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体育小镇发展的研究背景

一、体育小镇发展的研究历程

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 年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提及“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

2015 年 9 月,中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在深入调研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时表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符合经济规律,注重形成满足市场需求的比较优势和供给能力,这是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精神的又一次体现”。

2016 年 1 月,浙江省省长李强对绍兴宁波建设的特色小镇进行调研,随后指出“在新常态下,浙江把自身的历史人文、山水资源、信息经济以及块状经济等独特优势进行充分利用打造的一批特色小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换和动力转化等诸多现实难题,为浙江顺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提供选择。要全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把特色小镇打造成稳增长调结构的新亮点、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示范、体制机制改革的新阵地”。这种以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为基础,从而发展起来的创新型经济模式,是在崭新的历史时代、崭新的发展进程供给侧改革的成功实践和创新探索。

2016 年 7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在全国打造 1000 个左右特色鲜明、朝气蓬勃的优美宜居、传统文化、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教育科技、现代制造等特色小镇的目标,要在 2020 年基本得到实现 。随后各省市级负责部门相继出台有关的政策和文件,因此,建设特色小镇的浪潮在全国各地开始兴起。2016 年 10 月 11 日,住建部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公布第一批 127 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2017 年 8 月 22 日,住建部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公布第二批 276 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单。到 2018 年 2 月为止,两批特色小镇试点在全国共有 403 个,加上各省级创建的地方特色小镇,数量高达 2000 多个。

特色小镇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形态、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新兴业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李克强总理强调“不仅进行因地制宜、创新机制,而且要走出各具特色、惠及人民、产城融合的新型小城镇之路” 。在特色小镇如火如荼开发建设过程中,体育特色小镇是其中一朵靓丽的奇葩。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 号)指出,建立门类多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体育产业目标要在 2025 年基本得到实现,让体育产业走向朝阳产业的发展道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2016 年出台的《中国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 年胜利召开的国际冬季运动会(北京)博览会,为体育产业的进步发展贡献了推动作用,为建设体育小镇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7 年 5 月 11 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集运动休闲、旅游、养老、健康、文化、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平台和体育产业基地,到 2020 年,扶持全国建设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群众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并于同年 8月 10 日,公布 96 个全国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项目试点。体育小镇成为推动我国城镇现代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体育小镇相较于普通特色小镇,其核心是在普通特色小镇的基础上引进了特色运动休闲项目,与体育产业进行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体育文化中心。开发与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充分挖掘小镇体育文化内涵,对小镇体育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生产,对各种体育文化项目进行细分和充分挖掘,对小镇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让小镇体育资源做新的创造和提升,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权益,陶冶精神,提高整体生活质量。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区域体育资源的整合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对进一步改善地域体育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体育特色小镇不仅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其发展的关键承载平台。目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处于摸索阶段,在深度、精度的推进中面临诸多困难。

山东省海阳市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沙滩运动健身基地,是第三个举办亚洲沙滩运动会的城市,沙滩运动场地设施齐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挖掘海阳市沙滩体育文化内涵,创造性地开发与建设沙滩运动特色小镇,对沙滩运动产品进行深加工,让其形成沙滩体育文化产业集结区和文化产业链,进一步推动海阳市成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国家级“沙滩运动特色小镇”的建设,打造集全民健身、主题旅游、文化活动和亚沙体验为一体的具有全民健身和城市旅游双向功能的主题健身休闲基地,推动海阳市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与建设提供样板性示范。

本书通过参考体育小镇的研究成果,深入调查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状况,把山东省海阳市沙滩运动特色小镇为实例进行研究,联系发展实际和现行政策,探讨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运行与建设保障机制、实施路径与政策改革思路,完善体育产业布局结构,实现产业集结效应,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的现实意义大于理论意义,诚心诚意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二、体育小镇问题的提出

