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特色小镇及体育特色小镇研究的状况与评价

对国内权威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显示,2013 年开始,国内已经有了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2017 年硕博学位论文出现了特色小镇的研究。关于体育特色小镇研究的数量凤毛麟角,几近空白。从年度数量来看,2016 年开始迅速增长,2017 年研究文献出现井喷现象,研究者多认可近两年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势头猛,数量增长快,作用与影响力巨大。可见,特色小镇的研究,俨然成为当今社会一大热点。

一、相关理论研究

与特色小镇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内容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围绕特色小镇的概念定义、特征、类型划分、规划等方面进行说明。研究者一般认为特色小镇具有独特生态环境、产业别具一格和鲜明文化风格等特点,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彰显本土特色、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产城融合等意义。

以新兴的产业和特色的产业为依托,特色小镇汇集了各种的发展要素,与产业开发园区和行政建制的创新发展空间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关键在于“特色”,无论是其内在的成长性还是其可持续性,小镇的特色就是它魅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小镇的特色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特性:独特的生态环境,特色小镇的发展必须与特有的地理环境相契合,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相匹配,或相邻于发达的城市;产业独树一帜,特色小镇的“特”字主要展现在其产业的特色上,一个小镇的兴起必定伴随着与之相匹配的一项产业;风格鲜明的文化,特色小镇往往会营造出与之相统一的文化风格,通过色彩鲜明的旅游观光景点、相统一的外观建筑或格调建筑将其表现出来

体育特色小镇是一个在空间上保持独立、拥有特色产业作为导向、内部树立独特的文化景观,伴随着时代的演变,将旅行、住行和生活功能等方面归于一体的集合体,它首先在功能上保证了对环境的适应性,并将风景秀丽、别具一格的自然环境与当前具体的体育项目文化需求结合在一起,于是便有了体育的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文化相结合后的特征,并将提升生活品质、传承经典历史文化、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当作其定位的目标。

二、特色小镇研究

(一)特色小镇基础理论研究

1.有关特色小镇的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撑研究

谢文武、王振坡、郁建兴等对政府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定位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政府高度重视,给予政策支持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有利条件,目前存在政府涉入过深、干预过多等弊端。李凌岚、安诣彬、郭戍对国家特色小镇相关性政策含义进行深入探索,站在全局性的视角对特色小镇未来的发展的角色定位和实施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特色小镇所蕴含的较强驱动力,可以将政府、企业、社会融合在一起,也是城乡之间的连接载体,通过提升城市乡村运营的能力,来带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这是新型城镇化的新发展模式。特色小镇是依托特色产业及关联产业共同发展,各生产要素相对独立、相对完善的空间,是推动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兴业态。特色小镇功能的多元化产生的新业态可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度 。姚尚建从特色小镇政策的发起、展开、冲突、优化四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解读与分析。研究认为:特色小镇是通过经济的转型所诞生的产物,多元化的功能定位是它的一大特性,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特色小镇政策的展开由浙江省发起,得到中央政府的肯定,并对其作了一定的修改。不同政策的下发也让小镇成为在城市化进程工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手段,城市治理一体化也为消除城市化进程中的路径冲突提供了可能

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导向作用、制约作用、管理作用三个方面,通过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和研究,引导我国特色小镇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如在某些政策中就要求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要有严格的产业要求,严令禁止特色小镇房地产化现象的出现,为此规划好了特色小镇的定位。

2.特色小镇的内涵和特征研究

谭荣华、杜坤伦认为,特色小镇的内涵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将特色产业作为特色小镇的基础,特色产业与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化群落,不是简单的功能相加;第二,功能再聚集、人才再聚集、新型城镇化是特色小镇重要的实践形式,体制机制再创新的共同体;第三,特色小镇是有效配置和资源整合,因地制宜,是特色产业主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区域平台

尹怡诚、张敏建、陈晓明认为,特色小镇的“特色”体现在生态环境、产业、文化的独特 。叶飞文认为,特色小镇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产物。当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汇聚成了特色小镇,它能够降低城镇化建设所消耗的成本、统筹城乡的发展,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共生的重要一环,是新型城镇化在推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统筹发展再推动过程中的新模式,同样,这种表现形式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是增强发展新动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新的探索路径

