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形象意味着舞蹈编导对舞蹈作品中特定人物或事物的塑造,借助这个形象作为舞蹈主题的表现主体,在作品的起承转合中贯穿事件或情感,展现出更深层次的心灵触动或心理思考。通常观众会因此而与之产生共鸣,在心中留下对它的继续想象……由上海舞蹈学校改编的舞剧《白毛女》,舞蹈演员茅惠芳和石钟琴分别扮演剧中喜儿与白毛女两个人物形象。在舞剧开始人物介绍的一幕中,“喜儿”通过足尖上碎步移动的动态动作表现出“看”,从旋转中表现出迎接父亲杨白劳回家过年时欢快的、期盼的情绪。而当她遇见地主黄世仁的时候,在父亲的保护下,喜儿通过重复的足尖上碎步后退的一系列动作表达出对地主的不情不愿,通过足尖上连续性碎步向前的动作表达出对地主反抗的情感。(如图 5)可见,单一的动作也是能够烘托出特定历史时期中的舞蹈人物形象,而表现出作品中特定人物的情感。
图 5 “喜儿”在足尖上的后退动作与旋转动作
在历史与社会变迁的浪潮中,被称为民族文化瑰宝的传统舞蹈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痕迹清晰可鉴。它们不仅用各具特色的舞蹈动作语汇体现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样貌、风俗习惯等社会学内容,也显现出某一族群的内心情感与性格特征。从舞蹈本身及其社会学、历史学意义来看,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是舞蹈语言,即人体动作。抛离舞蹈动作有悖于舞蹈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不利于中国传统舞蹈形态的发展研究,也截断了我们深入民族文化当中发现民族民间舞蹈的情韵、特色、审美的必经之路。
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最为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态正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包含了外在的舞蹈形态和内在的情绪情感。站在当下审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特征。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态中一部分传统舞蹈元素保留了原有舞蹈风格,一部分舞蹈元素(指动作)则以自由、宽广、更具抒情达意的舞台艺术表现为主,像民间舞版的《小河淌水》与现代舞版《念》(编导田露。使用的音乐是《小河淌水》不同版本处理后的集合),前者是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语言,展示出姑娘们自由奔放、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性格,而后者则融合了现代舞创作手法和动作技巧,巧妙地将民间舞云南花灯中“崴”的动作元素以一种全新的舞蹈语汇构成方式表演出来,彰显当代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模样,因此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舞蹈形象。2.对于舞蹈动作语汇革新的问题上,根据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和黑格尔关于“精神现象学”的理论,分析出人的肌体在宇宙间无限运动的可能,将人的肢体语言赋予在时间、空间中得以最大可能的扩展——这对感受起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有积极的影响。3.随着西方古典芭蕾、现代芭蕾以及现代舞进入中国,传统舞蹈形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开始关注人体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行,开拓了这些舞蹈形态的创作空间,也有助于国内外舞者与从事舞蹈学专业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促进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态的深入了解。
由此看来,实现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发展,须熟悉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元素与风格特征,弄通舞蹈动作与内心情韵的基本规律。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剧烈变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原始律动已逐渐不见身影,当我们将藏族舞蹈中上身前倾、下肢颤膝的动律改成上身后躺一步一颤的时候,是否是对藏族原生态舞蹈的尊重呢?而现在,由于舞蹈艺术本身唯一的特质,即通过人体动作才能进行舞蹈表现,我国传统的舞蹈形态因得不到及时的记录或缺乏有效的记录方法而面临消逝,从根本上影响到舞蹈风格的保留,这对于我国传统舞蹈形态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常不利。
