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本质,是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运行的合理化。它是一种有灵魂、有温度的“最优”管理。
“精细化”城市治理模式的兴起,表明了当下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路向。现代人类城市是一个高密度的物理体,人流、物流、事流被压缩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关联度加深,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精细化”治理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治理方式,精细化的价值取向,首先在于把可能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其次在于尽最大可能,提升城市运行的质量和公共效率。
但应看到,精细化治理虽有利于提升城市运行安全系数,但也可能导致城市生活的僵硬和技术理性的刚性,扼制城市活力。如何对“精细化”治理有比较健全的认知而不陷于一二表层,是当下中国城市治理普遍面临的问题。
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本质,是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运行的合理化。它是一种有灵魂、有温度的“最优”管理。也就是说,精细化不只是技术网络、人工智能这些东西,而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统筹安排、科学调度、绿色节能的“城市人性治理”。
城市精细化治理存在这样三个界面:
一是物理界面。城市各系统实现精细化的分类管理,即实现信息化统筹、网格化监管、精量化定则、精准化操作。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流程、目标、考绩标准化)、管理的网格化(信息和大数据并网联网运用)、管理的智能化(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卫、市场监管、街面治安、危机处置、社区管理实现信息技术覆盖)、管理的专业化(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营运,实行低碳、绿色的专业化管理)。
二是技术界面。即形成精细化的治理手段和技术体系。其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如何提升城市管理中的运筹学能力和协调性功能。如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中“一举而三役济”记载,就体现了技术界面的精细化管理。宋朝祥符年间一次大火,烧坏了宫殿,有个叫丁谓的大臣主持修复工程。当时“患取远土”是个很大的麻烦。丁谓就让人在大街就地取土,街面很快挖出很大沟渠,然后“乃决汴水入堑”——引汴水入渠变成航道,再用竹筏船只将建材物什运进来。宫殿修毕,把废弃的砖瓦、碎屑、灰土回填沟渠,又恢复成原先的街道。一举多得,省下大量工程费用,且环保节能。二是如何提升城市规制体系的精细化,即在城市结构、组织体制方面兴利除弊,实现城市结构上的精进。
三是人文界面。即把人的价值置于城市治理的中心点上,一切考量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物”出发。立足城市历史和传统、社会心理等各种基础因素,进行科学配置,优化合乎人性的都市多元空间结构,提升“城市人性指数”。比如:在构筑越来越多的公交专用道、机动车快车道时,同样要构筑“慢行空间”供人活动;在构筑越来越多的“标志性建筑”、大型公共时尚场所的同时,要注重人的居住本位,把更多资金用在居民的“人本空间”上;在构筑越来越多的“中心商务区”时,要更多保护“住文化”,防止中心城区人居荒漠化、异质化。而在更高哲学层面上,还要注重城市的弹性地带、模糊空间、精神草地对于城市活力的涵养功能。
上述三个界面中,“物”的界面是基础性的,主要是要解决好如何实现从粗放型治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的基础性建设。
“技”的界面是中观性的,主要是要解决城市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技术手段的科学化和城市营运的效能化,即实现城市各系统的数字化、全覆盖、无缝隙、低缺陷的技术手段现代化。城市治理价值链的质量如果缺乏精细化支撑,再好的治理目标也难以实现。
“道”的界面是最高层级的,其本质是要建立一种城市哲学,赢得城市治理的灵魂。当下中国城市的“精细化”治理须超越技术理性,立足于“人性”的擘画而不止于“物理”的安排,使城市更富有人性和温度。此外“精细化”并不是管得越多越细越好。把市场、社会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最优,方为精细化城市治理的高境界。
(《深圳特区报》2019 年 5 月 14 日C03 版 理论周刊/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