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特色小镇的理论阐释

一、特色小镇概述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过快的城镇化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三农”问题逐步加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受到影响,所以国家选择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小城镇的发展,于是在此过程中,脱颖而出的就是特色小镇的建设。

特色小镇既不是风景区或开发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建制镇,而是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非镇非区”的产业发展平台 ,聚焦特色元素和特色产业(如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等),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一体,具有明确的特有文化内涵、景观旅游特征、特色产业形态和一定社区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和发展空间载体 ,这是继新型城镇化、新农村之后,又一新模式在中国城乡发展起来。特色小镇的前身是 2010 年浙江省提出产业集聚区概念,“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首次在于 2015 年在浙江省提出。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内外经济挑战,特色小镇的建设首先在浙江试点,成效显著。自 2015 年 6 月,浙江省正在建设中或已经完成的特色小镇共有 110 个,聚焦环保、金融、信息等七大产业以及丝绸、木雕、黄酒等十大历史经典产业,从人才、资金、制度政策等多方面着手不断地加以完善,特色小镇发展的“浙江经验”由此形成,中央领导对此也表示出对其的高度肯定。2016 年,特色小镇已经由国家明文要求加快建设,在“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中国城镇化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小城镇及特色小镇建设蓬勃发展并成为国家战略。特色小镇建设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协调,不仅实现大城市的产业转移以及小镇当地的产业升级,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农村现代化,更是将新的活力注入了乡村发展中。

“特色小镇”这四个字,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一层含义,它的重点是“特”,小镇所具有的独特的特色代表了“特”,“特”在形态(错落的空间结构+独特的小镇风貌),“特”在产业(旅游产业+特色产业),“特”在功能(旅游功能+产业功能+社区功能+文化功能),“特”在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在原有的文化基础和资源上,特色小镇发掘自身的优势,并定位自己的特色,以创新、独特、新鲜的理念发展特色相关的产业,形成富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特色小镇要避免出现产业同构的现象,特色突出,吸引社会投资就是其核心理念,特色小镇突出特色的一大途径就是小镇的产业定位,这也是突出特色最直观的方式。小镇较为缤纷和动人的外观形态代表了“色”,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要求其必须是精美的,即宜居的环境和宜人的风貌要在特色小镇中所包含 。特色小镇的建设面积和规划面积都有限,在外观上凸显小镇特色,突出小镇独特的特色,也可以作为一个建设特色小镇的途径。小镇的规模代表了“小”,相对于大城市大规模的建设,3 万人左右一般是小镇的人口规模,5 平方千米左右一般是小镇的面积,人口不多,面积虽不大,但小镇美而专,贵在美。聚焦某一特色产业,汇集要素进行发展。虽然建设的规模十分有限,但小镇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城镇化的生产条件、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这些汇聚成了小镇的“镇”。

打造一个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集旅游、休闲、运动、养生为一体的中国城乡发展新模式,这是特色小镇的最终目标。作为一个产业集聚地,要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巨大推动力;作为一个旅游胜地,要彰显地方文化;作为一个生活区,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小镇要为当地的居民所做的;作为一个风景区,当旅客来时,提供一个前来观光、休闲的环境也是小镇所不可缺少的。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起源

1.传统建制镇发展而来

特色小镇在以前绝大多数都有行政区划的建制镇,大多的模式都是一级政府,社会服务沿袭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其优点是行政管理、社区管理机构完整和区域范围清晰,缺点在于管理模式没有组合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很容易把传统行政管理色彩携带上,与现代化小镇不完全契合,过于强调了行政管理的区域边界,需要从传统建制镇转化为现代化小城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

2.产业园区发展而来

由于集中建设传统的城镇产业,产业发展型特色小镇从一些比较成功且产业集聚明显的区域中发展出来。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是它的发展模式,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发区治理模式的转型突围。例如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

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延伸产业链,构成了“产业应用+产业服务+产业本身”的相关产业集群机构。特色产业开发主要分为产业开发和事业导入两个方面。产业开发包括产业应用(应用示范园等)、产业服务(运动+产业、贸易+产业、休闲娱乐+产业、会议+产业、康养+产业等)、产业本身(双创中心、科技产业园、创想园、产业孵化园)。事业导入主要包括教(教育培训园区)、文(产业博物馆)、科(产业科研基地)、其他(比如康复疗养医院)等

(2)以旅游为引擎的泛旅游产业聚集结构

把旅游的要素作为内容,把特色产业作为基础,建造泛旅游产业集群结构,推行旅游产业。特色小镇必须是旅游,但又不完全是旅游,每一个特色小镇的旅游目的地,都是以 4A景区为主导,旅游产业项目以“休闲聚集+居住+旅游吸引核+商街”为开发架构模式。休闲聚集包括酒吧、餐饮聚集、创意客栈聚集与夜间聚集等。居住包括本地居民与就业第一居所、周末居住与大城市第二居所、度假居住与养老第三居所等。旅游吸引核包括广场吸引核(包括篝火晚会、激光水秀等)、项目吸引核(包括景区、主题乐园等)、餐饮吸引核、风貌吸引核(包括艺术、创意、古镇等)。商街包括娱乐游乐街区(养疗、演艺、洗浴等)、商业地产和休闲街区、创意工坊街区(诸如百艺坊、百工坊等)。

(3)智慧化与互联网引擎

把信息技术和通信作为支撑,把便捷优化管理作为保障,把游客互动的体验作为根本的智慧化旅游,以此可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所以,特色小镇是以“三引擎”即旅游引擎、互联网及智慧化引擎、产业引擎相协调,以“三架构”即旅游目的地架构(景区)、城镇化架构、产业链整合架构共同支撑,以“双产业”即旅游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主的发展架构。

