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鬼戏界定问题,本书在绪论中已作说明:根据许祥麟先生《中国鬼戏》(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版)与杨秋红《中国古代鬼戏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年 3 月版)对中国古代鬼戏的界定,其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鬼戏主要指出现鬼魂或类似形象如神魔妖怪的戏剧,如清廖燕杂剧《诉琵琶》《续诉琵琶》两剧主要叙述廖燕受到穷鬼、疟魔的骚扰,生活窘困,常求助于文友,最后托诗伯、酒仙驱逐之的故事。剧中穷鬼、疟魔显然并非人类鬼魂,而属于神魔妖怪一类形象,两剧是典型的广义鬼戏。另外,如果一部戏中,鬼魂形象只是配角,且其出场次数极少,对全剧情节或关键内容的作用或影响甚微,如清周如璧杂剧《孤鸿影》、清无名氏传奇《琼林宴》、清朱佐朝传奇《璎珞会》等作品,其剧中所出现之鬼魂均为影响较小之次要角色,此类剧作亦基本归为广义鬼戏。
狭义的鬼戏主要指出现人的鬼魂(魂魄)且作为主要或重要角色的戏剧,本书所探讨之鬼戏即以狭义鬼戏为主,特殊需要处偶有涉及广义鬼戏。狭义鬼戏中所指“人的鬼魂(魂魄)”,有两点需说明:一是其准确内涵当指“确已离开生人身体的鬼魂(魂魄)”,而如明吴炳传奇《疗妒羹》中小青虽为女主人公,其鬼魂也在剧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却是杨夫人安排其假扮为之,剧中并未出现真正的离开生人身体之鬼魂,故亦非属鬼戏,不在探讨范围内;二是如前文“鬼魂形象的人格化”一节已说明的,其主要分为“生魂”与“亡魂”两类。以“生魂”为主要或重要表现角色的鬼戏如元郑光祖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清杨潮观杂剧《穷阮籍醉骂财神》等,以“亡魂”为主要或重要表现角色的鬼戏如元关汉卿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明朱有燉杂剧《搊搜判官乔断鬼》、明汤显祖传奇《牡丹亭》等。
需要补充的是,一些剧作中的鬼魂虽然只是配角,但其多次出现在剧中或对主要情节或内容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故该类作品也划入鬼戏研究范畴。如明叶宪祖杂剧《北邙说法》演述空禅师向土地、天神、饿鬼宣讲佛法并度其入佛门的故事。剧中饿鬼形象显然只是配角,是空禅师宣讲佛法的对象,但该剧仍属于鬼戏研究范畴,一是因为饿鬼形象贯穿情节始末,二是虽为配角,但其在与空禅师的交流互动及禅师的论说内容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举一例:
(外、净)既说拜他打他的不是,如今只认着我罢。(生笑介)谁是你的我?(外、净)怎么我都没有了?奇怪奇怪!(生)对他名我,缘我生他,总是一般病痛。譬如甄好善,既做天神,难道天神外更无堕落?骆为非既为饿鬼,难道饿鬼后并没誊挪?才起执心,益增幻态。我是认不得的。(外、净)善哉善哉!禅师一发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