这封家信后不久,在这年五月,檀玑尚未踏上回家乡之路,便在京城中与世长辞。他要用一生的才学、经验来编纂县志、家谱的心愿最终未能实现,这是檀玑的憾事,也是家乡人的憾事。

每当后代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时,常常会感叹某段历史、某些史实的缺失,而这些损失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没有人想到要写,有的是有人但不想写,有的是害怕不敢写,有的是想写却不会写,还有的是时间来不及写。檀玑属于生命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他想写、敢写、会写,却已来不及写。

檀玑的学识、才气,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好评。在《随园诗话》中,曾有评论家对檀玑点评的《吟炭》诗篇给予了高度赞赏,认为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诗中有一联写道:“一缕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这句诗是对炭的一种真实描述,当木材被烧成黑炭时,黑炭有着一身傲骨,但当黑炭被烧到一片火红时,它将自己的热与光献给了社会、人类,而它自己却从此变得一无所有,只剩下了一小堆白色的灰。这句诗联难道不正是檀玑对自己人生的概括与写照吗?

在檀玑晚年回到家乡时,当他看到家乡美丽清秀的山岗河流,触摸到湖畔塘旁鲜嫩的芦苇水草,欣赏到鱼翔浅底、游走穿梭的美景,望见天上列队远行的大雁候鸟,呼吸到家乡清新醉人的空气,感受到家乡皓月当空夜色的宁静,听到家乡亲切熟悉的乡土乡音,闻到乡亲邻里乡野饭菜的清香,他感到这里就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是他魂牵梦绕、千百次在心中呼唤的可爱的家乡,于是,他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思如潮涌,一首七律诗赋,伴着真心、真情倾泻而出:

平沙漠漠暮烟苍,

城郭人家入渺茫。

两岸萦回环吉水,

九江澎湃束华阳。

寒罾枯柳鱼衔月,

短棹枯芦雁叫霜。

却忆南征采兰芷,

满篷凉月渡潇湘。

檀玑用五十六个字,将家乡山水之美、百姓生活的平静和谐,描述得生动而鲜活,让人读来,大有深入其境、同赏同悦之感。这就是檀馨的祖父——被当代人与后人评价为“学识渊博,才气纵横”的檀玑。

在袁世凯开历史倒车,窃取孙中山辛亥革命成果,自称皇帝的危急时刻,云南都督蔡锷将军领导发起了护国讨袁的起义,在危难关头力挽狂澜,捍卫孙中山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阻止了中国历史倒退回封建社会,其千秋功勋,将永载史册。而中国一代名妓小凤仙为协助蔡锷将军护国讨袁的起义,不仅在历史上做出了贡献,她还与蔡锷将军留下了一段经久流传、脍炙人口、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

当蔡锷将军英年早逝时,小凤仙为其献送了挽联。挽联上书写着千古名句:

不信周郎真短命,

方知李靖是英雄。

世人都认为诗句出自小凤仙之手,而实际上真正书写此副挽联的正是檀玑。

周瑜是三国时英年早逝的英雄,而李靖则是唐初杰出将领、军事家,也是一代英雄。挽联将蔡锷将军与两位中国历史上的英雄齐名,将对蔡锷将军的崇敬、仰慕与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这副挽联与蔡锷将军的丰功伟绩一起将永远留存在中国历史上。

檀玑在临终前,为自己撰写了一副挽联,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副挽联:

读孔孟书,

未能阐明千百分之一;

学彭术,

不幸夭亡七二岁有零。

从这副送给自己的挽联中,世人可以看到,檀玑十分舍不得离开人世间,他感到自己虽然一生都在读孔孟之书,学做孔孟那样知书达理、以天下为先、国家为大的事,但仍然感到自己还有许多事情没来得及做,还有许多事情未弄清搞明。他对自己七十二岁去世深感遗憾,对自己的离去认为是一种不幸的夭亡。因为他还要编纂县志、家谱,还有许多事情尚未做完。他原本还要将自己的学识、才华与丰富的人生经历书写下来,留传给历史与后人。

檀玑是带着遗憾离去的,但历史证明,他完全无须任何遗憾,因为他一生光明磊落、成就显著:

他多次主持监考典试,为国家选拔了大批国之栋梁;

他编纂的志书留存在浩瀚的中国历史史册中,千古不朽;

他为官清正、体贴百姓、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深得民意、人心;

他满腹学识、才气冲天,他的《菉竹斋诗集》《鄂游草》《击钵吟》《史记杂咏》等十多部著作,广为流传、深受好评。

有如此众多的业绩成就,檀玑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安息在九泉之下,静心在天堂之中了。

