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承担起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责任

邱 勇

2018 年 9 月 24 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起了首届国际工程教育论坛。在中国文化里,月圆寓意家人团聚。实际上,不同文化里都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美丽传说,比如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Artemis)”,中国神话中的“嫦娥奔月”。月亮寄托了人类的浪漫情怀,也寄托了人类对美好生活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追求。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最终的目的是构筑一个美丽的人类家园。

月亮也引发了人类的一系列工程活动。世界各国先后开展的月球探测活动,促进了比较行星学、空间地质学、空间物理学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快速发展。月球探测需要的高端工程技术需求,不但极大地激发了科技创新,更促成了远程通信、高精度控制、特种材料、高效特殊能源以及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的跨越发展。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阿波罗 11 号”飞船登月成功,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说出了一句令人难忘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2020 年 11月 24 日,中国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顺利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望把月壤或月岩等宝贵样品带回地球,是中国在探月工程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20 世纪是一个工程领域成就非凡的时期,21 世纪是工程创新和技术变革加速的世纪。2018 年 10 月 23 日,总长约 55 公里的中国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这是当今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大桥建设条件复杂,工程内容囊括跨海桥梁、海底隧道、离岸人工岛填筑等多个领域,建设者们克服了许多世界级难题,集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大桥的建成对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交通产生最直接影响,促进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顺畅流通。2020 年 9 月 4 日,瑞士宣布建设时间长达 10 年、全长15.4 公里的切内里隧道竣工。至此,有瑞士“世纪工程”之称的阿尔卑斯山新线铁路全部贯通。阿尔卑斯山新线铁路投入使用后,货运列车可从欧洲吞吐量最大的鹿特丹港口直通意大利港口热那亚,将减少大型载重车辆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意义。

工程的根本使命是创造,工程创造了我们当下生活的世界。工程为人类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为增进全人类的福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师通过工程科学技术将自然资源转换成物质财富,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许多著名的古代重大工程一样,人类今天的各种伟大的工程创造,也将因为造福人类社会而被载入文明史册。为彰显工程师和工程对世界的贡献,推动工程解决全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速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2019 年 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0 届会员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宣布将每年 3 月 4 日设立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工程日”,2020 年 3 月 4 日是首个“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工程日”。

工程决定我们是否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工程必须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做出贡献。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创伤。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相应的伦理问题、道德问题和价值观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大自然屡屡向人类发出警示,提醒我们只有尊重规律、敬畏自然,人类才能与地球家园和谐共生,才能拥有安全而美好的未来。2015 年 9 月,在联合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各国元首和代表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联合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制订的行动计划,是人类基于历史经验和对未来期望所提出的全面系统的发展框架。人类必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了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其中多个目标与工程直接相关,比如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负责任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等等。

工程教育是关于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教育活动,承担着培养工程人才的使命。高质量的工程教育是提升工程建设水平的重要基础,工程人才的质量将决定我们未来的世界。工程教育为世界各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工程技术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系列的重大工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可靠支撑,这与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工程教育大国,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工科学生约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 1/3,约 90%的高校设有工科专业。中国工程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程教育是复杂而综合的多学科实践。现代工程越来越复杂,对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师需要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合作,更需要兼备哲学思维、人文素养和企业家精神,能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科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借鉴学习、工程教育与产业界之间的沟通合作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21 世纪的工程教育正在向跨学科、跨领域、跨国家、跨文化的新范式转变。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有众多学科专业和宽广知识谱系的大学,是培养年轻一代工程科技人才的主力军。

在全球范围内,工程教育弱化的趋势依然存在。青年人对工程师职业的兴趣持续减弱,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工科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工程界对人才的培养参与不够,工程师难以接受充分及时的继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工程教育资源分布仍然很不均衡,大量的工程教育资源集中在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科院校数量相对较少,对工程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支撑本国和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选择学习工科专业和从事工程工作的女性比例远远低于其所占人口比例。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对工程教育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构成了严峻挑战。

大学要主动承担培养从事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工程人才的责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空间,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不仅关注科技前沿和创新发展,更要教育年轻人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会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地球家园的建设。大学要大力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方面积极作为。

环境问题与地球家园的建设紧密相关。大学要致力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危险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已经成为最严峻和最复杂的世界性环境问题。环境学科是清华的传统优势学科,清华环境学院培养了一大批环境工程人才,体现了清华工科发展的高度。环境学科以重大需求为导向,在解决重大现实难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实现了理论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牵头承担了国家标准、ISO国际标准的研编,支撑了一系列国家标准、政策和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全面参与了相关国际公约的履行谈判工作和技术文件编制,建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地区协调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为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切实的技术服务、理论支持和决策支撑。

