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鄂东文化语境中影视创作的本土化策略

以影像语言的形式进行自我表达,是鄂东文化在现代媒介与消费语境中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旨在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对于创作者而言,所生产出来的影视产品能否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符号组织策略,也就是所谓的“说话的方式”。真正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以符合规范的方式说话”,即将意识形态、个体情感以及经济效益等诉求隐藏于符号之中,使交流过程显得“彬彬有礼”,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效果。与政治性文本最大的区别在于,影视作品往往不直接表明其观点与立场的倾向性,而是借助特定的题材、人物、场景、道具等影像符号寄寓和传达创作者的情感,最大限度地与观众达成“共鸣”,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潜藏于符号之中的政治观点、道德教化等意识形态内容。更为关键的是,影视产品传播效果同样取决于其符号策略能否获得观影者的认同,“上座率”和“收视率”是其直观指标。这就意味着,“说话”的技巧不仅决定影视艺术作品社会效益的实现,还从根本上决定其市场利润的获取。

鄂东影视产品承载着弘扬主流价值观念、塑造地域形象、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等多重功利目的。基于现代消费者接受心理以及影视媒介技术特性的双重考量,以主旋律为基调的“黄冈出品”唯有衍生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模式,使之既能够承载个性鲜明的地域元素,又能与时代消费潮流相接轨,才能更好地完成其被赋予的独特使命。生发于鄂东文化空间的“黄冈出品”,虽然充满着创作者个体的情感倾向与话语偏好,但其整体符号系统及精神内容却又离不开“鄂东”这个特定场域——在这一相对“狭小”的空间中,符号的选取、转化与组织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局限,更加考验创作主体的叙事技巧。从现有的鄂东影视作品中,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到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以及空间建构中的本土化倾向,力图借此向观赏者展示一个全新的“鄂东”。但是,由于创作者的个体能力差异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本土化策略在不同作品中显现出来的实际效果各有不同,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思考。 zCzNjiRCV9zGjkTXSL2c27aH48vjdsosJc4FRPludTAdcPS5d/JF4ucgREMkzd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