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戏剧史,半部在浙江”,浙江素来文化底蕴悠长,文脉传承不息。汤显祖、李渔、洪昇这些戏剧大家都与浙江有着无比深厚的联系。时至当代,浙江戏剧界又出了一位著名剧作家,他,就是顾锡东,大家都喜欢喊他“顾伯伯”。
其实,顾锡东有着许多光鲜的头衔:一级编剧、浙江越剧院院长、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戏剧家协会主席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两次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可“顾伯伯”这个最朴素的昵称,却是大家最喜欢的,它饱含着无限的亲爱和敬重之情,“邻家大伯”的亲切形象已深入每一个浙江戏剧人的心里。
1924年,顾锡东出生在嘉善县西塘镇——一个掩映在小桥流水和桨声灯影中的浙北古镇,父亲是清末秀才,但继承祖业经商。江南水乡温婉的韵致使小锡东从小就沾染了一点儿“文”气,从连环画、评弹、独脚戏到古体诗、私人藏书楼的著作,他都广有兴趣,文学与艺术的种子在他身体里慢慢得到滋养。古镇的街头巷尾到处萦绕着这个文学青年热情的身影,烙刻着他戏剧人生起步的脚印。
成年后顾锡东在西塘老家经营长泰森烟纸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既是西塘工商联主委,也是西塘工人业余文工团的编导。他多才多艺,曲调、唱腔、唱词、台步、服饰、道具,无所不通,还能自画布景,遇到临时缺个什么角色,他还能救场。编写相声、快板、说唱等节目更是他之所长,常常是有求必应,立等可取。
1954年,一出根据嘉善田歌改编的大型越剧《五姑娘》,由浙江越剧二团以男女合演的形式公演,这段讲述清代长工和地主女儿爱情的悲剧公演后,反响热烈,在浙江省第二届戏曲会演中荣获剧本一等奖,赴京汇报演出还受到周恩来接见。这部有着深厚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的剧本便是出自当年不满30岁的顾锡东之手,大家都说,这个业余编剧比专业编剧还强。
随着自身影响的不断提高,年纪轻轻的顾锡东被推举为嘉善县副县长,可他却义无反顾地去浙江省文化局剧目组报到,走上了专业编剧的道路。他说,当官是用他之短,而做编剧是用他之长,他希望把此生奉献给戏剧创作。
在浙江省文化局剧目组,顾锡东负责起了绍剧的发掘和整理改编工作,他跟随浙江绍剧团进村下乡,出去一跑就是两三个月,参与改编和整理了大量剧目。1957年的调研他一共整理、改编了18个戏,18个剧目都得奖,获得了大丰收。
1958年,成绩显著的顾锡东被调回嘉兴文化局任副局长,将主要精力放在越剧现代戏创作上。“踏实、持久、不计得失地为人民工作”,这是顾锡东在笔记本上写下的句子。那段时间,他长期坚持深入基层,在浙北的矿山和林区体验生活,先后创作了《争儿记》《复婚记》《银凤花开》《山花烂漫》等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现代戏,电影大银幕上也出现了他创作的《蚕花姑娘》《你追我赶》等影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史上农村题材轻喜剧的代表作之一。
鉴于戏曲演员青黄不接的窘况,顾锡东和别人一起,白手起家率先组建了全省第一个以“小百花”命名的“湖州小百花越剧团”。为了让这些初进艺苑的可爱的小姑娘们演出、学艺两不误,顾锡东有计划地为她们量身定做新剧目,著名越剧新编历史剧《五女拜寿》的剧本,就是这样诞生的。在这个戏中,顾锡东创造性地突破了传统戏曲以一生一旦为主线的结构,采用了多层次、多线索的新写法,设计了六对小生、小旦和两对老生、老旦,结构新颖而严谨,角色行当全而不乱,使每个学员都得到了上台实践的机会。
改革开放后,年近60的顾锡东进入浙江省文联担任领导并兼任浙江越剧院院长,为振兴越剧,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他与文化部门领导、专家在全省范围内招贤纳士,选取新秀,组建了浙江小百花赴港演出团,后来成为著名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1983年,浙江小百花赴港演出团带着《五女拜寿》首次赴香港演出,惊艳全场,誉满香江。1984年,《五女拜寿》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电影,被评为第五届全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之后“小百花”赴京参加国庆35周年献礼演出,并在怀仁堂、人民大会堂做专场演出,广受中央领导及首都观众好评,邓颖超奶奶在家亲切接见了“小百花”们并亲笔题词。同年,该剧获文化部、中国剧协颁发的全国优秀剧本奖。