清华大学主动承担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历史责任。1992 年 6 月3 日至 14 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 世纪议程》等文件。清华大学钱易教授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闭幕式。从巴西回国后,钱教授就开始着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推进,这是中国高校开设的第一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标志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式起航。1998 年,钱教授向学校提出把清华办成“绿色大学”的想法。这一理念被学校采纳并付诸实践,经过 20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清华大学的绿色大学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钱易教授今年 85 岁,在疫情期间依然坚持在线为本科生上课,她说“只要自己还有力气,还有精神,就不能在讲台上下来,也不能在环保事业上退出来”。

水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大学要强调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让学生充分接受工程实践的锻炼。1958 年,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同学们的毕业设计,承担了北京密云水库的设计任务。水利系组织几乎所有师生投入到密云水库的工作中,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圆满完成了任务。2020 年是密云水库建成 60 周年。密云水库为北京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水库投入使用以来,不仅解决了防洪防涝、农田灌溉的问题,也基本解决了困扰北京城区的缺水问题,它是北京最大的地表饮用水源地。1958 年之后,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师生,从设计、施工、抗震加固,到运行维护、安全检查,一直参与与水库有关的各项后续工作。许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水利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

气候治理关乎人民福祉和人类未来,大学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全人类共同事业。清华大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议题。2019 年 5 月,清华大学与全球 11所大学发起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号召,聚焦气候变化和协同治理以及教育合作交流,发挥各自的学术优势,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引领全球大学共同践行应对气候变化的使命。联盟创始成员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清华大学、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印度科学大学、巴黎政治大学和斯坦陵布什大学。清华大学担任联盟首届主席学校。2019 年 11 月 17—19 日,由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发起的首届研究生论坛,吸引了来自 9 个国家 55 所高校的 150 余名研究生参加,大家深入研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签署了《气候变化青年宣言》。2020 年 7 月 9 日,我代表清华大学应邀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十年”计划大学校长特别会议,与来自 60 多个国家的 100 多所顶尖大学的同仁,探讨大学如何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共同应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20 年 7 月 23 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应邀在清华全球暑期学校讲授“后疫情世界的气候治理”,这是他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首次面向全球师生公开演讲。古特雷斯强调,各国在拯救、重建和重置经济的过程中应考虑气候行动,让社会变得更具韧性,各国应携手打造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

面向未来,大学要自觉担负起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积极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华·克劳利(Edward Crawley)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是世界工程教育的领导者。从 1982 年首次访问清华以来,他一直参与清华大学的工程教育工作,对清华怀有深厚的感情。克劳利教授提出的CDIO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进展。CDIO指的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和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专业,提高综合能力。2020 年 4 月 24 日,我以线上的方式向克劳利教授颁发了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聘书,同时宣布聘请他担任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教务长。东南亚中心立足印度尼西亚,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旨在为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人才,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人文与学术交流。清华大学将持续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更多的学者和学术机构开展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工程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

面向未来,大学要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全球合作层次。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2020 年 10 月 13 日,清华大学与耶鲁大学共同主办中美大学校长论坛,20 所中美大学的校长相聚云端,在面对人类未来的重大危机时联合起来,在新形势下推进两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2020 年 11 月 5 日,在中意两国建交 50 周年之际,清华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联合举办中意大学校长论坛,并启动“中意青年创新创业年”,中意两国 21 所大学的校领导相聚云端,探讨创新人才培养与人类社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世界各国的大学携手合作,必将有助于共建一个美丽健康的地球家园。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面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社会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大学有压力更要有责任担当,大学要有所作为,更要抓住机遇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大学将更有能力支撑人类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大学将更加开放、更加融合、更有韧性。2021 年 4 月 25 日,清华大学将迎来建校 110 周年校庆,庆祝活动的主题是“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未来的大学通过创造知识、传播思想、培育人才,在更好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天,第二届国际工程教育论坛在线召开,再次向世人表达我们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美好地球家园的坚定信念。中国北宋文学家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表达对远方亲朋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人类守望着同一轮明月,也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我相信,全球工程教育界和工程界的彼此信任和共同担当,将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 年也许会成为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历史将记住我们在这一年的思考与行动。我相信,今天的云上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一定会在工程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共同培养卓越的工程科技人才,共同承担起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责任! ogVbomiFYyND0Hf1hyH9LdaDflHbdOlwqsHEMR4pSN3VEnaqQwDHL4wdjHF29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