华芳、陆建城分析了杭州特色小镇空间、产业及规划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杭州市特色小镇省内占比 26%,具有较高的省内占比且成效相对显著。而且杭州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实现了区县的统筹兼顾。空间特征表现在带动激活存量资源、着力提升城郊城镇化空间质量、善于借助人力资源。产业特征体现在新兴产业比重高、实体经济培育力度大,注重新兴业态延伸和国际交流,善于通过借助产业平台的力量来推动转型的升级。规划特征体现在小镇多规并行、规划咨询机构多元化,规划统筹诉求强烈、专与全兼顾难,重策划、轻空间规划落实

陈炎兵表示特色小镇的特色,一是来源于产业的特色,是在小镇的基础上,将传统的资源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人文优势、工艺优势等多种特色资源经过多方面的整合后形成的独特经济优势。二是来源于文化的特色,这是特色小镇最核心和灵魂的所在,是特色小镇向前发展的文化力量,是特色小镇之所以在当地的文化、民族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却依然长久地保持魅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文化因素。三是“三风”特色,这里的“三风”指的是风情、风俗和风貌。这是将特色小镇的物质和文化底蕴综合体现出来涵盖了包括小镇民俗、民风及特色建筑、城镇容貌在内的多种特色。四是来源于服务和管理的特色,这是将投资环境、产业的发展、传统资源、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组织、协调、服务起来的特色,是特色小镇软实力和软件环境的综合体现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内涵的研究共同点都在于强调特色小镇产业、文化、环境的特色,虽有相似却不能以偏概全,发展小镇特色产业,需要熟悉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景观特色,通过特色的主导产业推动与其相关联的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生态环境,体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虽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也不要一直固守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对传统的文化进行修改,取精华去糟粕,展现新的文化特色。另外,要因镇制策,制定适合本镇的政策,在国家政策的大方向下,发挥自身特色。

3.特色小镇的产业研究

罗德胤针对传统村落能否成为特色小镇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和陕西袁家村传统村落与旅游业的成功融合,从而验证了即使是传统的村落也可以成为特色小镇

席广亮、甄峰、罗桑扎西等人针对互联网时代,对海宁皮革时尚小镇进行产业体系构建的分析,重点研究“互联网+品牌设计创新”“互联网+商贸服务”“互联网+休闲体验”功能的构建。研究表明:空间发展策略方面,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整合提升商贸核心功能区价值;培养时尚主导的功能空间;拓展时尚体验与生态休闲功能空间。根据现状空间发展基础,着力打造时尚产业核心区、皮革时尚文化主题公园和厂店总部基地等功能区

在特色小镇的研究过程中,特色产业的选择上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在旅游特色小镇中要发现其中的问题,不能盲目照搬,发挥自身品牌特色,实现“旅游+”的理念,以主导特色产业为核心,联动发展其关联产业。

4.特色小镇的文化研究

李寅峰、马惠娣站在文化汲取与传承的视角对我国特色小镇进行思考,研究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体现了“天人一体”观,展现对自然的敬畏,同时,特色小镇与休闲生活的密切相关体现在建设过程中能够遵从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此外,特色小镇的建设讲究“社会、生态、经济、技术、艺术”共生,显示着小镇特色的人文思想和精神生活,人、文化、自然三者相统一。对现代“特色小镇”作者对其发展进行了思索,认为特色小镇突然涌现的存在揠苗助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都是需要时间的检验。在当前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城镇的五个维度,即“自然、人、社会、文化、民生”,不仅要关心城镇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要尊重城镇的文明和唯美,特色小镇的建设要进行细致的规划,遵循客观发展规律,避免揠苗助长现象的发生,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特色小镇人性化

李朝晖认为特色小镇是文化的物理载体、文化的社会传播、文化的心理认同。既然要建设特色小镇,就要有特色的文化作为依托,这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特色小镇带来文化共存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倡导“文化科技一体化”

(二)特色小镇的功能、价值和意义研究

特色小镇有其独特的功能、价值和意义。由于特色小镇还是新事物,目前人们对其功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明显不足,因此深入挖掘非常有必要。许多学者对特色小镇所应具有的功能、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纵观这些研究,特色小镇主要具有以下的价值、意义和功能:

就产业而言,特色小镇具有优化产业生态、完善产业创新、提升内外环境的功能。盛世豪、张伟明认为,特色小镇是一种新兴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将特色产业的创新、销售、服务、生产集于一体。它将创新、绿色、开放、人文等理念嵌入其中,能通过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孕育提升特色产业,能通过集聚相关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有效供给能力,能通过整合历史人文因素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区域发展动能,能通过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要素链有机融合优化产业生态位完善产业创新提升内外环境