3.交通枢纽站场建设发展而来

近几年由于国家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例如,很多的空港新城、高铁新城等,在机场、铁路、公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高铁新城、空港新城的浪潮,因此在许多城市的周围形成了社区和特色小镇,这些社区和特色小镇以交通枢纽为依托,而且很多都需要国家交通规划部门参与进来,通常是交通运输部门、当地居民、企业、当地政府共同参与,配合当地的主城区,两者进行互补,如此才能较快地发展起来。

4.城市功能分区形成

因为城市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的缘故,加之功能区的建设和规划在早期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薄弱或者空白环节,所以,很多规模比较大的城市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在规划时提出了步行街、留学生创业园、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国际社区、大学城、度假疗养中心等概念,并且这些社区虽然是用来补充城市功能但已经逐步成为当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与传统城市中心区有区别的是,它们保持相对的独立,有的发展成某一个功能中心或者某类城市副中心,不仅成为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现代城镇而且有效地连接了城乡。

5.特殊的资源禀赋形成

由于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神话故事、革命遗址、自然资源、民间传说、历史文物等,许多特色小镇将其设立为自己独特的标签,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形成了在某一方面的垄断性,在某一方面成为资源的代言人,将特色小镇闻名于中外。

(1)特色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模式)

特色小镇一般都建设在自然风光秀丽的地区,依托天然的自然景观建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规模虽小,但形态美。如依托奇山秀水(九华山、黄山、太平湖)、奇特地质(小汤山温泉)、海滨资源(连云港市连岛)等建设特色小镇。

(2)特色文化资源(文化催生模式)

特色小镇一般也建设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依托人文景观建造,体现人造美。如依托历史遗迹(竹沟镇革命纪念馆和陵园)、古韵建筑(青岩镇明清建筑、喀什古城、孔府孔庙孔林)、民俗风情(西江镇苗寨)、非物质文化(赵堡镇太极拳)、艺术(古堰画乡)等建设特色小镇。

6.市场机制自发形成

很多特色小镇并没有过多地介入政府力量,而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形成的,较典型的是一些物流中心、特色产业集散镇和区域性市场,一些小镇起初只有少数大户和个体户在从事小镇的特色产业,后来借助“传帮带”,有了从事同一产业一大批当地人,从而形成了特色产业镇并且颇具规模,但是需要当地的政府去鼓励和引导这个路径,促进“传帮带”,逐渐将特色产业做强做大。

7.特殊的优越地理区位形成

因为其自身特殊的优越地理区位,所以这类特色小镇不仅成为具有很多特色的现代城镇,而且吸引了一批人口和产业入驻。这些小镇距离经济发达区域或者中心城市 20~ 50 千米,即使不属于主城区,但是有公路、海运、河运、铁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和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沿边、沿江,不仅有发达的通讯,而且周边的区域又没有其他大城市吸引和辐射,所以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成为除主城区以外当地较具有吸引力的大镇,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入城,此外一些不隶属于特大城市行政区但又距特大城市较近的乡镇也可以较好地发展起来,例如,河北靠近北京的燕郊、江苏靠近上海的花桥等。

8.产业资本投资形成

一些产业投资集团且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相中了这类特色小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这类小镇加大投入,因此形成了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以特色产业引领,融合健康、休闲、文化、金融、互联网等元素,形成严密而完整的发展体系。如以下产业主导模式:工业(诸暨袜产业)、农业(旧州珍珠大米、南国药都、现代农业)、林业(常山特色油茶产业、曹县家居产业示范园、安吉竹产业示范园区)、牧业(西部牧草、现代牧业)、物流(临沂物流之都)、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满洲里口岸)、商贸(和黄商贸、喜利得商贸)、能源(台湾新北市莺歌陶瓷之都)、旅游产业、高新产业、基金产业等。这类产业主导模式的特色小镇的产业资本投资必须符合产业资本逐利的要求,能够吸引产业资本的入驻,其产业资本投资的路径需要规划团队和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学者以及规划团队参与

(三)特色小镇的特征

1.产业“特而强”

在行业中,小镇主导产业应具有领先性和特色性,这是特色小镇的特色所在。特色小镇的核心在于特色产业;小镇的重要依托在于环境资源;小镇的目标指向在于如何将资源转化为面向市场的核心吸引力,所以将小镇建设的目标定位设置为协同各产业发展,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目标,提升产业影响力,形成产业领导力。将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围绕经济、社会、旅游等效益目标,通过引导和控制主导产业用地的比例,实现空间规划和产业功能的融合,充分将小镇的产业特色体现出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小镇发展的灵魂。

2.功能“聚而合”

当前的特色小镇有五种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产业功能+旅游功能+社区功能”,并不是将各功能与各功能之间进行简单的结合,而是将各功能进行有机的融合和整合,把政府投融资和政策支持作为依托,以产业作为引导,注重文化传承和空间整合,做到融合发展五种功能。产业培育是产业功能在特色小镇体现的关键,通过自身的特色产业,开发传统经典产业(如丝绸、文房、茶叶、青瓷、石刻等产业)或者新兴产业(如环保、时尚、高端装备、信息经济、金融、健康等产业)链,实现产城一体化综合开发。特色小镇要彰显传承传统文化,重要文物要保护性开发和产业文化,吸收优秀国际文化以及带动文化对外交流,这些都要由文化功能来体现。旅游功能体现在特色小镇的产业可以以泛旅游为引擎与目标归宿,泛旅游产业主要有“乡村+旅游”“健康+旅游”“科技+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教育+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等方面内容。以泛旅游为目标,创建景区,开发旅游产品,拥有超越一般景区的高品质服务。生态功能体现在特色小镇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绿色建筑技术推广,宜采用分散式网络化布局建设公园绿地,低影响开发生态产品,实现价值提升。

3.形态“小而美”

特色小镇应该充分利用和尊重原有的特色风貌、山水格局、自然生态,将美丽环境建设的宜居和谐。基础设施如停车设施、给水系统、电力系统、环卫系统、路网交通、游憩步道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电信系统应规划完善;建设形象时应充分展现特色产业和地域,注重新旧建成环境协调,将历史成长的印记保存下来,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强化人性化空间尺度;通过小镇信息化服务平台、智慧管控平台等智慧化应用,体现出智慧小镇的文化功能。

