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本书是围绕拉班动作体系在舞蹈编导专业中的教学,研究拉班动作体系与中国传统舞蹈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与舞蹈创作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舞蹈编导理论与实践而创作的一本专业教材。同时,也是一部对拉班舞谱、人体动作以及舞蹈治疗感兴趣的人可使用的艺术类科普书籍。书中追溯华夏民族历史中距今 4000 多年前最早出现并形成的舞蹈步伐动态、舞蹈文字与舞蹈图形,发现人类早期的舞蹈动作或起源于日常生活之中,或来源于宗教祭祀活动。在上述二者当中,具有表象性能指的人体动作图案,又所指于特定的文化生活所需,不仅满足了劳作的需要,也道明了舞蹈的原始功能,这有助于舞蹈编导从根本上了解舞蹈创作最早的方式,同时还能从动作角度分析原始舞蹈的内容与含义,促进以舞蹈语句训练、舞蹈小品创作、即兴舞蹈动作开发为手段的编导实践,从根本上发挥具有引导力且积极探索我国舞蹈形态及内核的价值,也为形成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舞蹈创作奠定基础。再者,原始的舞蹈动态、舞蹈文字与舞蹈图形从历史的维度帮助我们去了解它们各自所承载的艺术内容、艺术情感和艺术心理表象,为实现具有心理暗示和心灵美感的表现的舞蹈创作打开一扇必经之门。

当今,舞蹈创作的价值体现越来越多元化,致使表演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好的舞蹈作品首先需要考虑到它的核心价值,也就是人因此所受到的精神熏陶、舞蹈审美感受等方面是否得到提升,从而影响到人本身。舞蹈是一门具有时间与空间并存的表演艺术形态,我们的人体动作序列及情感表达正是在这二者共存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实践,不断重复,又不断挖掘出新的、日益深刻的、有价值的主题进行舞蹈编创。

匈牙利舞蹈教育家、舞蹈理论家,拉班舞谱的创始人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从自身创立拉班舞谱的过程中,发现舞蹈艺术的动作语汇不仅具有时间、空间并存的特性,还具备进行舞蹈创作和通过动作记录将舞蹈予以保存的动作模式,为舞蹈作品复原和全新的舞蹈创作带来极大可能,由此,拉班舞谱最终被他的学生玛丽·魏格曼(Mary Wigman)、库特·尤斯(Kurt Jooss)以及美国舞谱局的创始人安·哈钦森·盖斯特(Ann Hutchinson Guest)自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通过拉班舞谱教学的方式得以延续至今。也就是在同一时期,拉班的学生及助手阿尔布莱希特·克努斯特(Albrecht Knust)对创造初期的拉班舞谱进行评判,并整理拉班舞谱符号系统。他在1979 年写成的《拉班舞谱字典》中,根据人体生理与解剖结构以动作的时间符号、空间符号,从符号文本与符号图形分开又彼此对应地将所有的拉班舞谱符号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说明,促使拉班舞谱记谱功能更为完善。这也是阿尔布莱希特一生为研究并推广拉班舞谱所投入的心血。

安·哈钦森·盖斯特也在同一时间开始对拉班舞谱的研究,不仅完善和普及了它,而且还在不断地整理和归纳有助于更多人体动作形态表演的动作符号,便于在记录舞蹈动作时更加合理地使用它们。此后,安·哈钦森还延伸出以拉班舞谱为基础,可作用于舞蹈编创的主题舞谱,该舞谱化繁为简,强调的是创作者和表演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动作符号与动作模式进行舞蹈创作并表演,起到了连接动作创造与舞蹈创作的作用。无独有偶,戴爱莲也曾是与安在同一所舞蹈学校的同窗,这也是戴先生早年得以学习拉班舞谱,后在20 世纪末将拉班舞谱引入中国的契机。

拉班舞谱于 20 世纪 80 年代由戴先生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国内所具有的社会环境以及中国舞蹈发展还处在如何专业化、系统化的摸索阶段,就连现今中国舞蹈知名学府北京舞蹈学院在那时也尚处起步,主要在专业体系构建上发力,还无法涉及舞蹈科学。但也正是这一原因,促使中国舞蹈人在实践与理论并相构建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舞蹈风格塑造、舞蹈动作语汇在舞蹈表演中的价值体现。通过这一价值体现,形成舞蹈作品中人物性格、事件描述的结构特征与心理表现,从而引导观众从审美的视角来看舞蹈。这或许正是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中,人们所能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舞蹈动作语汇成为最先了解舞蹈艺术作品的媒介。本书认为,舞蹈动作是承接心灵与事物相互得以关照的真实存在。尽管我们中国的传统舞蹈如中国古典舞中,有大量的借人体动作抒发情感或是借其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但从人体动作本身来看,有一定的动作规律可循——这也是为什么当下人们在欣赏舞蹈时,觉得难以理解、看不懂的问题少了许多,随之而来的是能够进入艺术审美的中高级阶段,进行更为深刻和准确的解读了。

