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戏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鬼戏主要指出现鬼魂或类似形象如神魔妖怪的戏剧,狭义的鬼戏主要指出现人的鬼魂(魂魄)且作为主要或重要角色的戏剧,本书所探讨之鬼戏以狭义鬼戏为主,偶尔涉及广义的鬼戏。鬼戏作为中国古代戏曲中众多题材的一类,其大多数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本书尝试以中国古代鬼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古代鬼戏之生成及其所反映的民间鬼神信仰、儒释道思想进行阐释与分析,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梳理了鬼魂观念及相关形象的缘起、衍变及其深层意蕴,并在此基础上,对鬼戏的界定、历史发展、分类以及剧中鬼魂形象的塑造做出探讨。鬼魂观念自古有之,东西方先民对其源起、衍变等问题的理解和阐释不尽相同。鬼魂观念及其形象在形成之初即具备了人格化与世俗化的特征。依据主要鬼魂形象与剧作主题的不同,古代鬼戏大致可归为三大类:情爱戏、复仇戏、宗教修行戏。
第二章对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缘起衍变以及万物有灵信仰、“乐生恶死”信仰做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古代鬼戏对民间信仰的表现和反映。古代鬼戏创作受到民间信仰的直接影响,《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水浒记》等众多作品塑造了“亦正亦邪的神灵”等。同时,《娇红记》《玎玎珰珰盆儿鬼》等剧又通过形象生动的情节设置反映了古人之“乐生恶死”的基本信仰。
第三章考察了儒家之“仁爱”思想及其所倡导的立身之道与入世之道,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古代鬼戏对此类儒家思想的形象化传达。古代鬼戏的编创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穷阮籍醉骂财神》等剧传达出儒家之“仁爱”思想,《窦娥冤》《鸣凤记》等诸多作品则刻画了众多具有忠孝节义等品质的角色,表现了儒家所倡导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理念。
第四章对佛教之“无常”论、神不灭论、修持论做了阐释与分析,并以此为切入视角探究了中国古代鬼戏与佛教思想的关系。古代鬼戏编创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香山记》《错转轮》等诸多作品直接反映了佛教之因果业报、轮回转世观念;《北邙说法》等剧则生动传达了佛教形灭神存论;《狮吼记》《鱼儿佛》等宣扬了佛教“人生是苦”的理念,形象化地表现了佛教禅宗与净土宗的修行方式。
第五章考察分析了道教之贵道重生、善恶近报思想及女性观,并结合相关鬼戏作品探究了其对道教思想的生动反映。中国古代鬼戏编创受到道教思想影响,《萨真人夜断碧桃花》《小青娘情死春波影》等大批剧作形象反映了道教“贵生重己”“以人为本”以及入道修仙的基本理念;《精忠旗》《朱砂担滴水浮沤记》等生动传达了道教善恶有报的因果报应思想;《吕洞宾度铁拐李岳》等表现了道教的女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