4.体制“新而活”

在小镇规划实施和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创新体制,保障规划的有效性和长期性。运作主体以企业为主,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在运作的机制中,有完善的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者领导小组,实行全生命周期化的制度设计;不断将投融资的方式创新,把有为的政府与有效的市场结合起来,使得投融资长效机制变得市场化;创新政府审批服务方式和扶持政策,完善人才保障,提升金融服务;把评价标准建立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实施动态考核机制,达成公共服务市场化。

(四)类似载体对比

如表 2-1 所示,将特色小镇、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区的规模、产业类型、功能、开发主体、特色进行对比,从而找寻特色小镇的优势和特色。

表2-1 类似载体对比

(五)特色小镇的政策核心要求与支持保障

1.政策核心要求
(1)明确要求

文化浓郁深厚、体制机制灵活、发展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环境美丽宜人的小城镇和特色小镇。

(2)注重特色鲜明

“三特三聚”促“三生”。三特:特色产业、特色功能、特色风貌;三聚:产业集聚、空间集聚、要素集聚;三生:生产、生活、生态。

(3)坚持产业建镇

立足各地区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充分挖掘最具潜力、最能成长、最有基础的特色产业,将主导特色产业做强做精,构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和核心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从而杜绝房地产化和千镇一面现象的出现。

(4)发展可持续、产业高精尖

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各地区要立足地域特征、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积淀,把特色产业作为核心,统筹兼顾特色功能、特色建筑和特色文化,放大特色、找准特色、凸显特色,防止特色不鲜明、内容重复、同质化竞争和形态雷同。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方向,着力发展优势主导特色产业,提升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延伸产业链,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5)四道严密禁令

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

2.政策支持保障
(1)土地保障

在增减挂钩前提下,加强利用存量。达到要求的小镇给予用地指标奖励(浙江和山东)。建设规模为一般建制镇的辖区范围(内蒙古)。

(2)财政支持

部分省份有体育特色小镇专项资金支持,另外在已有的小镇建设相关专项资金中加以倾斜;浙江省制定了小镇税收返还政策。普遍要求市、县级政府配套资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3)融资支持

特色小镇的建设通过银行加以支持。鼓励向企业、社会融资,如PPP模式(PPP项目融资、PPP产业基金)、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

(4)人才支持

放宽落户限制,吸引需要的人才。对口帮扶的人才政策(贵州省)。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引进专业人才。

积极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山西省),同时鼓励艺术成就较高的人来居住,通过建设环境优美小区的方式吸引人才来入住。

(5)管理权限

赋予示范镇拥有县级权限(河南省)。

(六)特色小镇的运营

1.特色小镇的产业开发
(1)土地开发

仅作土地的一级开发,具有省时、省力、可直接获利的优点;同时通过其他模式(如补贴方案等),享受升值收益结构。

(2)房产开发

六大房产结构:一养老地产、居所地产(度假)、二商铺型地产、客栈公寓型地产、居所地产、三居所地产(周末)。销售运营模式通过销售回收经营等方式来形成。

(3)产业项目开发

旅游产业项目开发,包括夜间休闲聚集项目(如水秀表演等)、旅游吸引核项目(如主题公园)、休闲消费聚集项目(如休闲商业街);收益主要通过项目的运营来实现。

(4)产业链整合开发

特色产业链和泛旅游产业链;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圈,两大产业链之间互相支撑,包括居住人群、金融、教育、政府政策和城市化机构等。

(5)城镇建设开发

城市管理:政府政策、城市智能化管理等;城市配套:学校、医院、银行等;城市服务:社会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等。

2.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服务,政府负责小镇的规划、审批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定位,引进民营企业建设特色小镇。

3.特色小镇的投融资模式

主要构建以旅游投资及城市投资为支撑,多种投资平台互相支撑、相互协调,以项目为核心的投融资框架结构。

(七)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意义

我国新型城镇化催生出来的产物就是建设和发展了特色小镇,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所以它的建设引起了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熟悉它的重要建设意义对于企业、就业人员、政府甚至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它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 2013 年 12 月召开,会议提出了走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探索各具特色的、坚持因地制宜的城镇化发展模式。2014 年 3 月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提到建设文化脉络、民族特点、历史记忆、地域风貌的美丽城镇;建设具有区位优势、特色资源的小城镇,通过市场运作、规划引导,培育成为商贸物流、交通枢纽、文化旅游、资源加工等专业特色的小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特色小镇的提出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抓手,特色小镇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居民本土就业,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2.缩小城乡差距

作为经济、信息、科技、人口等的聚集空间,长期以来城市一直是先进、快捷、卫生、现代、方便、高效等的代名词,相比与城市,农村的发展水平落后,发展速度缓慢,其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也落后于城市居民甚远,而伴随着特色小镇的建立可以带动一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镇经济发展,既向居民提供创业和再就业的岗位,也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增加居民的收入,推动社会的发展。

3.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部分镇依托区位优势或其资源发展了特色的产业,虽然具有了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相比于城市,存在着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布局分散、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特色小镇借助其建设的东风,在原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之前没有特色产业的小镇,通过打造特色的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

4.带动农村和农业发展

由于大多数的特色小镇位于农村地区,住建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也都是建制镇,虽然在概念方面强调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但它的建立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发展农旅小镇,不仅能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带动居民生活条件和小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5.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和建筑

中华民族有许多宝贵的财富,例如,优秀的民俗文化、古代建筑遗迹、历史文化等,这些财富有许多都位于农村地区,有的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位置比较偏远,而通过对特色小镇的建设就可以增强对这些地区文物古迹的修复、宣传、保护和开发,传播优秀思想、弘扬优秀文化。