就区域经济而言,特色小镇能促进产业集聚,重构区域产业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的同时也推动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地方经济实力的提升。如盛世豪、张伟明认为,特色小镇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因为一是特色小镇有利于增强区域有效供给能力,二是特色小镇能帮助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三是特色小镇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兰建平则认为,从功能上看,特色小镇主要有三大功能:首先是促进产业集聚,其次是提高小镇知名度,三是增强小镇活力,提升地方经济实力。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不仅能促使全省健康稳定的发展经济,而且可以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郭金喜也认为,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看特色小镇的建设,它实际上是应对消费社会转型与升华区位效应的战略选择,是对区域产业体系的重构与竞争力的提升,是对城市空间的重组与经济空间的优化

就人民生活而言,特色小镇的建设在拥有各种独特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罗万伦认为,在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居民权益平等化、要素配置合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特色小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共城阳区委党校课题组也认为,建设特色小镇有利于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三)特色小镇规划与开发研究

尹怡诚、张敏建、陈晓明选取了安化县冷市镇的特色小镇,并对其建设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表明:冷市镇生态环境、黑茶产业、黑茶文化、梅山文化等特色小镇必备建设特色,其主题定位为“茶旅文化”,完善黑茶产业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建设,建设湿地核心景观区、茶旅文化体验区、茶园文化培训区、商业贸易集会区、茶园生态休闲区与茶园康体养生区。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发展冷市镇“梅山文化特色、黑茶文化特色、山水特色和黑茶产业特色”

杨秀、仇勇懿、陆天赞等人总结了中山港口镇特色小镇的规划方法,研究表明,中山港口镇为游艺文化特色小镇是在《关于推动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政策支撑下的衍生物,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带来的辐射影响,给予了中山港口镇特色小镇发展的新契机。其便利的交通、游戏游艺产业基础扎实、生态人文环境优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山港口镇建设游艺文化特色小镇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但存在着产业升级转型、环境品质提升、用地整合等困难。对特色小镇规划的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策略,第一,确定以“创”“玩”为核心的规划定位;第二,将现有的产业进行创新,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共生;第四,创造慢生活城镇空间品质。建设过程中要打造业态和空间融合的特色空间以及培育新的体验文化

叶飞文认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和培育要把握好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产业聚焦和产业聚集、功能汇集和功能融合、空间扩张和集约发展、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社区建设与房地产化六大关系。建议要科学规划发展路径、培养特色主导产业、继承和创新小镇文化、推进小镇项目建设和创新体制

薛莹莹使用PPP模式,运用可行性分析对福建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对PPP模式的主要特点和运作流程进行探讨,并就PPP模式在福建特色小镇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研究表明:特色小镇体现产业的特色,其发展基础依托于特色产业与资源环境。在运用PPP模式时应该选择第三方监督机制,确保政府和企业的规范性,维护好政府和企业的良好关系,保证其灵活性。引入省内开发性金融平台,通过拓宽融资渠道为特色小镇融资

陈清、吴祖卿认为福建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特有资源,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避免盲目从众。在建设过程中避免政府的过多干预,而是认清政府的引导作用,提供政策支持,对当地居民的鼓励。研究认为:福建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考虑“资源+人才+创新”的策略选择

刘家明认为,旅游特色小镇普遍存在车辆通行频繁,不易游客步行;缺乏特色休闲活动,游客缺少值得游玩的场所和活动;景观环境差,缺乏管理,没有适合游玩的环境;缺乏特色景色,没有吸引游客的环境;缺乏文化底蕴,一味模仿;活动不健康等问题。在此问题基础上,作者推出将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成WREATH的模式,即步行化、体验化、环境美化、景区化、主题化、健康化

赵华在对特色小镇研究后表示,小镇的产业领域主要在特色农业、轻工业和旅游业等产业领域较为集中,而旅游业在其中占有非常高的比例。研究认为:在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第一,特色小镇在建设公共服务方面不科学,对景区的规划也不合理;第二,没有特色文化资源,运营模式、建筑风格千篇一律;第三,政府干预过度,外来资本很难融入;第四,服务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并且,外来资金注入能力不足。解决此问题,要创新建设模式,对理念、技术、旅游资源评价、特色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运营模式五方面进行创新。主要概括为,挖掘文化特色、发现小镇特色景观及人文资源、创新资源评价体系、提高产品参与性和体验性、引入PPP模式