不得不说成熟的舞者进行舞蹈表演,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了对自身动作表现的理解,进而融入经过再三体会而获得的真实情感使舞蹈作品内涵愈加丰厚。这得益于舞者在舞蹈专业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舞蹈动作习得所带来的收获。现在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使从事舞蹈专业或舞蹈职业的中国舞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舞蹈风格。在美国和欧洲,进入舞蹈专业首先会学习舞蹈解剖、舞蹈动作分析、人体动律学等专业课程,为的是使专业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并通过有意识的身体引发舞蹈动作。因此,拉班创立拉班舞谱的初衷,也正是出于对人体动作真实性的科学判断,使舞者能够借助这种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动作的构成与表现,为舞蹈的创作和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前所述,拉班舞谱是建立在时间与空间上对动作进行撰写与描述的方法。时间流与空间感是动作存在的本性,肌肉运动则是动作发生的本质。我们并不知道拉班起初在创造拉班舞谱的时候,是否关注了后者,但注意到时间与空间在动作中始终存在,是 20 世纪初期拉班舞谱对舞蹈专业发展的一大贡献。拉班在为舞谱结构定型的时候,所考虑的是如何将动作在纸面上呈现,于是参考了乐谱中音阶构成方法,将舞者身体结构分别以脚为支撑的部位、躯干部位及可活动的四肢部位进行划分,采用对称式设计进行记录并呈现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实现了如同达·芬奇笔下的“维特鲁威人”一般的肢体形态,便于编导、舞者和其他致力学习拉班舞谱的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体结构,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是如何“存在”的。

奠定这一基础之后,拉班开始了对动作的“描述”,动作描述的过程便是时间流,这也如音乐一样。据美国舞谱局图书馆所收集的拉班舞谱历史在《20 世纪拉班舞谱理论的诞生及其在欧美的发展》一文中记载,拉班起初是采用数字来说明动作的方法并使之契合他所创立的空间谐和理论, 即在具有时间性的动作中体现出动作空间感的意义。然而,由于拉班舞谱是平面图形构成,通过数字去看懂动作必须对“空间谐和”有一定的了解,这无疑加强了读谱再现真实舞蹈动作的难度。正是出于这样的实践探索,拉班也很快意识到对舞谱中的记录动作进行识别,必须以掌握空间谐和理论为前提,而二者本身又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平面的、后者却是三维的。真实舞蹈动作是在三维空间中呈现,这也势必导致我们在进行读谱思考的同时,还需在脑中呈现出真实动作的形象,经过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转换,才能将其理解和读懂。北京舞蹈学院的平心教授在多年从事舞蹈心理学研究时发现,舞蹈思维具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三种。 早期的拉班舞谱便体现出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二元心理原则,动作思维形成于舞谱谱表,形象思维形成于空间谐和理论。基于此,拉班试图简化拉班舞谱的记谱方法,从而将他的两大发明创造区分开来,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晓的拉班舞谱和拉班力效。

现在看来,拉班舞谱系统中将拉班舞谱和拉班力效分析进行区分,是科学的划分。将动作进行舞谱记录实现了我们更加客观地、真实地再现和理解动作本身,是基础;而“力效”则是对舞蹈运动中的人体动作加以分析的科学方法,属高级阶段。拉班之所以如此对动作进行分析,离不开空间谐和理论中二十面体的提出,而根据拉班舞谱创立之前,拉班就对舞蹈所有的了解,发现人体动作所体现出的空间维度是基于二十面体来完成,即人体所处的平面、冠状面以及矢状面中。二十面体正是在上述三个不同的空间所构成的面的基础之上,将这些相互贯穿的面各自的顶点相互连接后,能构成完整且统一的空间图案,成为后来力效动作分析的空间基础。拉班提出的“八大力效”也来源于此。正如刘青弋教授所分析,力效思维及训练的意义在于能够“获得生命与宇宙的和谐一致”。 对于力效体系里所体现的动作质感,试图以尼采哲学的悲剧性来说明“力效”中具有不流畅、非直接的动作性质,突出地是对人的身体与心灵之间开展舞蹈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探索舞蹈创作过程中,具有不同动作性质的人的身体动作与情感表现是怎样的。而这也正是现代舞所深入的问题。德国舞蹈剧场的皮娜·鲍什(Pina Bausch)曾说过,“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体现了面对诸如恐惧时人之身体的真实表述。