6.促进居民思想意识转变

特色小镇的建设必会使在其中生活的居民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不管是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不断认识新事物,接收到的技术、信息越来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意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有利于一些落后行为方式的改正和素质的提高。

7.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特色小镇的建设为旅游业拓展了新的天地,助推了旅游业的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特色小镇使得游客在游玩时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不仅能推陈出新、促使旅游产品开发者在设计旅游产品时转变思想,也能更多满足游客需求。

8.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

强调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特色小镇要想打造宜业宜游宜居的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这就要求其在建设过程中,规划与地形地貌有机结合,融入山水林田湖,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自然因素,彰显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和优美的山水格局,所以,特色小镇对促进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特色小镇的类型

(一)按功能定位划分

1.产业发展型特色小镇

特色产业在特色小镇中既要自身可以快速发展又要与其他的产业、资源、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镇融合度,促使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产生影响,极大地促进产镇融合。产镇融合是在充分考虑到小镇原著居民的基础上,将小镇的经济发展与小镇中的主要产业相结合,两者之间互相促进,进而融合发展。使得产业的发展更符合小镇整体的发展规划,通过产业的发展改善当地经济的发展现状,推动小镇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小镇的基础设施可以给产业中各企业员工提供生活服务保障,闲置人群可以为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就业服务保障。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接纳更多的工作人员,为其生活提供保障,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因此,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既会依赖城镇的建设程度以及规模大小,又会相应地提升城镇的建设进程和城镇产业的发展速度。

2.交通枢纽型特色小镇

随着交通枢纽站场的建设和发展,便有了交通枢纽型特色小镇。例如,近些年国家大力扶持、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很多的空港新城、高铁新城等在公路、机场和铁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掀起了建设高铁新城、空港新城的浪潮,使得一些城市的周边形成了社区和特色小镇,这些社区和特色小镇把交通枢纽作为依托,但是它们很多都需要国家交通规划部门的参与,通常是与当地的主城区形成互补,交通运输部门、当地居民、当地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才能比较好地发展起来。

3.城市功能补强型特色小镇

随着城市的规模越建越大,早期建设城市时,对功能区的建设和规划可能存在薄弱环节或空白环节,所以,许多规模较大的城市在建设时提出了物流中心、步行街、留学生创业园、金融中心、国际社区、大学城、度假疗养中心等概念来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与传统的城市中心区不同的是,这些补充城市功能的社区慢慢成为现代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又相对独立,其中有的发展成某一个功能中心或者城市副中心,成为一些特色明显的现代城镇,有效地连接了城乡。

4.农村人口集聚性特色小镇

在全国有很多非主城区的较大城镇,它们因为离主城区比较远,在周边区域没有大城市辐射和吸引,加之地理位置的特殊,即使不是主城区,但在周边一定区域内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成为除了主城区以外相对较具吸引力的大镇,比较好地吸纳了农村人口入城,此外一些不隶属于特大城市行政区和距离特大城市较近的一些乡镇也相对较好地发展起来,例如,河北靠近北京的燕郊、江苏靠近上海的花桥等。

5.文化产业型特色小镇

文化产业型特色小镇所在地域因为某一特定因素影响而积淀下来的文化,直接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对传统文化“寻根”式的认同与追求已成为现代人经典的精神生活方式(例如,四川省峨眉山武术文化小镇就是基于本地的长久历史沉淀的武术文化底蕴而建成)。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全新模式,势必面临着文化“秩序”重组和旧有平衡打破等问题。但是,文化创新带来了特色小镇的文化活力,值得我们去为之付出这个代价。

(二)按发展特色划分

1.金融小镇

浙江金融博览会于 2016 年 5 月 20-22 日在杭州举行,会议上,集体亮相了包括金汇小镇、财富小镇在内的浙江省的 9 个金融特色小镇。聚集了众多知名的金融机构,完善的金融产业生态链被金融特色小镇用成熟的运营方式成功打造,对浙江省的金融发展和后续小镇的培育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不仅是在浙江、四川省也已经出现了金融小镇,主要是把机构聚集在一起、以大金融为主为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特色小镇。

2.旅游度假小镇

旅游度假小镇有现代新建的小镇,有历史遗留的古镇,例如,江南十大古镇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小镇,反观位于北京的司马台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则是新建造的小镇,类似于这样的小镇主要是提供度假及旅游服务。

3.养生养老小镇

主要集中在环大城市周边一个半小时左右,养生养老小镇集交通便捷、山清水秀之地和空气清新于一体,很适合在大城市工作退休后的养老生活。如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就是典型的养生养老小镇。

4.医疗小镇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住院的、有慢性疾病的病人而言,在郊区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的情况下,医疗小镇集合了诸多的医疗资源,集合了数家不同种类的医疗机构,各具特色,比传统疗养院功能更加的强大,需要长期疗养、住院观察的人在病情得到稳固之后或者手术之后可以从资源稀缺的城市搬到相对较远的地方或者郊区,用优美环境、适合他们运动的农作及优良空气来调养身心,这样就可以将城市医疗资源让位于急性病患者。

5.民俗小镇

集合休闲、购物、民俗表演、观光、民俗产品生产等于一体,民俗小镇以地域民族特色为主,特别是在云贵、鄂西、川西北、湘西等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尤其适合,无论是人文历史还是自然风貌都具有地方特色,都适合在开发利用和整理上下功夫,突出别具一格从而达到经营的目的。

6.度假小镇

度假小镇相对于旅游小镇还是存在区别的,或许没有大型娱乐项目,或许没有风景名胜,但由于其适合修身养性,占据了很好的位置,那就可以通过建设酒店集群,用来居住与放松身心,例如,张宝全开发的红树林度假区,类似于这样的项目,当前在青岛与三亚各有一个。

7.电影及艺术小镇

电影小镇将电影电视剧拍摄、后期制作、电影拍摄场景集合于一体,艺术小镇将观光、住宿、艺术集合于一体,在当前较为成熟的有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横店影视城,这样的小镇是区别于城市化,特别是区别大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不管这个小镇是以什么样的特色呈现出来,其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是生活。