(一)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

厉新建、傅林峰、时姗姗等人认为,当前特色小镇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包含小镇建设和发展路径的选择、小镇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小镇的投融资和运营模式,随后将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的三对关系逐一提出:第一,守常与达变,即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流传并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发展新文化;第二,本体与应用,即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将文化以旅游的方式传递给旅游者;第三,产品和故事,发扬当地特色文化,将当地特色文化进一步融入文化旅游产品中去,让消费者容易接受。并指出,旅游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建设“CHN+”模式,即“Culture+”“House+”“New+”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的、最常见的问题是房地产化,特色小镇将那些以自然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小镇为依托作为建设思路,通过政府的引领和规划,将小镇打造成即可良性循环,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但少数政府为了特色小镇的建设,而采用先建设小镇,后引入产业的方法,将小镇作为一个融资的平台,同时,部分地区为了特色小镇的发展,政府会给予适当的财政拨款、优化融资和土地保障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个别房地产商以打造特色小镇为名开发多余房地产,这些不良的建设现状,致使现阶段特色小镇出现严重“房地产化”。严重的“房地产化”会增加特色小镇的空城化、房地产、债务风险等,随即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会导致特色小镇的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等能力的减弱,并且会导致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这些损失导致当地产业经济发生不可逆的退化。具体来看,导致特色小镇出现“房地产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房地产发展的简单易行和其他产业项目的缺少。对于许多小镇发展成为特色小镇缺乏的必要基础,特色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产业区相对匮乏,同时也欠缺必需的经济财政保障,这就意味着在这种状态下很难发展成一个特色小镇,阻碍了产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房地产的开发能够找到相应的突破口,只要得到企业的支持,通过土地政策和资金优惠政策等支持,就能很快建立起新的发展区。第二,购房需求逐年增加及房价持续上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成为社会预期中普遍存在的状况,尽管一些小城市的房地产现状是供大于求,但价格一直是呈现单边的上涨趋势,对其他行业来说,房地产市场一直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企业和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关注度也是只增不减。第三,地方财政支出过多。在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战略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占相当多的比例,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速度出现减慢的趋势,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情况逐渐严重,通过房地产开发可以有效地提高财政收入。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建设中,还存在有许多不良的发展倾向。首先,许多地方都存在急于求成的现象。一些地方为了急于建设特色小镇,在资源匮乏、经济不足的情况下盲目跟随其他地区的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在建设过程中没有重视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完善、投资规模以及运营管理等客观现实情况,盲目的打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违背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注重小镇产业建设的数量而轻视其质量。其次,特色的缺乏。一些地方将盲目跟风和复制仿造作为建设特色小镇的方式,将各地特色小镇文化特色融于一身,却缺乏特色的基本内涵,生搬硬套或者进行简单的模仿,而缺少创新,不能挖掘本地区产业特色,导致特色小镇产业特色不明显,在没有实际资源的支撑下,难以维持特色小镇的商业运行模式。第三,市场化机制的不足。现有特色小镇中有不少是由政府主导而不是由市场需求决定,这样的特色小镇缺乏活力与创造力,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政府的政绩需要所建立的,导致市场和消费者对特色小镇的响应不强烈,导致特色小镇难以吸引更多的产业的加入和人口的参与,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困难。第四,运营管理较差,由于特色小镇的建成较快,其人才资源匮乏,导致特色小镇在管理、监督、运营等方面都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再加上前期规划考虑不完善导致其特色小镇组建形式单一、全盘筹划不完善、资源特色挖掘不充分等不良现象,因此许多特色小镇出现本级管理机构及管理人才短缺和上级多头管理、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的双层矛盾,与前期规划设想相违背。

(二)特色小镇与体育特色小镇政策支持

2016 年 7 月,财政部、住建部以及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具体落实特色小镇在全国范围内的培育工作,在全国打造 1000 个左右特色鲜明、朝气蓬勃的优美宜居、传统文化、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教育科技、现代制造等特色小镇的目标,要在 2020 年基本得到实现,给全国小城镇建设树立良好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

2016 年 8 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做好 2016 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根据各省(区、市)经济规模、省级支持政策、建制镇数量及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工作情况,确定 2016 年各省特色小镇的推荐数量。