由此,可以尝试说明一个问题,舞蹈创作的基础是什么。离开了人体动作,舞蹈艺术便荡然无存,其他以人为核心的表演艺术也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个问题。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充分了解人体动作——以拉班舞谱体系中的动作构成与动作分析为主要方法,能够更为科学和统一地进行舞蹈创作学习和创作实践,认识到自己才能更好地创作出富有内涵的舞蹈艺术作品。

在由拉班创立了拉班舞谱系统并取得了在舞蹈专业,尤其是在舞蹈创作、舞蹈科学以及相关领域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之后,一些从事临床医学的医生像格斯顿柏以及大量从事舞蹈治疗、舞蹈心理治疗的舞蹈——医疗跨学科学者和实践者,纷纷从中汲取到核心价值并加以应用。每两年一届的国际拉班舞谱学术研讨会(ICKL)成为舞蹈专业实践拉班舞谱的学者、舞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成果交流的平台。迄今为止,我国也已举办了两次该会议,齐集这一学科领域有建树的老专家与青年学者们共同探讨拉班舞谱在当下所做的具体的实践和研究的工作有哪些,是如何做的,取得了哪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第一次在国内主办的会议上,我国的藏族舞蹈动律被以拉班舞谱记谱的实践手段在国际上获得认可;2017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第 30 届ICKL学术会议在中国拉班研究中心成功举行。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国内外舞蹈学者纷纷体验经拉班舞谱记录的安徽花鼓灯的手部动作像风摆柳动作风格中的“双臂巾”“端针匾”以及脚下动律如“艮步、后撤步、后勾起步、双环步、别步”,再一次使中国的传统舞蹈得到国际舞蹈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在场国内外舞蹈学者们对读谱实践极大的兴趣。我相信,在今后的这一专业学术交流平台上,中国的传统舞蹈动作记谱、习得与表演始终不会缺席。此外,这次会议也涵盖了不少通过舞谱来展现中国太极运动(促进人体健康)、冰上舞蹈、朝鲜族舞蹈、拉脱维亚民族舞蹈等,观摩、学习并实践了这些舞蹈的读谱实践的全过程。可见,拉班舞谱系统中这一基础性的动作记录体系,成为不同国家间不同文化、不同舞蹈风格以及跨学科之间得以架接的桥梁。

诸如上述几种由拉班舞谱系统所创造的新的相关学科的建立与实践,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系统的可深入空间非常值得重视。这也是我之所以写这本书的初衷。本书旨在通过对人体动作溯源、人体动作具体描述,进而深入拉班舞谱系统理论与实践,尽可能详细地为各位读者阐释动作与拉班舞谱系统是如何在舞蹈中进行无缝连接,发挥出对舞蹈创作、舞蹈治疗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这是一本将拉班动作体系与舞蹈创作相结合来探索并证实舞蹈科学有效性,有益于通过舞蹈思维逻辑推动舞蹈动作丰富,从而实现舞蹈创作、舞蹈表演及舞蹈记录的综合类舞蹈专业用书。该书的前四章(上篇)围绕舞蹈中人体动作溯源:从动作画像到动作文字、从舞蹈动作的形象化到拉班舞谱中舞蹈动作具象化,从动作的时间性到空间性等研究作为动作理论知识;下篇中的四章则围绕基于拉班舞谱的动作创作,以拉班舞谱与动作力效分析方法探讨舞蹈创作实践,从整体上分析拉班动作思维与舞蹈创作的共同问题,实现拉班舞谱系统在舞蹈编导专业中的舞蹈创作和舞蹈科学等课题中的价值体现。

我深知本书所著内容会有所不足,还望热情与悉心读此书的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

刘丹
2021年10月 tY8rqIOCogyTYOb0FwbOO71rpke42RlbNdgsIa7vHDxbKdusLkSoVWnmU5f2T9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