8.体育特色小镇

体育特色小镇是集体育运动、娱乐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一个综合性的小镇。其带动其余产业的发展是以体育运动项目为基础来实现的,因此这类小镇建立的背景必须是以大型的体育赛事为基础来进行筹建和运营的。

不管是王健林的东方影都,还是马云的云栖小镇;不管是拈花湾,还是古北水城,不论是偶尔度假于此,还是长期生活于此。有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是其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小镇的功能如何,都是以人为本,都无法离开人,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区分于拥挤疲惫不堪的现代城市生活的生活方式,不是单纯地将乡土中国和农村进行简单再造,而是注入了时代特质和现代设施及现代生活气息的生活,特色小镇就是一种更加尊重人性,更加尊重人的生活方式。小镇的建设与规划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小镇必不可少的场景、产品、运营、内容四个因素,四个因素缺一不可,而运营和场景则是更加重要。

三、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

当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建设特色小镇的浪潮,其原因在于国家政策的颁布助推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建设特色城镇的重要举措,是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磨炼,更是强化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特色小镇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特色小镇的萌芽阶段(1994—2014)、特色小镇建设的快速推进阶段(2015 至今)、体育特色小镇的引领发展阶段(2017 至今)

(一)特色小镇的萌芽阶段(1994—2014)

1994 年 9 月,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建设部、民政部、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成为我国首份关于小城镇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中央政府领导小城镇健康、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小城镇建设视为一件大事来抓”“全面规划,依法管理,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小城镇建设管理体制,杜绝踏上过去城市规模越大、政府包袱越重和城市人口越多、财政补贴越多的传统道路,要深化改革,理顺体制,努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服务水平”“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小城镇建设的科技水平”“加强领导,抓好试点,整体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为依据,量力而行,逐步建设”等意见,以引导和规范小城镇健康、协调发展。

1995 年 4 月,以国务院原则为依据通过的《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国家土地局、国家统计局、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财政部、建设部、民政部、农业部等联合下发《中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以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为依靠,选择一批小城镇,作为综合改革的试点。“积极引导,稳步发展,注重实效”是该指导意见的原则之一,试图通过典型引领和试点,引导小城镇健康、全面发展。随后,11 个部委在国内 20 个省选出了 57 个综合改革试点镇。部分省份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一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并出台了一些重要的地方政策性文件,通过“积极试点,典型引路”,推动了全国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2000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份由我国中央政府发布的小城镇建设纲领性文件,也是自改革之后中央政府引领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文件。该《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我国政府推动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与以往相比产生了“质”的转变。①小城镇战略地位的转变。由推动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大问题”转变为“与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关的重大战略问题”,意味着小城镇发展已不仅仅是农村发展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大战略。②转变小镇发展机制。由政府主导和控制的机制转向政府引导为主的市场机制。③转变小镇发展方式。由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的发展方式。政府发展小城镇的方式由重数量、重规模、重形式的粗放式发展向重质量、重功能、讲究科学规划的集约式发展转变。④转变小镇发展制度环境。大幅度放宽某些制度的限制,为小镇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例如,户籍管理制度,《意见》明确提出:“凡是在县级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收入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政策。”这一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实施,势必为小城镇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宽松的环境。

2000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指出:要“及时妥善地推动城镇化”,认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工业化进程的急剧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逐渐成熟,要抓住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时机”。推进城镇化的关键途径就是发展小城镇。

2002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为我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框架。至此,我国的城市化战略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阶段我国建制镇已经发展到了 2 万多个,质量也大大提高,我国的小城镇也进入了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时期。

2011 年 6 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提倡建设绿色重点小城镇,并提出建设绿色小城镇的意义、原则、内容等。之后又发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评价指标(试行)》,对于绿色小城镇给予了技术上的政策指引。此阶段,小城镇政策已经不再主要强调小城镇本身发展,而是注重城乡协调和一体化发展,营造城乡一元体系。在此背景下小城镇重视特色发展,生态建设也在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2 年 12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推动力是粗放型模式,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试图通过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规模的扩大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导致了后续诸多衍生问题,如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等。为了将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逐一解决,要及时妥善地推进城镇化,落实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走集约、绿色、低碳、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可见,我国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小城镇转型发展提上日程。

2014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规划》要求,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对城镇规模结构进行深度优化,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快速发展中小城市,有目的地对小城镇进行发展,促进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别提到要“有重点地对小城镇进行发展”。具有区位优势、特色资源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具备文化旅游、交通枢纽、商贸物流、资源加工等专业特色的小镇。

如表 2-2 所示:

表2-2 特色小镇萌芽阶段的政策

续表

续表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快速推进阶段(2015 至今)

2015 年 1 月,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将“特色小镇”提出,其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崭新的地位,关系到更大范围的战略布局。《报告》指出:“加快在浙江省规划并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的步伐。按照企业主体、项目组合、产业融合、资源整合原则,建设一批集结七大产业、兼顾黄酒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具有独特旅游功能和文化内涵的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载体、新机制推进产业集结、产业升级和产业创新。”

2015 年 9 月,特色小镇的“举动”受到了中央高层注意,特派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鹤率领团队专程前往浙江,对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进行调研,形成的《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不久后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的思路,对在新常态下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启发。”

2016 年 2 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对特色小镇和中小城市的培育工作”。因地制宜、创新机制、突出特色,将市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进小城镇发展与舒缓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信息产业、先进制造、商贸物流等魅力小镇,引导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扩大边境口岸城镇功能,在人员往来、旅游以及物流加工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提高人流物流便利化程度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2016 年 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 号),提出在全国打造 100个左右特色鲜明、朝气蓬勃的优美宜居、传统文化、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教育科技、现代制造等特色小镇的目标,要在 2020 年基本得到实现,带动引领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和谐宜居的优美环境、各具特色的产业形态、彰显特色的历史文化、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将给予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一定的基金支持,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会将受到中央财政嘉奖。