1928 年,拉班舞谱成型并问世。这一基于几何构图法记录人体动作、分析人体动作规律及力效表现的舞蹈谱记法,不仅打破了舞蹈口传身授的局限,使之成为记录舞蹈动作的有效方法,也能够在人运动时对肌体的活动状态进行分析研究,扩宽了人体在舞蹈中最大范围运动的可能。拉班舞谱不仅可用来记录与分析西方现代派舞蹈(西方已有足够的经验证实),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动作形象的记录也具有可操作性——它具有简便、易体认的特点,并且还能根据拉班舞谱理论中对人体动作的力效分析,形成对时间与空间中的动作风格探究,深入民族民间舞蹈形态当中,洞悉它的独特魅力之处,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态。结合拉班舞谱理论与实践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形象进行描述,对如何使用拉班舞谱记录舞蹈动态进行探索,同时站在这一域界中分析它们的内在特征、风格特点与心理情态,这也是舞蹈美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舞蹈美学是美学学科的分支,是运用美学的理念和方法探讨舞蹈艺术中有关审美问题的二级学科。
拉班舞谱是以几何图形构成法记录并描述人体动作。它既有遵从美学方法对人体各部位动作经过符合节奏有序、有规律的排列,将舞蹈动作形象完全呈现于纸面的谱记法,同时也包含着源自哲学和美学中从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引申至对人的肢体语言所进行的有质感的表现。所以,拉班舞谱一方面有助于舞蹈作品的保存,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舞者领悟动作,加强对舞蹈动作进行透彻的识别与分析,训练舞者的思维灵动力与舞蹈逻辑,促进舞蹈表演实践。此外,拉班舞谱谱记法较之国内外其他舞谱来看,其简便、快捷与易体认的特点也更易于舞者、编导甚至大众使用与理解。首先,拉班舞谱是由类似于五线谱的多行纵列构成整个图谱的基本界面,依据人体分为正反(左右)两边的自然形态,将整个界面分为左右两个界面,界面中心是脚部(支撑部位)动作的记录位置,依次向外分别是腿部(大腿与小腿)、躯干、四肢及头部的动作记录位置。在每一个部位所属格子内使用由拉班发明的代表动作走势的符号描述动作,比如,手部做出垂直向上、斜线向上的动作,则分别用到“原位高”与“前高”这两个拉班动作符号表示出上述两个同一空间但方向不同的舞蹈动作。不仅如此,在人体的躯干、足部、手部或头部也可以使用这些元素记录脚或手的动作,只需要将他记录在谱表中属于自己身体部位的格子内即可。其他方向与方位也可以采用相类似的符号表现具体动作,这些符号成为拉班舞谱符号动作的基本元素。其次,舞谱中的节奏与重复的记录方法类似于乐谱中对节奏及需重复段落的记录方法(如图 6)。再次,舞谱记法还能通过谱记符号将舞者与道具之间的关系予以呈现。最后,其他一些根据每一部位中不同的运动走势还将带来一些细微的变化,并且这些代表变化的符号也在舞谱中出现,譬如代表时间(节奏)长或短、空间是否保持、动作延长或缩短的辅助符号等。根据舞蹈动作所需使用这些符号,将形成与舞蹈动作相吻合的纸面舞谱。过去记录下来的舞谱资料,使我们得以保存舞蹈作品原形。同时,还能对舞蹈中人体动作进行力效分析,探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人体动作的美学特征。
图 6 表示动作重复的记号
可见,拉班舞谱除能较快、准确地记录下舞蹈动作外,更重要的是依托舞谱中所记录的动作符号对舞蹈作品和舞蹈动作在美学方面做深入探索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动作在时空中所形成的走势、力度感觉以及由此表现出的舞蹈审美等问题,这种有关动作分析的方法称为“动作力效”分析法。
舞者动作本身具有的特点是由动作肌肉在时空间里体现出运行的规律:动作与动作序列的节奏快慢、力度大小而显现情感特征。拉班运用动作对上述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定义为“力效”分析,它直接说明了人体舞蹈动作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力效”,通过它我们还能洞察舞蹈动作所表现出的审美情感,从而使得可以表现出审美情感的舞蹈离舞蹈美学能够更近一些。在《手势手语力效分析》与《动感空间》中对“力效”的解读分别是:“力效表示了运动质量的形式及执行情况,赋予动作以含义和表现性,并进一步综合成动作的力度变化和节奏现象”
;“力效是一种动作根源的内在冲动,它负荷着动作的内容,赋予动作以表现性”。这里提到的动作表现性,出自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的美学观点,经过直觉创造出来的舞蹈动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表现的,即是为了感知情感,以使舞者与观众产生共鸣。因而,舞蹈动作与动作力效分析体现在舞谱记谱中,是对各部位动作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以便清晰地看到舞谱中动作的走向与动势。如图 7 所示这组舞谱所描述的动作是单一的小七位手配合后脚踏步站立的舞姿,具体描述为:舞者躯干面向一点,双手手心向下并向髋两侧打开,左脚对向正前、右脚全绷在左脚斜后处(两腿膝盖靠紧),头部转向左斜下;在第二拍时动作还原至常态,这一套动作表现出身体力感向斜下且远处延伸的力效效果,说明舞者情绪中带有悠远绵长的内心独白。借助动作力效分析还能使我们根据舞谱所记的动作对其进行更深层的解读。也就是说,从舞谱动作符号中不仅能看到手、脚、躯干、头部的具体动作方向,也能看到由动作走向引发的走势带出的不同的舞蹈形象。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分析,离不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具有“气韵生动”意味的指引,它有助于我们分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动作与舞蹈情态。《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一书中也说到,力效思维与训练的意义,除了对人类认知世界,认知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产生重大作用之外,同时获得生命与宇宙的和谐一致。