祖父虽然已远离檀馨而去,但檀馨感到在她的血脉中,在她的智慧里,在她的品德道德上,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东西正是来自祖父那里。

是祖父给了檀馨聪慧与睿智,让檀馨能进入北京的一流重点中学学习,考上自己喜爱的园林大学与园林专业;

是祖父一生的诗篇名作给了檀馨启迪,让她能在园林策划、创意、构思与设计中才思敏捷、浮想联翩、妙笔生花;

是祖父以自己的模范榜样影响了檀馨,让她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身先士卒、亲身亲历;

是祖父以自己一生的光明磊落影响了檀馨,让她直面社会,做一个正气大气、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人;

是祖父在百姓受困于水灾时,为民请愿、奔走呼号的真情爱心感染了檀馨,使她能关心弱者、解困于民。

今天,家乡的父老乡亲、地方领导仍然不忘檀玑的功绩,也看到了檀玑后人檀馨的成就。家乡人民请檀馨回乡探亲、考察,家乡人民希望檀馨给这片土地、给这里的山山水水、给这里的百姓带来更大的荣誉和更大的富足、繁荣与发展。

檀馨时常也在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做一些自己能做之事,以此告慰自己祖父檀玑大人,以及最亲近的父亲与母亲。

檀馨的父亲虽然没有像祖父那样学识渊博、才气过人,并成就了一番大业,但父亲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他守住了这份家业,保持了一家人体面的生活,并将檀家后代抚养长大、培养成才,尽到了一家之主的本分,也尽到了一位好父亲的责任。应该说檀馨的父亲是一位称职的好父亲。

由于檀馨出生在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因此家中的各类书籍很多。能看到许多书,打开她的视野,增长她的知识,这对她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每当檀馨对书中的事情不懂、不明白、不理解时,父亲都能成为优秀的老师,认真、耐心、细致地对她进行敦敦教导。书香门第的家庭教育确实对檀馨的成长形成了正面的、十分有益的重要影响。

檀馨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永远无法淡化与逝去的。母亲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她是一位贤惠、端庄的淑女,人十分聪慧,不仅非常喜欢读书,还能画得一手好画。

檀馨小时候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依偎在母亲身旁,看她提笔蘸墨、下笔作画。母亲会画山水、画湖泊、画绿树红花。每一次母亲作画时都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投入、那样的充满自信。而檀馨每一次看母亲作画都会从心底涌起一股对她的崇敬之情。母女俩在书画中达意,在相依中传情,彼时彼刻,一张画、一支笔,两颗相贴的心,构成了人世间最美丽、最和谐、最温馨的一幅画卷。这幅人生最美的画卷永远定格在檀馨的回忆之中。每每想起这幅画卷,檀馨的心就会十分温暖,心情就会十分激动。她真希望还能回到那幅画卷中与母亲重逢,但她清楚这样相依相伴的重逢,只能存在自己的梦中与记忆里了。

檀馨的母亲不仅画得一手好画,还很有天赋与才气,非常可惜的是她生活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也没有机会像北京、上海早期极少数女性那样,能够接受正规的西方文化教育,因此她的聪慧、才华被埋没了。

可以说,檀馨的许多绘画才能正是从母亲那里耳濡目染而来的,与母亲对她幼年时的开导、启蒙与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是檀馨人生第一位最好的启蒙老师。

檀馨今天在进行园林策划、设计时能画出一手令同行、专家赞誉的好画,与她小时候受母亲的体贴教诲与言传身教是直接相关的。是母亲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下对绘画的喜爱,是母亲将她在绘画上的才气传承到她的事业中,也是母亲将善良做人、贤惠持家的品德遗传给了她。

檀馨有时会想,自己的母亲若是能赶上今天的好时代,若从小到大母亲能接受自己这样全面、系统的教育,那么母亲的才华、能力、业绩或许还会超越自己。为此,她常为母亲这一代人深深地感到惋惜,也非常庆幸自己能够赶上今天的好时代。

檀馨生长生活在一个好时代,这使她从小就显露出绘画的才华。檀馨第一张绘画崭露头脚是在北京绒线胡同小学上二年级的时候。这是一所教育有方、管理严格的小学,离天安门、西长安街不远。檀馨小时候很喜欢上美术课,有一次她在老师指导下,在图画纸上画了香蕉,又画了倭瓜。她不仅将香蕉、倭瓜外形画得很逼真,最重要的是将香蕉与倭瓜的色彩上色得非常真实、艳丽、好看。美术老师对她的画作非常赞赏,不仅在课上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公开进行了表扬,还将她的画作贴在墙上作为榜样进行展示,并让同学们都来参观、学习。