2016 年 10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 号),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进行了明确界定: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主要是指集结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结发展要素,区别于产业园区和行政建制镇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将传统行政区划分作为单元,产业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相辅相成、彼此支撑。

发展优美特色小(城)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有利于将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促进作用发挥出来。具体要求:彰显特色,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创业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完善功能,强化基础设施新支撑;提升质量,增加公共服务新供给;绿色引领,建设美丽宜居新城镇;主体多元,打造共建共享新模式;城乡联动,拓展要素配置新通道;创新机制,激发城镇发展新活力。

2016 年 10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2016〕220 号),要求充分发挥政策性信贷资金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关键作用,做好申请和使用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准备,持续扩大特色小镇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巧妙利用政策性资金支持,全面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发展。

2017 年 1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开发银行下发的《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建村〔2017〕27 号)明确指出,小城镇不仅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推动城乡全面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推进经济升级转型、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城镇建设任务繁重,资金需求量大,亟须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开发性金融支持作为推动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落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住房城乡建设部各级部门、国家开发银行各分行要充分认识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作用,加强各部门与各分行的协作,加强资金保障,全面提升小城镇的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并且要更新融资模式,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国家开发银行将及时发挥“投、贷、证、租、债”的协同作用,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采用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PPP)、机制评审、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带动项目落地;鼓励大型央企、优质民企以市场化模式帮助小城镇建设。以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为前提,主动开展小城镇建设项目涉及的收费权、特许经营权和购买服务协议下的应收账款质押等担保类贷款业务。

2017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下发的《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发改规划〔2017〕102 号),提出七大主要任务,包括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开展试点示范等。其中,开发银行增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模式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多种PPP模式,吸引大型企业参与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2017 年 4 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中国建设银行下发的《关于商业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明确规定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支持:提升发展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改善小城镇功能;支持小城镇运营管理融资;支持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工程建设。

2018 年 8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指出,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结合点,也是推动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此次国家发改委发文,使得特色小镇的发展摆脱了命名制,创建了标准化的指导发展体系,走向了创建达标制,从“多而广”向“小而精”发展。

明确经典特色小镇条件。基本条件是:立足一定产业基础或资源禀赋,区别于产业园区和行政建制镇,利用 3 平方千米左右国土资源,在领域细分和差异定位中构建小镇大产业,集结高端要素和特色产业,兼具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和特色建筑等鲜明魅力,打造宜居生活圈、高效创业圈、美丽生态圈、繁荣商业圈,形成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强、机制活而新的创新创业平台。

2019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下发的《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在总体要求中提出,鼓励特色小镇有序发展。建立典型领路机制,坚持产业建镇、特色兴镇,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逐年探索精品特色小镇,总结经验教训,树立推广典型,发挥引领作用;改善政银企对接服务平台,为特色产业发展及各种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为建设更多精品特色小镇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纠偏机制,逐年进行监测评估,舍弃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创建特色小镇标准体系,适时完善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手段。

2020 年 10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准确理解特色小镇概念,让微型产业集聚区成为培育发展的空间单元,进行培育发展,不得将传统产业园区和行政建制镇命名为特色小镇。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区域布局,主要在城市群、城市周边、都市圈等优势区区域或其他有条件地区进行培育发展。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内涵,发挥生态环境好、要素成本低、体制机制活等优势,创建经济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

如表 2-3 所示:

表2-3 特色小镇快速推进阶段的政策

续表

续表

(三)体育特色小镇的引领发展阶段(2017 至今)

在特色小镇建设的快速推进阶段,其中一类小镇悄然兴起,特别引人注目,并成为引领未来特色小镇发展的旗舰或标杆——体育特色小镇。

体育小镇兴起得益于特色小镇的发展,但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外需不振、内需疲软,亟须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成为增长新动能。而国际上已将体育产业定为 21 世纪最具活力,具有高渗透性、拉动性、交叉性、拉动性的健康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因此,体育、旅游、健康、文化、养老等未来的“幸福产业”成为国家大力推动的产业。

其次,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大幅度提升,个性化、精准化、多元化消费增多,健康消费、体育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按国际标准,人均超过 8000 美元,体育消费将迎来井喷态势。我国在 2015 年人均GDP已达 8783 美元,国家从满足大众体育消费的供给侧入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再次,随着医学发展,侧重前端、侧重预防已成为国家的整体认识。2016年 2 月 19 日,人民日报的《医学发展已走入误区》文章提出“从国家整体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视治疗而忽略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因此,解决 14 亿人的健康问题,避免只靠打针吃药的情况,而要强化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因此,发展全民健身将是预防疾病的最佳途径。全民健身逐步提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新动力不断推动体育产业进步发展。

2016 年 6 月、10 月,两大国家战略《全面建设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发布,为体育小镇、体育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条件。

基于上述态势,国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大力发展体育、健康、旅游休闲等产业,而体育小镇作为承载上述内容的平台或载体,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6 年 12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到 2020 年,全国范围内将有 100 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胜地建成,将有 100 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成等,体育旅游消费总规模将突破 1万亿元。

2017 年 5 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身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惠及人民健康、文化气息浓厚、生态环境良好、产业集聚融合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带动小镇所在地区体育、健康及相关产业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运动休闲产业集结区,形成与当地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相适应的运动休闲产业和全民健身发展格局。

2018 年 3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动旅游与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科技融合发展,全力发展水上运动、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健身气功养生等体育旅游,将城市大型商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有条件景区、体育场馆、开发区闲置空间、连片美丽乡村打造成体育旅游综合体。