吴一洲、温燕、沈克印等认为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集群特征和集群效应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均衡、重复建设严重、政府主导色彩浓、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示范基地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等。解决办法有精心策划,正确选址,进行产业定位,优化企业结构,构建投融资平台等。

张吉福、李鹏举、周鲁耀、陈安华、苏海红等认为,目前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利益相关者、运作流程、风险管理、投融资结构等运作模式及多元协同空间组织模式,这些发展模式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坚固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城镇化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

赵士雯、徐黎源、罗翔、吴乃金、周晓虹、蒋清等认为,目前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倾向于凸显自身特色,夯实供给基础;聚焦产业发展,提高供给质量;以人为核心推进特色小镇城镇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填补短板空缺;跟随市场需求方向,打造全新体验产品种类;把打通体育与资本链条作为基点,探索多元主体融资模式;把部门之间协同合作作为基础,构建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用互联网作为媒介,建造全媒体网络营销模式;选择旅游产业作为小镇主体,推行产业融合战略等。

尹怡诚、顾利民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应结合我国基本条件,借鉴美国、英国、德国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选择“特色为本、规划为先”的思路来构建我国的特色小镇,实现培育目标的创新、产业产品的创新、运作模式的创新、制度供给的创新、考核机制的创新。

综上所述,我国的特色小镇,在实施路径上,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要加强规划引领意识,选择好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厘清特色小镇在建设上的发展思路,打造品牌特色,掌握好特色小镇正确的发展方向。第二,要发展特色的产业,就一定要联合相关联的产业共同发展。注重特色小镇特色资源优势,推动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第三,着重发展特色小镇的创新和文化传承,选择特色产业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创新传统文化,打造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借助丰富有效的传播方式,传扬特色文化底蕴。第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提供高质量服务,不断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的需求。第五,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影响市场的作用。在建设和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要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引入稳定、有实力的投资主体,实施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例如,使用PPP模式、产业基金、股权众筹等实施路径,发挥特色小镇的灵活性。第六,特色小镇资源评价体系的创建和完善,提高特色小镇资源的可持续性。

三、体育特色小镇研究

(一)体育特色小镇类型

根据产业类型的不同,可以将体育特色小镇分为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型体育特色小镇、赛事型体育特色小镇、康体型体育特色小镇。产业型体育特色小镇是指以设备生产制造业及体育用品为基础,包括体育用品及设备的设计、交易等活动。休闲型体育特色小镇是指注重群众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为主的运动项目为基础打造的体育特色小镇。康体型体育特色小镇是指以运动健康为目标,把康复、养生为主的运动项目作为基础打造的体育特色小镇。赛事型体育特色小镇是以体育赛事及赛事衍生产业为核心,对赛后资源进行剩余价值的整合利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特色小镇。

根据体育项目,可将体育特色小镇分为四类:休闲类体育特色小镇、度假类体育特色小镇、探险类体育特色小镇、养生类体育特色小镇。休闲类体育特色小镇是以钓鱼、登山、网球、羽毛球、划船等休闲运动项目为依托。度假类体育特色小镇是以露营、滑雪、高尔夫等度假旅游项目为依托。探险类体育特色小镇是以攀岩、跳伞、沙漠探险等极限项目为依托。养生类体育特色小镇是以太极拳等养生类运动项目为依托。

根据主导特色产业,可将体育特色小镇分为六类:赛事型体育特色小镇、培训型体育特色小镇、娱乐型体育特色小镇、健康型体育特色小镇、智能制造型体育特色小镇、文化民俗型体育特色小镇。赛事型体育特色小镇是指以体育赛事为主导,以及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体育赛事产业链,为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提供发展环境的体育特色小镇。培训型体育特色小镇是指以学习培训、体育项目技能训练为主导,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体育运动培训产业链,为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提供发展环境的体育特色小镇。娱乐型体育特色小镇是指以满足群众娱乐需求为主导,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体育运动娱乐休闲产业链,为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提供发展环境的体育特色小镇。健康型体育特色小镇是指以全民健身、运动医疗康复等身心健康项目主导,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体育健康产业链,为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提供发展环境的体育特色小镇。智能制造型体育特色小镇是指以创新型体育用品制造为主导,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兴体育运动制造产业链,为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提供发展环境的体育特色小镇。文化民俗型体育特色小镇是指以具有民俗文化内涵体育项目为主导,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民俗文化体育项目产业链,为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提供发展环境的体育特色小镇

