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深圳的文化之母、城市之根。“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是深圳最深刻的城市记忆。人口多元是深圳的核心特征之一。异质性外来移民的市民构成、改革精神的认同、公民文化的社会交往和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等,构成了深圳公共领域的多元结构和城市底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并提出了中国现代化 2020—2035、2035—2050 两个阶段的战略蓝图。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要通过革新城市治理模式,建设世界级的品牌城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城市。
深圳具有优势和条件,可以在中国进入新时代后新一轮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深圳建设世界级品牌城市,不仅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动因,更是实现城市新发展的新要求;不仅是对深圳发展的推动,也是对推进中国城市现代化、实现两个阶段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到 21 世纪中叶,建成代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经济特区,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一、提升城市品牌应立足城市品性和城市基因
城市品牌本质上是在城市文明序列中“站位”的艺术。一个城市形成有了品牌概括,就等于细分了这个城市面对的市场。美国著名学者凯文·莱恩认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空间区域等也可以成为品牌,即城市可以被品牌化。”深圳世界级城市品牌营建要立足和依据深圳的人文基质和城市特性。
1.“青春城市”的都市品性
深圳有 6700 多年人类活动史、1700 多年郡县史,新石器时代就有原住民繁衍生息,并于清初建墟。但深圳本质上属于新兴城市一类,与北京、南京、洛阳、西安那种历史厚重不一样,与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亦不同。从最初只有 3 万多人到 1200 多万人口的大都市,从当年“逃港潮”到如今“回深潮”,深圳已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的亮丽名片。深圳当代史不长,应向新异求锐气。深圳具有先天性“敢闯敢为”的青春品性,有着可进一步发挥充沛的活力,动感、创造的都市文化品性资源。
2.“移民城市”的多元构成
在全球近现代国家发展历史上,移民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人口多元是深圳的核心特征之一。异质性外来移民的市民构成、改革精神的认同、公民的社会交往和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等,构成了深圳公共领域、市民文化的多元结构和城市底色。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一个城市的“体制愈良好”,“则在公民的精神里,公共的事情也就愈重于私人的事情”。
3.“创新城市”的文化基因
得改革开放之春风而成为立于世界城市之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一段风云历史的凝结。“创新”是深圳的文化之母、城市之根。“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是深圳最深刻的城市记忆。深圳属岭南文化区,但本土文化为亚文化的一种,不存在主流文化群体和地域文化,流入的各亚文化群体多元均衡,平等交流竞争。深圳的社会地理位置和DNA与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区非常相融。深圳的移民与开放特质也有利于创新类质的养成。从本土文化到今天的五湖四海,凸现“创新之都”最切合深圳的特性。
二、面向新时代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战略目标
面向新时代的深圳城市品牌提升,应凸显并紧扣“年轻”“创新”“新型”“活力”这些基本符号。文化并不一定得以厚重古老的城墙残垣、地下遗存来诠释,青春和朝气同样是文化,同样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深圳应成为体现“新时代”精神最显性、最前沿的城市。
1.目标选择——创新先锋城市
深圳的城市特性、社会资源和文化身份表明,深圳城市品牌建设应鲜明定位于创新先锋城市。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世界城市理论认为,城市重要性“是按照功能而不是简单的大小来区分,是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功能,而不是城市的大小决定的城市的地位”。世界上公认的包括美、日、芬兰、韩国等在内的 20 多个创新型国家,都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深圳不应以体量规模而应以内质功能和创新的先锋性作为城市之本,作为立于世界城市之林的追求目标。这就要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同时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形态、社会公共空间的革故鼎新,把城市各个方面融入中国创新先锋城市这一建设主线当中。