《五女拜寿》这个剧作,对“小百花”来说,就相当于《茶馆》在“北京人艺”的地位。它虽然写的是古代的故事,唤起的却是当代人的共鸣,它把很深层的一些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表现在一个普通的故事中,人人都可以看懂,但人人又有不同的体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各有所得,正是此戏的高妙之处。《五女拜寿》盛演不衰,顾锡东也走出了一条“以戏育人,以戏练功,以戏养团,以戏带艺”的路子,“顾伯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百花园丁”。2009年,《五女拜寿》在全国1200多台参评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文化部评选的“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顾锡东一生都把为观众、为演员、为剧团写戏看作自己的使命,他始终不停地写呀写,一面从事文艺领导工作,一面仍笔耕不辍,又创作了《汉宫怨》《贤母宝璧记》《唐伯虎落第》《陆游与唐琬》等一批新编历史剧。这些戏虽然形式古典,内核却紧扣时代的音弦。
1988年,《陆游与唐琬》获得文化部文华剧本奖。2003年11月19日,第一届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评选在北京揭晓,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优秀保留剧目《陆游与唐琬》荣登十大精品之列。陆游与唐琬,这段多少年来已成定论的封建礼教迫害下的爱情悲剧,在顾老笔下散发出了其特有的人文光彩,剧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人心、人情的深刻渗透,再现了中国旧知识分子与自身人生境遇、生存状态抗争的痛苦命运,正是如此高度的作品,才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顾锡东常说,自己不求高雅,只求通雅,作品要于俗中求雅,先做通品,精不精让观众去说。因此,《陆游与唐琬》既有明显文人戏剧的特点,同时又以不牺牲平民审美习惯为前提,很好地衔接和弥合了文人与平民的某种断链。
顾锡东的戏就是这样,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还有非常精彩的观赏性,适合舞台演出。他的作品老百姓百看不厌,都竖起大拇指夸赞:“顾锡东写戏,拿手好戏!”
顾锡东一生著作等身,创作上演了剧目百余部,外加电影5部、理论文章200余篇。他写作不为得奖,可作品却荣获了无数国家级奖项,从全国优秀剧本奖、华表奖、文华奖、田汉奖,到电影百花奖、金鸡奖、电视剧飞天奖,无所不包,他已然化身为浙江戏剧界的一个文化符号。
顾锡东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戏曲事业领导者。他总是高屋建瓴地为戏剧发展出谋划策,忙着开创作年会,办戏剧刊物,发现人才、推出新星,为振兴戏曲可谓呕心沥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戏剧界的团结氛围令许多外省同行羡慕,“文人相亲”这种新风的形成,乃至成为传统,是顾伯伯和同代浙江戏剧人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开创出来的——主要体现在老一辈对后来人的亲切关怀与无私培养上,使得那时的浙江戏剧界人才辈出,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顾锡东起于民间,是个“草根作家”,从草根作家到剧作名家,他从来都是淡泊名利,且为人率性豁达,创作的剧本常被剧团无偿演出,他毫不介意,常说“要稿费做什么,大家演我的戏,我就满意,老百姓拍手,我最高兴”。
身为省文联主席,他从不端架子,素来以帮助他人为己任,尤其是年轻创作者向他请教,他更是来者不拒,总是能给出难得的金点子。他经常要把别人几万字、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本子看完,然后又写下几千字乃至一万多字的意见。他给剧本提的意见,大多“只立不破”,只提建设性的意见,基本上不提反对意见,这背后隐藏了他提掖后生、小心翼翼的惜才之心。
“清风两袖朝天去,留得身后百花香”,顾锡东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精神财富,自己却始终是一个清贫的文人。在他看来,“读书还可以贪得无厌,从中得到乐趣,物质享受我不贪。”他活跃剧坛50年,创作硕果累累,是20世纪下叶浙江文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代表了一代剧作家的创作精神,也代表了浙江戏剧在任何时候回忆起来都值得骄傲的一段历史。
发表于2015年9月15日总第134期、9月30日总第1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