2016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依托健身休闲项目和产业基地,脚踏实地,在规定时间内打造一批包含健身、休闲等特色的服务贸易示范区。

2016 年 10 月 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特色小镇定义为集结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结发展要素,区别于产业园区和行政建制镇的创新平台,特色小(城)镇的形态主要有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

2016 年 10 月,住建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发的《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指出,要进一步确定农业银行对特色小镇的扶持办法。

2016 年 12 月,住建部下发的《关于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确定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有 127 个。

2016 年 12 月,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实施“千企千镇工程”推进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通知》,鼓励特色小镇和企业进行相互融合发展。

2017 年 4 月,住建部宣布的《中国建设银行关于推进商业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指出,意向投资额度至少有 1000 亿元左右。

2017 年 5 月 9 日,《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榜样,使体育之功效得到充分发挥,助力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让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具体落实,进一步实现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将“运动休闲”作为主题,全面打造富有独特体育文化内涵,良好体育产业基础,运动休闲、健康旅游、养老、文化、教育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全民健身发展平台、体育产业和空间区域基地。

2017 年 5 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

2017 年 7 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的通知》。

2017 年 8 月 10 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启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战略布局,首批试点初步确定为 96 个。其中以原有的传统产业为依托升级转型而来的体育特色小镇约占总数的 60%,有较低比重的体育特色小镇是由新兴产业主导的。

(三)特色小镇与体育小镇建设可能采取的措施

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产镇融合”、加强产业配套、多种规划协调统一、强化资源整合、培养专业人才等途径,促进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角度来看,应该完善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相关政策,要区分房地产和特色小镇用地的指标,要严格控制和打压一些打着特色小镇名号而进行房地产项目的企业,避免房地产对房价的抬高和实体经济成本的提高,避免特色小镇负面效应的发生,从经验中寻找教训,在教训中寻找经验,让特色小镇房地产化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对具有特色的小镇进行鼓励和扶持,对现有特色小镇政策进行检讨与修改,发现其中问题并改正,扭转特色小镇不良现状。“产城融合”是必要的发展原则,在改善政府政策和管理部门指导的情况下,防止发展无特色产业和“同质化”产业。重视特色小镇发展时的可持续发展力和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生活、居住、就业需求,建设符合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和设施,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适宜生存的生活环境、符合人们需求的公共服务、必要的社会保障等,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使特色小镇富有吸引力,使人口聚集。在以人们需求下建立的产业活动才能使其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特色小镇不仅要将产业的特色发展作为核心,而且还要将其视为保持小镇生命力和特色的关键,以当地的实际经济状况为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发扬本地传统文化,避免特色小镇出现“同质化”的情况,借助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建立具有特色的基于农业和自然景观优势形成的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基于工业资源的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产业、基于城市或区域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的配套产业等。将国土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有效结合、协调统一,为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划打造优良的发展空间。建立市场主导和政企良性协作的特色小镇发展机制,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政府起着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带动特色小镇的建设运营方式,建立的投融资模式要具备多元化,进而将特色小镇的发展活力激发出来。

三、体育小镇发展的研究重点

(一)我国体育小镇健康发展的理论观点和思路

自 2016 年三部委出台一系列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政策以来,“特色小镇”概念逐步升温,全国各地快速出现一大批特色小镇。而在体育产业风起潮涌的时代,打造的“特色小镇”带有怎样的体育标签,成为诸多地区关注的热点。

