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和对以前的哲学家思想的借鉴而创立,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完善。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就要了解它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和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价值是指事物或者现象对于人来说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即其对人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对于主体而言,一种物体可以满足他的需要,就是有价值的;如果一种物体本身的属性,不仅不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反而对于主体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那么它对于主体来说就不具有价值,甚至是有害的。价值不是实体,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主体即人的需要或者要求;另一方面是客体即物的某种属性、性质或者结构。评价一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不仅仅依靠人的需要,还要考虑它的客观基础,即事物自身的某种属性或者性质。一事物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首先就看它所具有的属性,而这一事物是否具有这种属性完全是客观存在的。价值的客观基础除了上述的事物的属性和性质以外还有人的因素,现实中,人的需要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在一定时期,人的需要和要求总是有限的,它受到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的需要的满足并不是仅仅依靠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东西,还要依靠加工制造生产出来的产品,而在一定的时期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是有限的,因而人的需要和要求以及满足这种需要和要求的程度会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的限制。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哲学上,价值则是指通过主体的活动对对象进行改造,以使其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无论是经济学中的价值还是哲学中的价值,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与人的实践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对象进行了某种改造,由此客体实现了对主体的价值。

价值观是指人对价值的一种观念,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客体所具有的价值的根本看法,它对于人的实践活动起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的影响,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的人们所具有的价值观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起源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为无产阶级指明前进方向,引导人们了解世界,并运用正确的方式来改造世界,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最终要实现的是全人类的解放,它从意识形态角度引导人,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一步步摆脱外在的条件对人的束缚,最后达到其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发展过程

19 世纪,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在历史舞台上取代了封建主义。它的高速发展造成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随之工人起义爆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一个条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而产生,它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代表的是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的利益,指引他们发展的方向。

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萌芽时期

《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价值观思想萌芽时期的代表作。这篇论文阐述了最初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思想。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学说的对比,尤其是对两个人的原子学说的对比,指明了德谟克里特与伊壁鸠鲁学说的差别,驳斥了学界对伊壁鸠鲁的错误批判。他十分赞同伊壁鸠鲁的无神论和原子偏离学说,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学说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在偏斜中形式的规定显现出来了,而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就实现了”。 [1] 马克思非常重视意识的作用,在批判德谟克里特的原子学说时说:“他在排斥中只注意到物质……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思想深受伊壁鸠鲁的影响,他通过对无神论、原子偏离学说以及必然性、偶然性等的探讨与支持,表达了对于人的自由的认同,他认为人可以通过自我意识,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运用自我意识,在观念中对对象进行改造,制定相关的活动步骤,科学地改变世界、创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时期

与发展时期有关的主要著作是《〈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导言》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对宗教和德国进行了批判,对价值观的问题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且阐述了完整的共产主义思想。

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首先批判了宗教。他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给了人们虚假的幸福,因此必须驳斥它。其次,他批判了德国的政治制度、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他指出,德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一个时代错误”,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现实社会的发展,这种矛盾在德国现实的实践层面的极端落后和思想理论层面的高度发展上体现出来。最后,马克思表明了批判的目的,那就是实现人的真正解放。要实现人的普遍解放,就必须从无产阶级出发,通过哲学的指导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2]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改变所处的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精神武器,可以指导人们去科学地改造这个世界。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批驳,论述了人的本质理论,同时,对于价值问题以及人的价值也做了深层次的探讨,并且完整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理想。书稿总共由一个序言和三个手稿组成。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通过对“工资”的相关论述,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无论怎样变化,工人永远都处在不利的地位。在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同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人的自由而普遍的存在以及他们自己相异化。在第二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私有财产关系。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更深入地讨论了劳动问题,并详细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他指出,“共产主义是摒弃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 [3] 马克思提出价值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使客观事物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它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性需求。 [4] 马克思的价值观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论述的,他指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不仅改造了外部世界,也使自身得到了发展。 [5] 最后,他指出,价值问题是社会历史范畴中的一个高层次问题,价值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指出了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是狭隘的,它的价值观是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有的特权,而并非所有人的自由与解放。而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下,人们最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自觉和自由地来改造外部世界。

3.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完善时期

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完善时期,他的思想发生了第二次转折,与恩格斯一起创建了唯物史观。根据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 [6] ,旧的唯物主义是从直观的方面去理解对象的,但是它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唯心主义认识到了人的能动性,但是,它同样忽视了实践,二者都有合理的部分,但是又有共同的缺点。马克思吸收了这些理论中的合理的部分,用实践的观点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划清了界限,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去考察人,指出人正是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物质资料,以供生存和发展使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石。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物质生产都必须从一定量的人口出发,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以及费尔巴哈所说的脱离了现实世界的抽象的人 [8] ,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 ,把人由抽象转为了具体。 [10] 接着,他阐述了价值的客观性原理。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客体所具有某种属性完全是客观的,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程度是受客观实际所制约的,价值的实现最终还是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在最后,马克思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物质生产发展的高级阶段,生产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社会上生产出了巨大而富足的财富,在这时,人们可以打破资产阶级对人的奴役,超越资本主义的物役性,获得大量的自由时间,从而促使人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问世,在书中,马克思表明了完整的共产主义思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社会发展到最后,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所在,它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要求人们立足于实践活动,在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下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及自身的发展,最终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RGBGP3YFZfR4osFqaErGas6AsmfKZ3I7ozIfK59sj41WVca0ptn1Ipug/qdc1t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