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富强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的内涵界定

富强在价值观中居第一位,已从一般的物质层面概念上升为具有统摄力和支配地位的观念范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6] 当代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的内涵是有具体标准的,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将国家发展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步骤和小康社会的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 富强侧重于经济,在中国国际贸易服务交易会中,习总书记强调,“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服务贸易的繁荣发展,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造福各国人民,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我们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中国经济的崛起,使西方国家叫嚣“中国威胁论”,这是对中国实力的忌惮,中国以和平发展为导向,不会以任何理由欺辱别国。中国一直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致力于世界各国勤沟通、多交流,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发展中实现生产资料共同分享 [8] ,我们追求富强的脚步从未停止。

中国的发展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元化在当今时代下势不可挡,发展好本国经济就是发展了世界经济,各国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的交流融合促进了需求和消费的增长。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新时代下我们在各方面有所成就,如中国的高铁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国愿同世界共享发展成果,如港珠澳大桥、援建非洲各国等,中国对世界发展的杰出贡献举世瞩目。立己达人,兼善天下,中国愿和其他国家分享发展机遇,也欢迎别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9] ,纵观全球,各国之间联系日趋紧密,矛盾冲突此起彼伏,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民主、开放、包容、互利、公开的“地球村”。

(二)马克思主义富强观在我国的丰富与发展

自鸦片战争起为了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我们一次次地努力,从未放弃过。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剥削,为了生存,必须富强——这是中国人的需要。 [10] 在推行赶超战略中,中国没有跟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浪潮,进而被欧美国家超越,而我们也曾是“开元盛世”,随后无数中国人把中国再次成为一流强国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11] ,1956 年的“一化三改”方针、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与世界发展互为依托、同步繁荣,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富强观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侧重经济关系本质分析和关注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西方富强观侧重经济现象的描述分析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工作生产效率来实现,执行总体劳动,不同职能的劳动者直接或间接参与生产劳动过程。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占比中居重要地位,它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科技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最能体现劳动的智能本质和创新本质,科学技术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总结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吸收国外有益的发展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经济发展,如何进行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

唯奋斗以自强,唯发展以长存 [12]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使中国迈向了光明的新时代,我们的社会矛盾发生改变,但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超一流大国。

共同富裕旨在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标是要总体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总体富裕,它是允许富裕出现差距的,经济发展要有一定的差别,这样国家前进才有希望,人民奋斗才有动力。“富裕”是指对财富所占的多寡,表现了社会的生产水平状况,“共同”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共同富裕表明了发展方式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我国建设的目标是使全国人民脱离贫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分配均匀。历史和现实证明,实行平均主义,是行不通的。要坚持在普遍富裕的基础上仍遵循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共同富裕一是物质方面,二是精神方面,民众要先能保证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再考虑自己的精神层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发展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代表精神生活的满足,若是物质需求得到实现,而精神世界是空虚的,则可能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精神上没有指引,更容易被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所影响。精神世界是充实的,然而并不能保证自己的温饱问题,这也是不科学的。

物质富裕不单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精神富裕同样也是。精神力量是国家和民族振兴强盛的依托,以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时不有,在共同富裕中,从部分富裕发展到整体富裕,是由我国当前国情所决定的,发展不平衡,只能缓慢推行共同富裕的实践方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上,鼓励产业发展以东部地区为依托,向西部地区延伸,西部地区大量的未就业人才需要经济发展来协调。在个人收入分配上要注重效率和公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首次提出“共同富裕”思想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再到注重效率与公平、可持续发展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我们一步步走实现共同富裕道路。学习西方经济发展经验,依靠借鉴、竞争以及信念,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应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不仅提供认识和把握国家前进路线的思想武器,也提供经济建设的指南,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创造,实现这些规定性的经济条件,特别是依靠发展生产力创造,经济内需将综合持续增加。

从开启共同富裕道路到新时代精准扶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经济水平同综合国力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成为指导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综合国力强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具有发言权的评判标准,也是经济力量、政治影响、军事手段考核的总和。经济资源就是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强化科技创新,运用核心技术提质增效,坚持创新发展,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除了依靠经济增长方式外,还依靠产业层次变动,以及需求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的变化。优化和依靠社会福利的改善、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经济手段提高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其关键在于部分推进实行和整体的协调运转。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到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同时,它还具有时代性特征和可跨越性的特点。

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它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组织内部同时也会形成不同的生产力。在人力资源上,我国每年有大量人才流入社会,包括海归人才,但高精尖人才仍旧缺乏,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仍旧人手不够,需要加大人才受教育程度,对失业人员实现“兜底”保障。在自然资源中,重视可持续开采、农业种植面积、水资源和能源资源保护线,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军事方面,军事实力也是国家意志力的一种表达方式,要加强国防军事防御体系和国防后备人才保障。

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在“富”“强”层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掌握硬实力的强劲。富强不是一蹴而就的,各种要素综合协同发展,占领科技制高点,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创新产业研发,这是衡量未来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富强是中国迈入新时代后继续前行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富强观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实在具体的,实现中国繁荣富强,我们要迎难而上,抓住机会,面对挫折,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富强价值观的内容。 uVMPoXdVgM53rkL5s8inUuOVsf8I31DfUgYOoFwv7FoqEqtHWxY2qPNUer1LsH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