(二)体育特色小镇研究

王志文、沈克印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视角下,描述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背景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和形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大众精神需求和体育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必然衍生物,是体育产业升级和体育产业整合的重要途径。运动休闲小镇将其体育产业独立发展的地位打破,因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而产生了新的产业链、投资链、人才链,为协调发展提高了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运动休闲小镇包含着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内容,展现体育文化、体育社区、体育产业、体育旅游四大功能。在休闲运动特色小镇具有局限性空间的特殊环境下,要想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就要对休闲体育小镇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体育场地资源,构建合理的体育文化结构布局。另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形成动力是消费需求、技术创新和产业关联。其中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关联性高,这也就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形成产业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市场需求的不断深化也带动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要求技术创新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这就促进了运动休闲小镇的形成。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政府的规划不足和过度干预、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中服务和产品的融合程度低、科学技术创新程度低是运动休闲小镇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针对小镇中出现的问题,从制度创新、体制完善、产业价值链的完善、城市功能建设、运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创建运动休闲小镇的建设路径

王松、张凤彪、崔佳琦在传统体育文化视角下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分别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与传统体育文化融合的实施路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以及传统体育文化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作用三个方面出发,对运动休闲小镇和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进行阐述。研究表明,传统体育文化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保护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能缓解传统体育项目生存空间的侵蚀,巩固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本,找到传统体育与当代体育共同生存的途径。第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对传统体育文化方面也有着取精华、去糟粕的作用,在巩固传统体育文化根本的基础上,要学会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创新的发展,保障传统体育文化能够适应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发展和变化。第三,研究者认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上,它的建设要围绕传统体育文化而建设,充分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气质,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的“特色”两字发扬,创新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作用作者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根本是传统体育文化,它的构建要始终以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心来构建,两者要相互利用和融合发展。其次,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展现中国特色,从而避免了与其他国家特色小镇的趋同。第三,传统体育文化展现了我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发扬中国文化,因地制宜地将运动休闲小镇与传统体育文化相融合,能够展现我国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展现强烈文化自信。作者从体育器物、体育制度、体育精神三个层面阐述传统体育文化融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具体表现。其中制度表现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道德规范、竞赛制度等层面,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制度中存在宗教神论等元素,传统节日等特色活动。精神层面则是展现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吐槽纳新,创新发展

胡昌领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他从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精准治理和功能定位三个角度着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这个具有体育产业特色的新时代产物,体育小镇的首要功能就体现在它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责任。此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体现在其特色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的综合体,集休闲、文化、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满足人们多功能需求。研究学者表明,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要遵循“球土化”原则,“球土化”的思维理念体现在融入民族化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本真的生活情趣和完善的服务空间、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除了在融入遵循“球土化”原则之外,还要创建特色产业,达到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发展。在小镇的治理方面,要避免有产业无消费和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准确定位其消费人员,要突出其产业特色,促进资源的有效供给。要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为体育特色小镇的立足之本,克服经济效益至上思维。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保证体育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保证其经济、资源、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石秀廷从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理论体系出发,目的是寻找在国外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和路程,从而发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路径和启示。国外城镇体系研究理论有德国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该理论所说的中心地,意为向四周居民提供服务和产品的地方。中心地也有高低级之分,高级中心地为服务范围广、商品种类多、但数量少的地方。低级中心地其数量比高级中心地多,分布范围广,但其服务范围窄,并且商品种类少,档次低。关于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法国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解释了经济的增长是由一个或者多个中心向其他地区或部门扩散传导的。所以,在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时要先选定特定的地区作为增长极,使其不断向各领域地区扩散发展,带动经济。在这些城镇发展理论的支撑下,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在不断发展。从特有资源入手选择具有特色的城镇主题,强调相关产业和体育产业的结合发展,发行“体育+”的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建设完善的服务和基础设施,来不断满足人们对体育发展的需求,提高体育特色小镇的品质。在管理模式上,形成以体育产业为依托,以体育运动项目为主体,进行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的良性产业链。通过借鉴外国构建体育特色小镇的经验,保证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借鉴其经验,避免走更多的弯路,把握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机遇。在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时要不断拓展和丰富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满足我国人口体育的多元化需求,提高群众参与体育的兴趣,既能满足对体育的需求也能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了解分析外国各相关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体育+”的体育发展模式是把体育产业作为主导,使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强与体育特色小镇相适应的服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医疗、教育、休闲等配套服务,提高服务的品质和质量,充分利用区域条件资源。构建系统完善的体育特色小镇运营管理模式,为体育特色小镇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提供有效的保障。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可以使我国体育特色小镇高起点建设