2019 年 3 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关于印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指南》的通知,再次为体育小镇的规划建设作出指导。《指南》中指出,体育小镇的用地应重视“三边一线”,选址应以临近城镇周边、高铁站周边、景区周边以及交通轴沿线为宜,相对独立于乡镇建成区和城市的中心,便于让家庭出行健身、休闲以及自驾游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构建两区格局”,可规划体育小镇试点项目核心区,3 ~ 4 平方千米的范围,最好集中连片,集中提供体育文化展示、运动休闲服务和产品;可规划核心区周边拓展区,可集中连片,作为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及户外运动发展的空间。

“聚焦两大引领”。一、核心体育项目引领,选择发展空间大、基础条件好的运动项目作为特色发展方向,做细、做精、做强龙头运动项目,防止出现产业定位过于宽泛的情况;二、精品赛事活动的引领,引入或培育精品体育赛事活动,进一步增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交流合作,力争打造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打造三大链条”:一是延伸产业链;二是整合区域链;三是提升价值链。

“聚集高端要素”。力争引进国家级或省级体育运动基地,引进体育科研机构、专业体育组织、体育专业人才等要素,对标设施、场馆、运营标准与赛事建设,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运营中融入全面的体育元素,实现体育企业唱主角、品牌认知上台阶、产品服务有标准、体育消费有提升。

2019 年 9 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提出,再次加强示范引领,创建发展载体,力争在全国创建十个体育特色小镇的示范样板,并且创建一批体育产业创新示范试验区。而且,这次国务院明确提出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要出台包括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扶持体育小镇等其他载体的建设。如此大的扶持力度,堪比之前国家对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所以,可以说体育特色小镇是新的产业小镇建设风口。

如表 2-4 所示:

表2-4 体育特色小镇引领发展阶段的政策

四、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

1.从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类型看

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与世界特色小镇的发展形成具有类似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色。从我国住建部权威资料中可知;特色小镇的类型主要包括工业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商贸流通型和农业服务型。其中旅游发展型的特色小镇有 155 个,数量最多,占比 38.5%;其次,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数量为 97 个,占比 24.1%。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能更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升一定区域内人民的生活水平,符合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能体现出中华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继承和保护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2.从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人口规模看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2018—2023 年中国特色小镇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报告》结果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建设 403 个特色小镇,第一批建设 127 个,第二批建设 276 个。特色小镇人口数量超 100 万的有 32 个,特色小镇人口数量超 20 万的有 6 个。从镇区人口规模的分布特点来看,规律性不是很明显。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有人口大镇,也都有人口小镇。

3.从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分布区域看

东、中、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发展分化严重,且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受到交通、投入等因素的影响,越发达的地区数量越多,越落后的地区数量越少。从全国范围内已得到确认的统计数据来看,截止日期为 2018 年 12 月 31 日,全国特色小镇有 403 个。沿海地区最多,有 117 个。其中浙江省数量最多,为 23个小镇,数量并列第二的是江苏和山东,拥有 22 个特色小镇。除了创建“全国特色小镇”外,全国已有 20 多个省市和部委公布了特色小镇建设名单,小镇总数已超过 2000 个,正“由点到面”蓬勃发展。

4.从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投资规模看

根据已经初步建成并已进驻运营的部分小镇统计来看,特色小镇规模较小的投资额约为 10 亿元,而规模较大的小镇投资额可达到 100 亿元左右,特色小镇平均投资额为 50 亿~ 60 亿。按照住建部总规划建设 1000 个特色小镇,投资额 5 万~6 万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7%;如果按 31 个省级规划共建设 2400 多个特色小镇,投资额总和为 12 万~ 15 万亿,可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驱动力。从对国内已建成的小镇统计样本可知,小镇基建设施投资占小镇总投资的30%~50%,全国 100 个小镇基建投资估计将有 1.5 万~3 万亿。

5.从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体系看

从 2014 年至今,我国出台的特色小镇国家政策、地方政策数不胜数,政策涵盖了产业、特色、建筑、融资、机制、体系、服务、人口、文化等方面,政策“广泛且具体”,由此可见,我国特色小镇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20 年 9 月25 日国务院发布的最新政策《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为加强对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计、激励约束和规范管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培育发展特色小镇主导产业,促进小镇产城人文融合,以企业为主体地位,健全规范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提供抓手,为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保障,为坚定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提供支撑。我国特色小镇政策体系紧紧跟随时代发展潮流,为特色小镇顺利建设与健康发展指引方向。

7.从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推进机制看

我国特色小镇工作推进机制逐渐完善。为加强特色小镇工作的组织领导,省级层面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17 家省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级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推动形成了“省统筹、市指导、县主体、镇落实、企运营”的五级联动机制。所谓“县主体”就是责任主体是县(市、区)政府或设区市政府直管的开发区管委会,责任主体首先负责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在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配套、规划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招商引资、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所谓“镇落实”就是特色小镇所在乡镇、街道,要负责抓好落实为入驻特色小镇的企业和人才做好各项服务。省级以下层面,所有省级特色小镇所在县(市、区)都成立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秉承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操作,部分小镇还成立专门的特色小镇管理公司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营,提高建设效率和质量。

(二)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问题

1.融资困难,资本支撑后劲不足

我国对特色小镇的政策倾向力度非常之大,大多特色小镇由政府主导建设,但是因为小镇的同质化严重、定位模糊等现状,很难获得投资商青睐,因此小镇资金问题成为一大难题。特色小镇项目的建设靠政府的财政支持远远解决不了小镇的资金问题,投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资本支持的后劲不足,成为特色小镇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PPP投融资模式又称“公私合营”模式,近年来已经得到业内广泛认可,那么如何创新特色小镇PPP投融资模式这个问题,就成为我国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前提。

2.定位模糊,规划科学性不强

我国大部分特色小镇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对小镇的发展定位不清晰,缺乏科学具体规划的问题。随着小镇的建设发展,政府、企业难以有效地把小镇自身发展与当地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小镇的实际发展工作难以推进,导致小镇建设效果不佳,在特色小镇市场没有竞争力且无法占据一席之地,从而无法达到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求。