每一个孩子在她幼小的心灵中,都会潜藏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荣誉感与自豪感。没有一个孩子不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特别是当着全班同学的当众表扬。老师对幼小的低年级学生的公开表扬,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于这一点,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

檀馨作为一名九岁的孩子,其心态自然与其他孩子也是完全一样的。这一次当老师将她的画作贴在了墙上,当老师在班上表扬了她时,檀馨第一次感受到了获得荣誉后的幸福,第一次品尝了被同学们赞誉的喜悦,第一次懂得了要想得到荣誉、赞誉,自己就一定要努力学习。

这一次经历,使檀馨从那时起对绘画更加喜爱,兴趣也越加浓厚。可以说小学的这一次经历,对檀馨后来加强对绘画的系统学习,甚至对日后报考林业大学、选择园林设计专业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这就是老师的重要作用,檀馨感谢这位在她绘画道路上给予她第一次荣誉与鼓励的好老师。

进入初中后,老师很快就发现了檀馨的绘画才华,因此由她承担起黑板报的绘画任务。一般学校的黑板报都是用彩色粉笔直接画的。用彩色粉笔画比较方便省事,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画面的色彩不够真实、鲜艳。于是檀馨采用水粉色彩来精心调配颜色,同时对每一期画报进行认真构思,从板面总体布局、图画文章的配置、花边的选择、题头花的确定,直到色彩的搭配,檀馨都要认真思考、反复推敲,用她的才华、真心与真情将每一期黑板报办好,办出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檀馨设计绘画的每一期黑板报,都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与好评。

老师见檀馨很有美术天赋,并且对美术十分喜爱,于是就推荐她去了少年宫美工组。而在当时课余时间能进入少年宫学习,机会是十分难得的。少年宫位于北海公园后门,而檀馨家在宣武门,两地相距有十多站公交路程。

十多站公交路程,现在的中学生要么会选择乘公交车,要么会骑自行车,更有一些父母会用私家轿车相送。然而,檀馨那时虽然十分瘦小,但对每次步行十多站公交路程前往少年宫,并未感到是多大的负担,也未感到很苦,哪怕是风霜雨雪的坏天气,她背着书包一路走去都会兴高采烈。

檀馨当时为什么能如此乐观地长期坚持步行前往少年宫呢?现在她回想起来原因很简单:首先她从心里喜爱绘画,每次前去都是要去做自己最喜爱的事情,人若自愿要去做自己喜爱之事自然就不会感到苦和累。另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现代中学生有很大差别,城市公交车也没有现在这样四通八达。

檀馨每次往返于少年宫,都要步行二十多站公交汽车路程,这也为她从小喜欢走路、能够多走路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这一好习惯对她后来在进行园林规划、策划、设计前的现场考察、调研,对她在园林施工过程中深入工地现场、迈开双脚、翻山越岭、过河穿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她受益终生。

而檀馨在少年宫接受的最基本的正规美术训练,更为她日后在北京林业大学美术课上的深入、系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少年宫的美术学习在檀馨人生道路上是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一个重要阶段。她不会忘记那些教她绘画基本功并将她引入绘画艺术世界的最初的老师,也不会忘记行走往返于家与少年宫之间道路上的辛苦却很幸福的少年岁月。

老师再一次在檀馨的人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里有发现檀馨的才华让她承担画黑板报任务,并将她推荐到少年宫美术组的老师,也有在少年宫从零开始教会她绘画基本功的老师。这些可敬、可亲、可爱的老师都在檀馨的心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也为她今后尽心培养人才树立了榜样。

高中时檀馨就读于北京女一中。这是一座在北京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重点中学,从这所中学中走出了一大批国家的重要人才,她们在各行各业中都为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女一中上学时,檀馨的学习不错,特别是她的体育更是非常优秀。檀馨虽然身材不高,体格也并不强壮,但她的身体素质、体质却很好,再加上身体十分小巧灵活,因此,老师根据她的特长,选她参加了校体操队。在体操队檀馨如鱼得水,各种体操锻炼与活动,不仅锻炼了她的肌肉、健美了体型、增强了体能,还极大地提高了她的柔韧性与灵巧性。这些都为她拥有一个健康的、具有韧性、经得起折腾的好身体打下了基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好身体,她后来才能经得住不分春夏秋冬、走南闯北、全国各地的出差奔走,夜以继日的创意策划与连夜挑灯的构思绘图,长时间的谈判竞标与废寝忘食地对公司的管理。为此,檀馨深刻认识到:没有少年、青年时期打下的好身体,也就不会有她今天事业上的成功。