在阅读完费孝通先生的《小城镇大问题》之后,郭琴进行思考并反映出“小空间大战略”。以浙江省率先实践的体育特色小镇为例子,通过借鉴浙江体育特色小镇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发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和实践体育特色小镇的路径。研究者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特色小镇的研究文献进行细致的探究,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二元模式的路径进行探究。作者提出建设二元模式的体育特色小镇有三点原因。第一,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此时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应该准确定位,将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充分拓展开。第二,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二元模式是将体育特色小镇分为体育产业主导型和小城镇体育发展主导型两个类型,有理由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进行划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产业转型升级,而后者则是供给侧的改革。第三,推动城乡体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契机就是探索小城镇发展体育创新路径。在体育特色小镇动因的基础上,提出探索实施不同类型体育特色小镇的路径。发展主导型的特色小镇,体育产业以扩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有效供给为目标,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分为“城边镇”和“城中镇”,其特点与城市联系便利,利于实现产业有机衔接和创建文化氛围。以体育项目为主线,小城镇体育发展主导型特色小镇分为“镇中镇”和“融合镇”,利用体育项目特色着重发展小城镇体育,从而带动城乡体育一体化,进而发展体育产业。其中“融合镇”是指在其他特色小镇中融入体育,借此发展体育

张雷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必然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概念释义、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构成要素、运动休闲小镇的类型及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路径分别进行了探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推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体育惠民和脱贫攻坚的需要,作者的分类标准是运动休闲小镇的特色产业,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分为培训型、健康型、文化民俗型、赛事型、娱乐型和智能制造型六类,作者对于运动休闲小镇发展路径的探讨比较广泛,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逻辑起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驱动力及核心目标出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起点是主导特色产业的生产要素,注重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是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时所要注重的,不断创新其运营模式和经营管理,不断对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其目标,关联产业发展和小镇城镇化的发展,从而产生扶贫攻坚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从概念模型、功能定位、逻辑起点出发,季朝新、王一博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探究。其创新点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和概念模型。研究表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要在政府引导作用下发挥小镇的地方特色,根据当地实际特色,围绕体育文化进行建设。把体育产业作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关联产业融合发展,要围绕全民健身发展战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价值要始终体现出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为大众体育需求服务而存在的,能够提高体育产业影响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以通过创建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来保证其持续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和群众的监督下,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运营。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挖掘,即政府引导和社会监督。另外,作者认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就是资源整合。我国改革的产物就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同时又指导着改革,解决体育资源与群众体育需求的矛盾,通过特色建设引导着群众参与体育,全民健康通过全民健身的带动来实现。促进体育消费同时满足群众体育的需求,不仅能促进体育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也能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我国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第一,通过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丰富体育产业业态,整合关联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此来改善我国体育产业有效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提高产业凝聚力,带动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体育消费需求。第二,国家将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人们多元化的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可以通过体育特色小镇来满足,所以,体育特色可以推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实施进程。第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的建设相比于城市而言较落后,经济、农村人口等资源向城市集中,城乡接合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来推动,逐渐完善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同时,作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的体育产业,能够改善社会矛盾,改善传统城镇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弊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第五,在政策鼓励下,贫困地区引入各生产要素,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可以起到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增加人口就业,提高区域人们健康水平。所以,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也是推进体育惠民和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时,其建设过程很复杂,需要体育特色小镇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将对体育特色小镇实施的路径探索体现出来。第一,把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前期的调研做好,发展当地体育特色资源,挖掘当地现有体育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发展体育特色产业及相关产业,不断丰富小镇的功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将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确立好,突出其特色,避免千镇一律。第二,推动相关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主导产业设置为体育特色产业,同时融合发展多元化产业,完善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链,以体育为核心。第三,将体育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进行完善,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体育特色小镇管理人才的加速培养,以满足群众多样化健身、健康需求和服务需求。第四,将体育特色小镇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来,规范体育特色小镇的规模、基础设施状况、服务能力、收费要求等内容,规范其标准。定期考核运营体育特色小镇,对发展不合格的小镇进行整治和管理,树立优秀的体育特色小镇作为典范,分享它成功的经验供其他体育特色小镇学习。第四,采取PPP运营模式,政府筛选运营能力较强的企业引入体育特色小镇与政府共同管理,采取PPP模式不仅可以降低政府风险,也能一定程度上从可持续性方面增强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在政策支持和鼓励下,社会资本引入体育特色小镇增加了企业之间竞争力,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第六,将本地发展战略与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其功能的建设和完善,将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