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型城镇的客观要求便是建设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也是基于资源禀赋和经济目标所构建的,而且是具有明确导向的综合性、独立性的发展平台。在这层意义上来看,体育小镇也可以是相对独立且紧密与周边环境联系着的综合性大系统。要有效地让体育小镇运转起来,可以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态发展方面,体现出“小”而“特”,兼顾生活、生产和合理布局生态空间,并实现资源、产业、服务等有效集结,形成宜游、宜居、宜养、宜业的体育特色地区。二是空间区域方面,可以模仿建制镇的形式,在划分体育小镇的行政区域上不作严格的区分和限定,也可以将休闲域、旅游区、开发区、科技城等作为依托进行建设。主要是将较强的体育功能和体育元素融入这些区域,从而把体育产业的服务链条拉长,形成的凸显体育运动特色的消费圈、项目链和产业群要相对集中,将其打造为体育产业的超级空间。三是功能要素方面,体育小镇要以体育的主体功能为前提,提升产业功能,融合旅游、休闲、文化、艺术等功能,形成外联成网,内集成核的体育特色小镇生态系统。

(二)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带动体育小镇的自我发展和强大驱动力就是创新。创新发展理念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就要把创新放在小镇建设核心的位置,并积极推动小镇的体育体制创新、服务管理创新、城乡发展融合创新、模式建设创新。不断改善创新环境,优化创新奖励政策,并将创新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把握好互联网时代引起的巨大转变,使体育小镇在体育发展新的模式下蓬勃发展。

协调发展。体育小镇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是协调发展。主要协调体育小镇的不协同性,不断增强系统性,促进均衡发展体育产业和当地产业,有机融合民俗体育和现代体育,兼顾特色小镇人民、政府、企业的三方关系,推动全方位协调发展体育小镇的社会经济文化。

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的优良化是体育小镇发展的基础条件。体育特色小镇是把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共同融合起来发展的城镇,绿色低碳的优势在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中充分发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在小镇建设中始终守住“绿水青山”底线,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生活方式,建设成为宜居美丽的家园式体育小镇,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鼓励特色体育小镇以节能节俭的方式建设运营,体现体育小镇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镇中的能力。

开放发展。紧紧把握加快发展与改革的主旋律。拓展体育小镇市场化,呼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各生产要素引进,发展体育小镇对外交流,搭建服务产品和实体产品的小镇开放平台,引进更多消费者加入体育小镇,建造具有广泛利益的体育小镇共同体,让小镇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共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就是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共享理念,将增加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提高居民的公共基本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及体育运动环境融入建设体育特色小镇过程中。激励当地民众开展丰富多样的经营形式,采用多种渠道提高小镇民众的体育产业收入,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也得以提升,推动“产城人文”互促互融新发展,齐心协力团结人民稳步向小镇的富裕方向行进。

(三)我国体育小镇的建设目标

到 2020 年为止,全国范围内已建成体育特征鲜明的、文化气息浓厚的、集结融合产业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惠及民众健康的体育特色小镇共有 100 个;推进所在地区小镇体育、健康及邻近产业的发展,持续打造风格特色显著的体育产业和运动休闲集结区,与当地社会经济形成相适应的、良性互动的全民健身格局和体育特色产业;将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高一个层次 ,适当增加居民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体育小镇要形成以下特色:

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形态。聚焦体育赛事、运动休闲、体育培训班、体育健康、体育相关用品制造等主题,形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场地服务、休闲体育健身、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用品、体育传媒信息化等产业形态。

深厚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具备成熟的体育赛事组织经验,持续开展具有品牌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引领独具传统民族民间民俗的文化体育或具有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让运动休闲成为体育小镇独有的特色名片。

融合发展旅游以及相关体育产业。初步实现体育旅游、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会展、体育传媒等相关产业发展共享,让交通运输、通用航空、健康、养老、旅游、教育、文化、水利、农业、林业等行业与体育融合发展,打造全面的旅游集聚地。

禀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丰富的小镇,依附自然地理资源优势发展户外沙滩、航空、水上等运动项目;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小镇,依托人文等资源发展民族民俗体育文化项目。繁华城市周边强化重点城市、乡镇之间统筹兼顾发展规划,建设体育健身功能配套设施;与中心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完善及小镇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距离,着重为农村体育相关事业的发展助力。 +aTXSxaG8icDw9Li3zcgLswvSyYdUOZP3zULJnNT0Mxf+EmKe21eVmeHr8yYQFP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