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教师口语

一、什么是教师口语

教师口语是指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在良好的一般口语基础上形成,用规范的普通话表达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语言发展及认识规律,遵循语言的一般规律,富有时代感的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口语。

(一)教师口语有特定的交际对象

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通过口语交际来实现的。师生之间的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语言表达的目的要求、方式方法以及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因此,教师在运用口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就要考虑青少年学生这一特定交际对象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教师口语有特定的交际环境

学校是教育场所,师生的口语交际活动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校这一特定的交际环境使口语交际双方产生特定的心理效应。由于教师在学校这个特定语境中处于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师口语就必然带有权威性。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善于利用这个有利因素来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例如,在教室里进行鼓动性与激励性的谈话,可以产生较大的号召力,解除学生心中的疑团。

(三)教师口语有特定的交际目的

教育是培养社会接班人的事业,教师同学生口语交际的目的就总是与社会培养目标联系在一起。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健康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口语交际的特定目的不仅是教师口语交际的原动力,也制约着教师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教师要用口语达到启迪智慧、教化身心、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总之,“教师口语”是综合运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解决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口语应用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它是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其他工作中的口语运用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以理论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发展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为基础,同时吸收教育学、心理学、发声学、朗读学、交际学、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教师在各种工作语境中的口语应用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教师职业口语的特殊规律的边缘学科。

“教师口语”虽然有着自身的理论知识,但是它不以传授理论为目的,而是以训练为手段,培养口语运用技能、言语识别能力、言语判断力和言语应变力的能力训练课。它具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师口语”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普通话训练是前提,贯穿口语课程始终;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是师范类各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对一般口语训练的提高和扩展。

二、教师口语的特点

(一)科学性

教学和教育本身就是科学,一是要以科学的规律指导教学和教育,二是讲述的内容一定要科学,即正确无误,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教师职业口语的科学性。教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势必决定了教师用语的科学性。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一定要入情入理,符合实际。批评要有证据,表扬要有分寸。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口语形式,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儿里。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得法,方法得当、说话得体,就会使学生心服口服。教师给学生讲课、做辅导工作时,用语必须准确、简练、得体。

(二)教育性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因此,教师的每一句工作用语都必须以能给学生积极、进步的影响为准则,而绝不与此相反,应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性。因此,教师应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成为学生的楷模。

(三)规范性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是教师“为人师表”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口语应当是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流畅,节奏明快,慢而不拖沓,快而不杂乱。遣词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要避免冗长、啰唆或者随兴所至东拉西扯、任意延伸。规范的语言必须是纯净的,要禁绝讲污言秽语,要避免说口头禅,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文明语言。

(四)生动性

教学和教育的特定对象与特定环境,决定了教师职业口语一定要具有生动性,教师口语的生动性会增强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的可接受性。教师语言要活泼、鲜明,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教师口语要善于运用修辞来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教师在口语中要倾注真挚充沛的感情,情动于衷而溢于言表。好的教师能让自己的学生在情感深处产生震撼,这和他充满真情的语言是分不开的。

(五)艺术性

教育教学的语言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艺术性。艺术性的本身就是要精确,“精”是少而有分量,“确”是恰当地表达内容。因此,教师的语言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能否击中要害,每一句话都要深深打动学生。教师还要求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演讲能力及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性。另外,教师用语时还需有适度的形体动作及手势以助教学语言的表达,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启发性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善于运用语言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地获取知识。启发性的语言常有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说了一部分含义或者表面的含义,就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更广阔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提问,多问学生需动脑筋才能答出的问题,用自己睿智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发他们创新的潜能。

总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密切相关。课堂教学模式规定了教师口语在语言上的要求,也就是音量要适中,语速要适度,节奏要富有变化。教师要讲究口语的合理响度,把音调和音强控制在适当程度,让学生听清楚,耳感舒适,语速快慢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来确定,以适应学生对语言信息的反馈能力。教育事业是神圣而伟大的,它的承载者——教师是倍受尊敬和青睐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深远地影响着一个人或一群人。我们既选择了这个伟大而神圣的职业,就要肩负起历史和社会给予我们的使命感,教书育人将会是我们终生不悔的坚定选择。教师职业口语的规范性是进行教育和教学的前提,科学性是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根本,而生动性是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的保障。

三、教师口语能力的构成因素

(一)讲规范的普通话是教师口语能力的语音基础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共同语,使用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个人而言,一个人是否具有语言规范意识,能否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是衡量他是否有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意识的标志。柳斌同志曾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指出:“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要把会讲普通话列为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把使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作为对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讲规范流利的普通话,既是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教师口语能力的起点和前提。