四、体育特色小镇相关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研究

(一)研究方法

1.可视化分析方法

使用的知识图是Dr.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教授陈超美开发了一个使用Java语言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 5.6.R3 版本。在数据处理过程中,CNKI导入系统并将CNKI上的 433 篇期刊文章和 77 篇核刊文章以Refworks格式保存,然后导入Cite space 5.6.R3 系统运行,根据需要绘制的关键词术语,生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作者与机构共词聚类图、时区图、合作网络图,分析当前领域的潜在研究热点、发展趋势、演化路径和知识结构。

2.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以出版商和出版物的引文为计量对象,考察计量对象在国家、地区、机构、人员、时间等多种属性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的分析方法。作为评价各单位和学者科研课题科研水平、科研实力和科研能力的依据。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收集杂志和机构发表的数据,并使用中国知网自有的测量可视化分析软件和Microsoft 2016 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二)年度发文趋势

体育特色小镇的历年发文数量变化反映了关于此话题的关注度和知识储量情况,可以使学者从时间概念上了解关于此研究的发展状况,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收集库进行数据收集,以“体育特色小镇”为检索词,经过对不相关论文地剔除后,检索出 433 条期刊文献,其中包括 77 篇登上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的文献,利用中国知网(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的总体趋势分析功能,依照年份进行数量统计,生成出从 2015 年到 2021 年的全部核心期刊文献篇数年度分布图和从 2017 年至 2021 年间的核心期刊文献篇数年度分布图(图 1-1、图 1-2)。

图1-1 体育特色小镇期刊发文篇数时间分布图

图1-2 体育特色小镇核心期刊发文篇数时间分布图

通过对比图 1-1 与图 1-2,可以清晰地发现,从 2015 年第一篇研究体育特色小镇的发文至今,以“体育特色小镇”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主题研究文献的发文量呈波浪式的上升趋势,全部文献与核心文献的发文走势基本一致,论文的研发数量不断增加。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起步较晚,但在 2017 年开始受到极大关注度,其期刊文献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并于 2021 年再创新高;核心期刊文献于 2017 年开始出现,并在 2018 年达到阶段性的顶峰,随后三年虽发文量相对有所减少但趋于稳定,并于 2021 年出现“回暖”。

从整体刊载数量上看,作为新兴研究主题的体育特色小镇具有一定程度的热点效应,总体研究的发展比较迅速,是体育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门,但相较于特色小镇的整体研究而言规模还比较小,仍须进一步重视与发展。核心文献研发数量占全部文献的 17.7%,说明国内研究者对体育特色小镇的高水平研究作出了一定的重大贡献,在该领域把握了一定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该领域提供了清晰的研究前沿。

(三)我国体育特色小镇核刊主要研究人员、合作情况、机构分析

1.研究人员

发文量反映了作者对该领域的科研产出和科研贡献的数量与质量,反映了作者的科研活跃度,是对科研工作者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的一种度量。一般来说,一个作者的发文量越大,就代表其研究成果越多,在该领域发挥着更大的学术影响。如表 1-1 所示,以时间跨度 2015—2021 年,在体育特色小镇领域发文量位居前 20 的学者中,研发量最多的是武汉体育学院的沈克印,共 6 篇;其次是同样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董芹芹,共发文 5 篇;发文量为 4 篇,同时位列第三的有徐思敏、王辉、李兆进、展茂浩、刘成。根据Cite space 5.6.R3 生成的分析结果,各作者并未取得中心度的数据,说明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的主要研究作者暂未具有中心度,各学术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领域内的核心权威。

表1-1 体育特色小镇研究核心期刊前 10 位高产作者

2.合作情况

作为 2017 年才出现第一篇研究文献的新兴主题,体育特色小镇的研究人员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研究团队,限于合作规模相对较小(本校间师生合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网络状的研究团队。由图 1-3 可知,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中尚未有类似其他领域图谱中显著突出的节点,且节点之间的连线局限于以学校为主要单位的小型研究团体中,团体与团体之间的连线非常之少。其中比较显著的节点为沈克印,该作者与董芹芹、杨毅然、候猛具有合作关系,他同时也是目前为止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的最高产作者。

