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是谁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对自己一知半解,搞不清楚自己为何做这样的选择,为何会到现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喜欢或者讨厌某个人。也许有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有理有据,认为自己的选择是通过理性思考得到的,但实际上如果刨根问底地问问自己,我们又有多少比例的选择是完全理性的深思熟虑,而不是凭着某种内心的感觉、喜欢抑或者是冲动做出的决定?

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不仅仅是好奇,但却是和好奇有着莫大的关系。是的,我们都会好奇,好奇才会有探索、有思考: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的一生要做些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朋友,为什么我没有晋升,我擅长什么,我的能力极限又在哪里……对所有这些问题的好奇会促使我们认识自己。不仅如此,我们发展关系,去理解别人的前提也是认识自己,就像是物理学中参照物的概念,如果缺少了“我”这个参照物,对他人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无法校准。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认识自己。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认识自己的难度。

认识自己为什么很难?学习了一点儿心理学知识之后,我们就会知道有个词叫作“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它所指代的是在我们意识之外的一切没有被意识到的内容。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冰山图(如图1—1),形象地告诉我们:潜意识的庞大,意识的渺小。

图1—1 冰山模型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很多的选择其实都是理性上不可计算的,我们所认为的自己,也有很多冰山下动力的存在。很多的选择和行为都是在潜意识的引导下做出的。举个例子,小A突然很想喝奶茶,于是小A决定去买一杯奶茶。这应该是一个看起来简单、直接的决定。但是在这一系列动作完成的背后,还有很多隐秘的角落。小A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想喝奶茶呢?是因为突然有了某个回忆?突然嘴巴里面有这样的一个需求?是因为当前的这个场景让小A想起了什么?是因为小A肚子饿了?然后,小A选择哪一家奶茶店,买哪一种奶茶呢?这里面是否有奶茶店的营销技巧,奶茶店的广告给了小A某种心理暗示,让小A买了这家店而非是那一家店的丝袜奶茶呢?还是说仍旧是小A曾经的某个美好或者遗憾的回忆让小A买了丝袜奶茶呢?这样刨根问底地问一下自己,就会发现:做出任何选择和决定从来都不简单。

认识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既可以是关于一个人人生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个群体的哲学问题。心理学认为,了解和认识自己既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情商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成熟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自己的社会化、求职、求偶等方面,还是哲学上对于自己生命意义的思考方面,更好地认识自己是每个人需要终其一生去面对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能先需要界定清楚“我是谁?”

在人类降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概念的,那个时候的世界是混沌一体的。如果你是一个细致观察的人,你可能也会发现,小孩子并不是在一开始就会说“我”、天然就能够理解“我”这个概念的。一般情况下,2—3岁的时候,儿童才能够从语言上说出“我”这个字,而在“我”字出现之前,儿童通常都会沿用大人对自己的称呼,比如“宝宝如何如何”,或者用自己的小名来指代自己,如“明明如何如何”。能够用“我”这个称呼来指代自己时,就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了“我”,就有了区分,也就有了“非我”,这既是人类思维的一大飞跃,也同时伴随有焦虑和丧失感,因为小孩子惊讶地发现:妈妈不是我,妈妈和我不是一个人。

在有了区分之后,这个所谓的“我”会逐渐变得复杂。对于不同学派中“我”的概念的区分我们不在这里展开,笔者更想说的是既然心理发展机制的设定是随着思想的不断成熟让我们有了一个“我”的概念,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去认识他、了解他。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别人问“你是谁”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回答的?我们也许会告诉他:我的名字,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我属于××班级(组织),我多高,我多重,我学的是什么专业,我有什么兴趣爱好,我的性格如何等等。我们可以从这里面总结出来这样三类“我是谁”的信息。

生理属性的:包括性别、身高、体重等基本的生理特征。

心理属性的:比如性格、爱好、兴趣、能力等等,包含了知情意等信息的特点。

社会属性的:所属的社会组织、社会角色等相关的信息。

其中,生理属性的“我”和社会属性的“我”是相对客观的,也是我们比较容易去确认和区分的,甚至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也是我们引用最多的:我叫什么,我多大,我来自哪里(家乡、班级、单位、组织等)。而心理属性的“我”则是相对较难认识的,也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认识你自己”的真正核心内容。例如,让你在一个公共场合作“我叫什么”“我多大”的自我介绍会非常容易,但若加上性格和能力介绍,是不是难度就提升了很多。

我们认识自己的途径,大概可以总结如下:

(1)自我反思:自我的反省、反思。自己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2)他人评价:别人对于我们的评价。可能是来自父母,来自老师,来自同伴、朋友、同事、领导等的评价,也可能是来自陌生人的评价。

(3)客观途径:个人的成绩、成果、成就等,比如高校晋升职称所使用的学术成果、学生考试的成绩等。

这三个部分罗列起来可能很容易,但是具体到生活中,又会有各自不同的答案。比如一个人可能已经拥有了很多的奖项,这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了,但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仍旧是极差的。这里面有冲突的部分存在,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内心的自己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无论外在的成功、成就有多少,只要我们的内心认为自己是差劲的,那“自己”就是一个差劲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卑的人、低自尊的人。所以这样看来,比较客观的、中肯的,自我反思对认识自己是极其重要的。

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听起来都是非常主观的事情。的确,我们对于自我的认识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塑造出个体对于自我认识的不同风格。在我们的婴幼儿时期,进行自我评价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自我是好的,还是坏的”的判断来源于我们的父母,来源于家庭中重要养育者对于自己的反馈。而这些反馈往往都不是通过言语来表达,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行为、态度等来体现的,婴儿也会进行观察。我们就是在这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互动和思考中,逐渐地了解了“我是谁”,逐渐产生了自我评价:我是否受欢迎?妈妈是否喜欢我?我是否是一个“好”的人?甚至是我不是什么样的人,等等。

自我反思的能力使得我们能够不断地进行反思和验证,不断地与他人评价、社会成就等的因素进行对比验证,而不是全盘接纳既往经验中的他人评价。自我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自我认识。 nWR+61c8qX7NaPdr1DKlrCVlWGR/eS4vJZoZNQLnbfaW//YFaISmi+1cDoD2Oo3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