2.价值培育——创新原质的放大与扩散
世界城市之间的博弈根本上是科技原创力的较量,是文化创意和创造力的较量。目前对人类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深圳已是信息产业的全球生产、创新和交易中心,也是全球硬件创新的基地。在信息科技、加工贸易、港口航运、生命健康等方面深圳形成了多个世界级产业优势。过去五年深圳连续入选国际权威的全球创新城市百强榜,为中国在关键领域领先的“枢纽”城市之首。在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城市排行榜》上深圳多年位居前列,在高新制造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人口活力以及万人授权专利量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创新的真正力量不仅在于一定领域、一定方位、一定焦点上的突破,更在于创新成为一种城市价值,融入城市的各个细节中。由此深圳要把“创新原质”放大、扩散、传播,使创新成为漫延于深圳每个角落和城市细节的文化精神和城市特色。具体来说,一是要在公共价值上引导创新,二是要在法律法规上保护创新,三是要在城市秩序上激活创新,四是要在文艺作品中讴歌创新,五是要在城市设计(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上体现创新。“创新”应成为深圳城市话语的核心概念和强劲的社会逻辑,正如 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的“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深圳基本价值体系要转向“人文导向”,推进城市创新文化结构的强健,注重克服文化建设浅表化、雷同化以及“重形式、缺内涵”的现象;同时,要防止因国际风貌导向而使深圳本土文化特色、文化断层消失,真正从深圳自身的“地气”和城市特性上——即创新文化、创新基因这个原点上,对城市发展作面向新时代的谋篇布局,率先建成中国创新型城市。
3.城市模式——防止向传统惯性回归
深圳作为一座改革开放的新锐城市,如果向传统的城市模式回归,最终落入旧的城市窠臼,就丧失了最宝贵的精神特质,中国城市地平线上就丧失了一个新型发展的坐标。
从历史、时间方面制约一座城市的为“传统”,从地理、空间外部位置等制约一座城市的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精神环境,前者一般被理解为与“风土”有关的狭义环境,后者则为“精神的气候”,包括制度、集团、阶级等政治社会因素以及宗教、哲学、科学等因素在内的精神和习俗的一般状态)。既定的传统和环境对城市创新产生很大制约。如何突破传统与既定环境制约,形成面向世界的新型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是深圳面临的挑战。
全国一些城市正在被雷同化、齐一化所淹没。深圳要在日益庞大的城市群落中凸现自己的文化身份。正如美国知名专栏作家里奇·卡尔加德在谈到深圳时说的:“城市代表未来”,深圳应代表中国城市的“未来”,成为包含对未来丰富想象力、变异力的一个城市样本。应以更多锐气和开放精神,规避和转化“传统引力”和“环境约束”的双重挤压。
4.个性风格——营建文化视觉识别
揆诸史实,深圳有多种文化特质和光谱,它们是城市品牌建设应发掘的内涵。美国洛杉矶以好莱坞、篮球和知名大学构成了城市品牌和城市的独特性;奥地利维也纳以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夏天露天音乐会以及美泉宫、圣斯蒂芬大教堂等,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品牌魅力。在深圳的城市空间中,创新精神应如春风,时时拂面而来。创新应如一根红线,串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其他城市有历史博物馆之类,深圳应有自己的“创新博物馆”,可以有“创新大道”“创新广场”“创新文学”等城市符号。
“品牌”是一座城市在文明街市中的门牌号,而好的城市品牌要注重发掘“故事”“传奇”。“故事”是城市文化最动人、最显性的表达方式。“传奇”比故事更具色彩性、新奇性和易传播性,也包括城市某方面的业迹功绩。1992 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最后由《深圳特区报》以《东方风来满眼春》和《猴年新春八评》进行报道扩散,由此引发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第二春”,这是个传奇。而深圳由一个偏僻小镇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先锋城市,本身也是个传奇。例如,“深圳速度”最早指在建设国贸大厦时创下的“三天一层楼”的纪录,后成为深圳改革发展的象征,它又演绎出“求优不求全、求特不求同、求精不求多”的“深圳质量”,成为“中国速度”的形象代言。对于一座城市,传奇是不可多得的,要发掘这些文化资源,融入新的内容为今所用,改变城市文化个性不突出、文化视觉识别不足的倾向。
(《深圳特区报》2018 年 5 月 15 日C02 版 理论周刊/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