综上所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学者在团队合作中虽已形成相当多的合作关系,但尚未建立起以核心作者为学术共同体中坚力量的共现网络,学者之间的研究相对独立,建议加强各机构、各领域及跨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更加密集开放的合作关系,拓展和丰富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研究前景。

图1-3 体育特色小镇研究人员合作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3.机构

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反映了该机构在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的产出数量及研究质量。通过绘制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在 2015—2021 年核心机构的共现图谱及发文量统计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该机构对体育特色小镇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中心性与影响力。通过表 1-2 可知,共有 167 个科研机构参与该领域的研究(N= 167),其中包括专业体育院校、师范类和综合类院校及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学院系三种类型构成(Network Density = 0.0047),在发文量排名前 15 的机构中共包含 5 所专业体育院校、5 所师范院校与 4 所综合大学。其中发文数量位居前三名的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14 篇)、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12篇)、山东大学体育学院(11 篇)和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11 篇)对此领域的发文量贡献最大。

从图 1-4 可知,研究机构的共现网络图谱(E = 65),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机构整体上核心机构呈合作化分布,但合作情况局限于相邻地域和相同院校类型。其中比较特殊的是武汉体育学院,校内三所专业学院都参与了该领域的研究,院与院之间合作密切,并与校外的东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也建立了合作关系。发文量位居前列的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大学体育学院、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的节点连线较多,说明发文量较高的机构中很大一部分与其他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机构是比较分散独立、以本单位进行研究的,例如,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并未与其他机构之间关联,这表明在体育特色小镇的研究中,各机构仍需要发挥资源与信息共享的合作精神,加强跨学校、跨地域的相互交流。

表1-2 体育特色小镇研究机构核心期刊发文量前 15 位

图1-4 体育特色小镇研究机构合作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四)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1.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借助Cite space 5.6.R3 软件以Keyword为网络节点,以切片网络与合并剪裁为剪裁方式,排除“建设”等无意义关键词并合并了同义项,来绘制体育特色小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 1-5),并统计整理词频、中心性位居前 10 的关键词(见表 1-3)。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知,软件共分析出 310 个节点(N= 310),节点之间连线 226 条(E = 226),网络共现密度为 0.027(Network Density = 0.027)。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圆形节点及标注汉字越大代表该关键词词频越高,受学术研究的关注度越高;节点的连线越密集表示衍生关键词越多,与其他研究热点的关系越紧密。

由于在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检索关键词为“体育特色小镇”,因此该关键词的节点最大,词频最高。根据图表可知我国近六年来关于体育特色小镇的研究热点集中于体育产业、体育小镇、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体育旅游、体育经济、运动休闲、供给侧改革、产业融合、产业开发、PPP模式等方面。且从表 1-3 可以看出,高频关键词与高中心性关键词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强。其中关于体育产业的中心性最强,体现该热点的学术研究发展较快,体育特色小镇与产业的关系最受研究作者关注。

综上所述,由于体育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探索,因此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定位于基础概念及意义、产业视角下的投融资与运营模式、政策视角下的宏观发展方针、实证方面的国内外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表1-3 体育特色小镇研究高频与高中心性关键词

图1-5 体育特色小镇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2.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主题热点变迁与前沿分析

将Cite space 5.6.R3 所生成共现图谱的显示类型设定为“Timeline”,就可得到从 2015 到 2021 共六年的研究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见图 1-6),从而展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热点的变迁历程,把握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基础与研究前沿之间的联系。不过,由于该领域研究的起步时间较晚,研究发展的总体时间跨度不长,Cite space 5.6.R3 很难在仅有的六年中生成高引用突显词。

体育特色小镇研究从 2015 年开始,经过两年的探索,在 2017 年达到新热潮,体育小镇、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城镇化、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ppp模式等较为受关注的研究热点都是在该年首次出现的。2021 年出现的新热点关键词包括政策文本、政策学习、ism解释结构模型、冰雪体育特色小镇、品牌基因理论、品牌培育与发展动因、大数据与健康生活、亲环境行为与地方认同、swot-ahp等,体现了当今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的前沿热点,具有极大的挖掘空间与发展潜力。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部分的关键词所在聚落初始于 2017 年,这说明 2017 年在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研究的整体发展历程中具有开发性与前瞻性的特殊地位。

图1-6 体育特色小镇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图 olPLGlFxB/OO3JYNSHk6Qxp2dJ9msNRv5AUcPJP7plK8JOxw2fPXP/ImqXTiiB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