在檀馨高中阶段,国家正在全国大学、中学中开展实施“劳卫制”。今天的年轻人并不懂得什么叫“劳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变中国“东亚病夫”的不良国际形象,党和国家确立了重视国民体质健康的指导思想。由于当时与苏联的关系十分紧密,于是我国就将苏联的“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移植到了国内。其目的是在全国大、中学生中开展加强耐力、体能、速度与韧性的体育教学与锻炼,培养与造就在和平时期能胜任劳动、建设祖国,战争时期能承受重担、保卫祖国的青年一代。

檀馨在进行“劳卫制”考核时,她的跳高、跳远成绩都很优秀,但长跑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虽然她下功夫进行了锻炼,但几次考核还是未能过关。这时,檀馨突然想到自己的滑冰很不错,于是经她提出,学校同意,就以滑冰代替了长跑,结果考核一次通过,取得了很大成功。

为此,檀馨通过了“劳卫制”全面测试,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劳卫制”金质奖状与“劳卫制”证书。当檀馨欣赏着“劳卫制”金质奖状与“劳卫制”证书时,证书上的一句充满爱国激情的话语使她深受鼓舞:“努力锻炼身体,使自己成为优秀的祖国保卫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檀馨确确实实遵照祖国对这一代年轻人的期望与要求,努力地锻炼了身体,她这一代人未赶上战争,未能上战场去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但她实实在在在建设国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了一位优秀的祖国建设者。檀馨可以无愧地说,她忠实履行了“劳卫制”证书上所书写的对祖国神圣的诺言。

以北京女一中的教学水平,檀馨在考大学时还是很有把握的。檀馨当时想到了要考中国著名的几所大学,因为自己的中文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都学得很扎实,报考名牌大学理工科还是很有实力的,但她同时又特别喜欢美术绘画。因此,此时她面临着是报考美术院校还是理工大学的重要选择。

就在檀馨步入人生十字路口时,哥哥对她说:女孩子学美术有几个能成了画家的?你一定要以美术为基础,再学一门其他专业的自然科学。你不是很喜欢大自然,很喜欢旅游吗?那好,我看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专业就很好,很适合你。你既可以发挥、施展自己的美术才华,还能学到许多新的美术知识与技巧,特别是你高中的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与生物知识也都可以用上,真正可以做到一举而多得。哥哥还对她说,他自己以前不了解这个专业,非常后悔未能选择报考这个专业,他的遗憾只有让妺妹来补上了。

檀馨仔细考虑了哥哥的话,感到哥哥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她最终听从了哥哥的话,果断地选择报考了北京林业大学,并于 1957 年考入了北京林大的城市居民绿化专业,这个专业就是今天园林专业的前身。

一些大学生踏进大学校门后,几星期或一、二个月后,他们就发现自己选错了学校或是选错了专业,自己每天在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知识,那种枯燥乏味,那种心急无奈,实在让人非常痛苦与焦虑。

而檀馨正好相反,当她在上绘画课时,面对青山绿水、飞瀑溪流写生时,那种心情的舒畅与快乐真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檀馨学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知识,画的是自己酷爱的山水园林,她的大学学习生活很轻松、很愉快,她感到自己真正选对了学校、选对了专业。

在北京林大中,檀馨又幸运地遇到一位好老师杨赍丽教授,她有学识、有人品、懂专业、关心人,檀馨从这位尊敬的老师这里学到了许多园林专业知识。杨教授是将檀馨引入园林设计这个丰富灿烂世界的恩师,也是介绍檀馨入党,使檀馨获得政治生命的引路人。杨教授现在既是檀馨的师长,也是学术上的知音、生活中的挚友,檀馨永远感激她。

檀馨,从一个十九岁风华正茂的青春女孩跨入北京林大校门到今天,她已经整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这半个世纪中,檀馨学习园林、教学传授园林,规划、策划、设计园林。在北京、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她设计、建设的园林。这些园林都受到了业主、专业人士、社会友人的欢迎与好评。檀馨能取得这些成就与业绩,是与三件关键之事不可分割的。

其一,檀馨传承了祖父檀玑的聪慧、好学、正直与大度。

其二,檀馨有幸接受了包括她母亲在内的,从小学、中学、少年宫到大学多位优秀老师的亲切教诲与引导。

其三,檀馨在哥哥与家庭影响下,幸运地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大学、适合自己的专业。在这个大学、这个专业,檀馨这颗种子找对了土壤。在这片土壤中,养分丰富、水量充足、阳光充沛、空气清新、温度适宜,这使檀馨这颗园林设计之才的种子在最舒适的环境中破土而出,长成幼苗,而幼苗又在这片土壤上生长成挺拔玉立、枝繁叶茂、经得起风雨的大树。 1Y0RiJeBijB3GCYP+VIiylqk+kicxTbMmkqYPuNMpHPf95JeXB6JFOicGXZVQ01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