(二)丰富的知识是教师口语能力的思想基础

思维科学告诉我们,人对外界信息的接收是以“块”和“潜知”的形式储存在大脑皮层,“块”和“潜知”积累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口语表达者的思路和视野就越开阔,认识就越深刻,表达也就越充分。说理则纵横捭阖,滔滔不绝,匠心独具;取譬则古今中外,子曰诗云,信手拈来。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人如果知识贫乏,胸无点墨,思想苍白,纵有伶牙俐齿无济于事。历史上蜀国名相诸葛亮,之所以能舌战群儒,说服东吴君臣联合抗曹,主要在于他以超人的智慧、渊博的学识,晓之以理,陈明利害;相反,如军阀韩复榘,深居高位,无知无识,在演讲时,虽故作斯文,却洋相百出,沦为笑柄。又如在“狮城舌战”中获胜的上海复旦大学辩论队顾问王沪宁教授所说:“一场高水平的辩论,不仅是技巧密集的辩论,而且是知识密集的辩论……”这里有一个知识量的竞争,就像在战争中一样,弱势的兵器是无法与强势的兵器作战的。这里虽说是辩论,但高师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教师口语能力,同样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宽厚的知识作为思想基础,则口语必然显得苍白无力。

(三)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师口语能力的基本保障

口语表达就是把思维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思维的速度、深度、广度、质量都直接影响着口语表达的效果。因此培养教师口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

1.良好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条理性和缜密性

思维的条理性和缜密性就是指在口语表达中思路系统,语脉清晰,话语严密,不疏不漏,富有逻辑力量。只有如此,在口语表达时才能目标明确、主次分明、前后有序,做清醒的表达者。思维的条理性和缜密性是口语表达者思维质量的反映。

2.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

口语具有现场性、及时性等特点,因此,就要善于摆脱常规思维方式的束缚,机智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冷静地面对现实难题,迅速找到巧妙恰当的应对、答辩途径。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是口语表达者思维速度的反映。古今中外如墨翟、纪晓岚、歌德等智辩家就是凭借才思敏捷,信“口”拈来,才留下了智辩佳话。

3.良好的思维品质还体现为思维的评估性和批判性

所谓评估性是指听话人能够正确地评断对方话语的内涵,不仅要把握它的表层含义,而且还要善于捕捉“弦外之音”和不见于表象的真意。所谓批判性是指在正确洞察评估了对方话语的真意后,予以准确、恰当的批驳。思维的评估性和批判性反映了口语表达者思维的深度。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评估和批判品质,才能产生清醒的判断和鞭辟入里的锋利言辞。20 世纪 50 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接受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那位记者看见周总理桌上放着一支美国派克金笔,便问:“请问总理阁下,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也喜欢使用派克钢笔吗?”周总理以其思维准确的评估性和深刻的批判性,立即听出记者话语的弦外之音,便平静地答道:“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这是一位朝鲜朋友在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周总理言辞锋利而又不失礼仪,这正是思维的评估性和批判性的生动体现。

4.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表现为思维的广泛性

思维的广泛性是指口语表达者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以话题为中心向四周展开联想、辐射,从而使话语语域开阔,既博论恢宏,滔滔不绝,又紧扣题旨,收放自如。思维的广泛性是口语表达者思维广度的反映。

可见,教师口语能力与思维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在良好的思维训练的基础上,才能锻炼出卓越的口语才能。

(四)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培养教师口语能力的重要因素

口语表达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的自信心,稳定的情绪,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

自信心是建立在正确而清醒的自知基础上的对自身能力的充分肯定,是意志和力量的体现。有了坚定的自信心,表达者才会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才能遇变不惊、遇挫不馁。坚定的自信心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核心,是形成教师口语能力的心理基础。

(五)掌握口语的基本技巧、把握教师口语的基本规律是形成教师口语能力的根本因素

规范的普通话、丰富的知识积累、良好的思维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教师口语能力固然重要,但这些均属于基础性、素质性的,只有掌握口语的基本技巧(例如发音技巧、语调技巧、表达技巧、口语常用修辞技巧、态势语技巧、语境技巧、语言色彩技巧等)和教师口语常用语体的基本表达规律,并切切实实地把有关口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化为能力,才是培养教师口语能力的关键。 Rbu4jZl+4yldfCRR33M10+AsePX+fCof9L54+daOWPB5H1Pu2j1BJpr+03uyHTc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