特色小镇区别于普通小镇的地方就在于“特”这一字,就是小镇的模式独特、文化独特等。归根结底,“特”的主要内涵是小镇围绕自身独特文化发展的特色产业,逐渐形成一条特色产业链,并带动周边城镇快速发展。但是,小镇的开发者通常只是一味地借鉴参考成熟的特色小镇规划,没有充分考虑或没考虑当时可利用的特色资源,只是提出向“成功迈进”的发展口号。回顾近年的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在发展过程中迷路,前期建设成功,在后期的发展中没有突出自身特色,小镇定位不清晰或错误,最终导致小镇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3.特色产业不强,功能叠加不足

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特色产业,但一部分省级培育的特色小镇、市县级培育的特色小镇、市场主体形成的特色小镇,对“特色产业”的论证不具体、不到位,特色产业不凸显、链条短、规模小、技术差,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缺少龙头领军企业,实际发展效果与规划预期相比具备明显差距,未来难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

当前部分小镇的自身特色未能深入挖掘出来,小镇的发展规划与当地的区域特色不契合、不匹配,导致小镇主导产业特色模糊化,甚至不符合特色小镇定位的产业被支持发展的情况大有所在。特色小镇建设重点三大功能排序:旅游度假功能<生态居住功能<产业培育功能,根据三大功能排序打造一个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城镇,但是部分特色小镇前期规划不足,未能很好地考虑到小镇这三大功能的培育与融合,导致小镇功能叠加不足。一是小镇旅游与产业功能叠加不足,未能开发与特色产业相关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无法吸引大量游客;二是文化功能与产业叠加不足,小镇没有对自身的传统历史文化内核进行深挖与开发,反而兴办新兴产业,使得现代产业与传统文化难以融合;三是社区功能与产业叠加不足,特色小镇建设需要人才引进,然而却无法落实强化社区的服务、管理、教育、保障、安全等五大基本功能,小镇还只是停留在工作功能、赚钱功能,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社区生态环境,群众对小镇的归属感较低

4.人才引留困难,类型过于单一

大部分特色小镇由于缺少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先进的医疗和教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部分市(县、区)内的特色小镇还缺少相应的产业设施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因此不能很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且即便高层次人才选择到小镇就业,也更愿意到相对发达城市中的特色小镇就业,而不会选择到县市区内的小镇就业。同时,特色小镇作为近几年的新兴产业,部分人才没有注意到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人才扎根基层工作的吸引力度不够;再者,专业性人才的培育需要时间和成本,短期内很难出效果,以致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频出,导致出现特色小镇人才类型单一、人才引留困难、缺乏各类专门人才等问题。特色小镇产业的顺利发展必须要建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需要设计、生产、营销、设计、策划、售后等专业人才,然而一些小镇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时却没有对人才需求考虑全面,所以这些特色小镇的人才供给瓶颈问题已十分严重。

5.行政干预过当,政府观念尚待转变

特色小镇受传统的建设模式影响,一些小镇的仍采用大包大揽的建设方式,要想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观念顺利转变,达到环境营造、制度构建、服务提升等的要求还具有一定的难度。特色小镇的运营须遵从市场规律,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将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作为领军企业,围绕小镇特色产业开展引资、完善产业链等工作,然而一些特色小镇不具备强大的资金支持,缺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且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小镇偏离市场规律、运营主体错位。

6 .“虚假特色小镇”仍然存在

一是在市场主体自行命名的特色小镇、市县级政府创建的特色小镇和省级部门命名的特色小镇中,存在一部分概念错用的“虚假特色小镇”,如省住建部将一些“行政建制镇”改名为“特色小镇”,民委、农业农村、卫生健康、文旅、体育等部门各命名了一些特色小镇,有旅游小镇、农业小镇、少数民族特色小镇、健康小镇、体育小镇等。二是一些省市县在各类文件中提出发展若干特色小镇,一部分小镇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缺失投资主体、未动工建设的“虚假特色小镇”。三是一部分企业打着“特色小镇建设的旗号”搞房地产开发,背离特色小镇初衷。

7.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

特色小镇是近几年兴起的,因此大多数特色小镇的选址距离城区较远,小镇的公共设施基本上都重新建设。但是,在小镇建设前期、初期,对小镇公共厕所的辐射、道路、停车场、住宿餐饮的接待能力等的客观评估与完善具有很大难度。同时,特色小镇从业人员很多来自周边村镇,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缺少对口的业务能力、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对应的服务意识,很多小镇的游客体验感差,不想到此重游,给小镇带来了很难扭转的差口碑。

8.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

大部分特色小镇采用的是PPP模式,还有小部分特色小镇仅仅是开发商手中的一个项目,为了快速回本产生效益,在发展上一味求快,并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也没有兼顾对当地的利好和资源有效利用,只是复制成功小镇案例的发展模式,盲目跟风、迷失方向,因此我国出现了“千篇一律、千镇一面”特色小镇建设的现象,很多特色小镇还没投入运营就已经丢失了市场竞争力,导致投融资困难,后续难以发展,从而停工进入停滞状态。

9.文化内涵缺失,吸引力不强

特色小镇的独特之处在于“特”这一字,要自成一派,独一无二,具备专属的文化底蕴,才能不断吸引大量游客。因此,与其他小镇区分比较,特色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就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跟风建设,跟着跟着就忽略了自身优势,也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我国现在大部分特色小镇建设中就出现了文化内涵缺失,不能根据文化来营销。主要原因是在前期规划阶段中没有深挖对当地的文化,没有形成特色文化相关内涵的概念;再者就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外来文化逐渐渗透进入小镇生活,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小镇原有的特色文化逐渐模糊,现代文化替代小镇的传统文化成为主导文化。游客由于泛化的现代文化影响,小镇是难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 K6WcFfuWFy86283Osa+i1DiPar2bJuEr6HXR1l2KO6fgujapiHCfF4q/Wjupd26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