这也是拉班创造拉班舞谱,并和他的学生一道积极推动拉班舞谱使用的目的。
图 7 《雀之灵》动作舞谱
我们使用拉班舞谱记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通过拉班设定的力效动作思维对传统舞蹈进行更深的解读,同时也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样态及其审美情趣,促进中外舞蹈文化交流。这将使中国舞蹈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理解。对图 7 中的舞者进行动作分析可知:舞者双手向两侧打开,指尖以自然舒展至斜下,与肩、肘、手腕形成的流畅线条使得手臂动作柔绵延长似流水一般,动作力度也显得较温和;头部转向左斜下方,与左手动作形成一致的空间走向,将手部动作的延伸感与头部转而远望所传达出的情感表现融为一体,使整个舞姿所体现的意境得以升华;另外,右脚也向左斜后绷脚伸出,与头、手在三维空间中一致,促成艺术统一的美感:宁静且柔和。上述基于舞蹈审美的分析,与美学所要传达的最本真的信息相吻合。
西方现代派舞蹈中多用到“力效”方法对舞蹈作品进行解读,因为西方现代派舞蹈擅长用人体动作性质来诠释舞蹈。然而,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发展形态与审美来看,尽管某些肌肉运动的表现还不足以说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但运用拉班舞谱记录舞蹈动作的实践已可以确定。通过使用拉班舞谱对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形态中的傣族、苗族、藏族的舞蹈元素进行谱记,从中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情感表达等舞蹈文化与审美的问题。
记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舞谱,对一直以来使用口传身授进行传习的舞蹈样态做出新的诠释,每一组谱记内容都使我们通过舞动的动作或是舞姿造型进行动作再现与解析。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舞谱中,不同的动作通过直观可见的连续动作与动作方向、时间长短、节奏强弱,体现出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与审美特点。综观在傣族、苗族、藏族舞蹈中的动作舞谱,其动作来源都是围绕着本民族特有的语言,又都折射出中国舞蹈纯朴、自然、细腻且洋溢着热情的审美感受:傣族舞蹈将如水一般的柔长感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来,不论是在“三道弯”的动作衔接,还是在一个舞姿延展而上的形成过程中,都充满着灵气与神韵;苗族舞蹈的喜气与灵巧在或跳跃,或奔跑,或原地踏脚点头的强拍节奏中体现,时而散发热情,时而柔情细腻,就像苗族姑娘们在细心制作着她们心爱的银饰;藏族舞蹈中,洒脱、奔放、热情的民族性格通过柔绵延长的弦子、奔放有力的锅庄舞蹈体现出来,也将雪山脚下古朴、虔诚的内心在舞蹈形态上映射出来。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所做的记谱及其分析与西方现代舞谱记及其分析,尽管都是运用拉班舞谱进行记录与力效分析,然而其根本的对舞蹈形态的探寻截然不同:西方现代舞蹈“借力而动”,呈现出不同肌肉的力的连续运动而抒发某些情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在舞动中对不同文化历史韵味的体现、对传统舞蹈审美的解读、对舞蹈文化向外发展的表现。正因为这样,中外舞蹈才都在探寻促进交流的有效方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需要借助这些方法走出去——拉班舞谱及其力效分析的理论对于人们从舞蹈心理构成、美学审视的角度解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提供了可贵借鉴与有效的操作手法,中外舞蹈文化交流不再只是外观遥望。
使用拉班舞谱记录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谱,使舞蹈元素以纸面谱记展现,其舞蹈动势、走向、肌体的运动过程以及体现不同节奏与性质的动作与审美情感亦已形成。拉班舞谱所记录与体现出来的动作规律及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学特点,有助于我们站在国际公认的舞蹈视域去解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即运用拉班舞谱这一直观、便捷的记谱方法及其对动作分析的有效实践方法,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走向国际,为更多的人所感知,并可以此作为深入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态的理论基础,这不仅加强了我国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有益于更多的国家和人们了解中国舞蹈文化,体会中国舞蹈艺术在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的气韵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