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冶情养德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认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人之本性源于天命,情来自心性本体,心性通过情而体现。可见情就是人的最基本存在方式。由情自然会发出礼仪动作,礼是性情的外化。离了情,所谓心性、本体亦无所着落,因此儒家尚情重礼。

礼生于情。《礼记》曰:“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意思是,礼与义的基本原则,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只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表达而已。对于弟子关于礼之本的疑惑,孔子解释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形式上的奢华,仪式上的周全不是最重要的,内心真实哀戚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孔子曾感叹“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可见礼是人之本性的真实流露,是情感外化的道德规范形式。

以礼治情。《礼记》认为:“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具有调节、控制人情之作用。《毛诗大序》也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孔子曾斥责孔鲤为母服丧一年多还在哭泣过分了。荀子认为“三年之丧”之礼是为节制人心之过度的哀伤、悲痛之情,使合情合理的抒发不至于失控。“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 圣人制礼的目的和意义在于疏导人情。当情偏离本心、本性,就需要礼的制约、节制。孔子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他认为礼不仅是对人情的节制,更是对人情的文饰,以此表现内在心性的情感。故荀子说:“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 礼不仅是事生、送死等礼仪规则和范式,更是欢、哀、敬、威等内在心性情感的充分彰显,甚至是对其情之合理的宣泄和养护。

情礼融合。《荀子》中载:“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意思是,礼仪程序烦琐而缺乏真情,这是讲礼过度;礼仪程序简单而真情浓厚,这是礼节不足;礼仪程序与内心真情互为表里,并行不悖,这是礼的中正之道。这和孔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一致的。《礼记》里也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因此,礼源于情,情发为礼,以礼治情,情安于礼,情礼合一。荀子说:“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 性情与礼义浑然一体,无过无不及,这就是圣人了。

习礼养德。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云:“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意思是,人虽然都有本性,但心却没有确定的意识,遇到事物之后便会有所感触,感到喜悦才会行动,多次练习才会形成确定的心理定式。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并说自己“三十而立”。就是立在礼之规矩之下,使自己情感受到礼之节文,进而懂得做人的根本道理。这就是习而有定,习礼养德的过程。此时礼还在自己生命情感之外观照自己。直至“著乎心,布乎四体”时,礼已不再是作为自己情感之外的他者,于此之时,礼即是我,我即是礼,情礼不二,自己的言行举止皆秉着其生命情感本然而行,故孔子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一种快乐圆融之境。故二程、朱子认为“礼即理也”,张载也说“礼即天地之德也”。因此,人生习礼的过程,就是自己生命的升华与超越的过程。 WeT4hTES8VSS2F18ysjWHq1empJjTE+KnV1ov8jPU2gcXvsaChNpAxKqD+oYaw1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