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的意义、要求和方法

(一)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在国家实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富强价值观的践行保障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推进社会文明进步,让人民有平台有安全感,能够倾诉自己对国家发展的想法,维护人民意志。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再创辉煌,都需要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它应是经济实力雄厚、政治体制完善、军事防御强健的国家。

国家富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大局,是最根本的意识形态指引,富强既要有道路自信又要解决好中国问题,“中国梦”和“四个全面”为实现富强明方向、聚心力。 [13]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深水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都是基于我们国家实力的强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财富的创造,根本意义都在于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实现富强的主体是人民,实现富强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 [14]

(二)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的要求

为实现国家繁荣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把发展理念扎根到中国土壤中,习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的繁荣富强的中国梦”。我们将“共同富裕”落实为奋斗目标,有了奋斗目标就有了具体要求,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需要以下方面的实践。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的富强观

富强是人类共有的美好理想,但是,不同的价值体系中的富强观念并不完全相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富强观念,显然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中的富强观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中的“富”主要体现在少数资本家和精英阶层中,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绝大多数人则与此无缘。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中的“强”对内体现为对现存资本主义秩序的保护,对外体现为霸权主义,对弱小国家和民族任意侵略、打压、掠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富强观念,也与近代历史上那种少数官僚、买办、军阀大发横财而国家领土主权不断被侵犯、民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式的“富强”观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强观对内强调人民性和公平性,强调共同富裕,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反对少数特权阶层垄断经济发展的成果;对外则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强调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和平共处,主张并致力于建设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建设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使社会主义富强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把富强观念的培育与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的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坚持把富强观念教育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必须把富强的价值目标落实到国家制度设计和发展规划之中。只有全社会都树立起了正确的富强观,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牢不可破的精神保障,才能防止资本主义国家司空见惯的财富为少数人独享、贫富两极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冲突尖锐的现象,才能确保富强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全人类的发展带来福音,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和平发展的世界梦有机地融为一体。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而开创和发展出来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命运,使国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造福人民、贡献世界。因此,要真正实现富强的价值目标,就必须增强全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决心和自信,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奋斗。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中国目前乃至将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化改革,转换方式,调整结构,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大做强,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国际影响,为实现“双百”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加强人文建设

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民主法治,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如果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全员共享,而是部分群体看着另一群体获得满足,则会导致群体失落感,丧失积极性。建立公平保障体系,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美好生活奋斗目标的要求。 [15] 为提高人民总体富裕程度、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以和为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发挥好内涵渗透的作用,倡导主题实践,实施全员参与,运用活动载体,在思想上对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高度凝练和重视。 [16] 总之,积极从精神层面上在全体人民中间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的富强观,必将凝聚起巨大的中国力量,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双百”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的方式

1.通过教育宣传对国民进行和平主义教育

中国人向来具有厌恶战争、期求和平与安定的心理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引起各国强烈反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存在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当今世界各国命运彼此相连、同舟共济,中国对外开放不是唱独角戏,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携手互利互惠。 [17] 通过正面引导,宣传富强价值观的内涵,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才有条件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国强民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愿一直为世界和平、全球发展、文明交流互赏做贡献,在历史与现实发展的潮流中,中国将自己的命运同世界各国联系起来,荣辱与共,共创美好未来。

2.弘扬绿色发展消费理念

当今世界发展已不单单指经济实力的扩张,许多国家突出绿色生态的理念和内涵,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着力解决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加大生态环境监管保护,节约资源,绿色消费,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新时尚。中国发展从“浅绿”“深绿”再到“泛绿”,积极践行世界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所传播的理念。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8] ,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母亲,坚持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3.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兑现的前提是自己先要强大起来,个体强、人人强,从民富到国富,国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从个人到国家,个体收入的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保障是国家富强,民富国强、国强民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人民主体至上、公正自由平等,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障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的责任首先就是要爱国,爱中国这片土壤,然后为国家发展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4.走和平发展道路

不搞大国主义,反对霸权主义、沙文主义,让爱国之心永葆心中,资本主义的吞并强食是不可取的,我们倡导全民共建共享。 [19] 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尊重对方的国家地位,我们可以交流理念意志,不插手别国发展,不侵犯对方利益,不损害对方领土主权,让“一带一路”成果共享。随着全球信息交流共享,互联互通不仅仅是通信通航通商,更多的是传递和平理念,中国愿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传播亲、诚、惠、容思想理念,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巨大的成就,当前中国的富强程度是可观的,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也不应否定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富强”内部,其发展并不均衡,尚有一种有待完成的价值期待。面对世界范围经济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对于国家的富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进步,对于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追求全面意义上的富强,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 f31BRFuqZqnYxmbrg1FPeLBgye6Q/5rr0cVIAy0v9xBGORgjxSUsTA+9DbtMdZ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