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一、研究选题的背景

本书的选题灵感最初来源于对电影导演教学中短片实践课程的思考。高等院校影视导演相关学科在校学生每年都会面临短片创作的课业要求,而教师授课所采用的片例绝大部分是经典长片,尽管在课堂分析时,会选择其中较短的片段作为参考,但学生实际创作时,常对短片构思无从下手。一般来说大学培养目标是长片导演,但要求学生毕业作品拍摄短片,其实是在暗示,短片是长片的准备和基础,更可能是个前提。那么,短片和长片的发展轨迹、创作规律、美学特征是否等同呢?除去可以作为长片电影一个章节或片段存在,短片有没有作为独立艺术分支的可能。如果有,我们是否有必要对其从产生、发展以及变化的过程做某种理论梳理?

短片发展至今,不仅是影视专业学生毕业的创作载体,更是现代媒体热衷于选择的微电影形式,特别是网络媒介迅猛发展的 21 世纪,各类网络视频平台纷纷涌现,自媒体用户激增,硬件设备及软件产品多元化,短片创作的展示空间和需求量陡然增加。短片,越来越高频次地出现于大众视野,显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短视频、电影节短片展、短片故事、学生短片、短片剧集,纪录短片、宣传片、形象片、系列短片、迷你剧、短片日记等各类短片电影名目及分类层出不穷。历史似乎正在以某种方式轮回并呼应着电影诞生之初的情景,电影诞生的第一个 10年间,人们看到的电影就是短片。进入 21 世纪后的当下,短片再次焕发活力,不论在业余还是在专业层面,它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发生飞跃,我们看到,短片正成为电影的另一种形态,遵循独立的艺术规律,传承和发扬独特的艺术传统。

二、研究方向与目的

短片为什么值得研究?今天被简称为短片的短篇幅电影,是历史最久远的电影存在形态,没有之一。电影被发明出来的时刻,它的存在形态就是短片。一百多年来电影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人文活动的影响下,其内涵和外延早已发生了丰富的变化,其材料、种类、形态、用途等都出乎意料地发生了广泛的分化和演变,许多当初未曾有过的意义后来应运而生,并影响着人类;许多当初影响巨大的意义,却流逝在人类文明的进程里。当胶片正在尘埃中消弭的时刻,电影的造血机制已经完成了一项历史使命,即它几乎代谢掉了电影最原始的“种姓”血缘。未经科学统计,今日电影制作过程,和一百年前相比,可能没有一件生产工具和生产材料是一样的,没有明显改变的也许只有观看方式了。然而,前面之所以用到“几乎”这个词,是因为短片的制作依然存在,一百多年来从无间断。最为可贵的是,短片秉承了电影发明时创新、自信的原始基因,保持了电影古典的业已退出主流的实验精神,成为电影这个大家庭中最具灵魂尊严的成员。仅此,短片就值得研究。今天,众多电影节纷纷设立短片奖项,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短片比赛获得进入电影产业的机会,我们也想借此同电影工作者和学习者一起探讨短片创作这一被忽视的命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短片研究领域,以历史脉络为切入点进行梳理,国内外鲜有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尤其就本课题拟限定的真人叙事、实验类短片(非动画短片和纪录短片)而言,当然,对某种类型或某一阶段的短片,已有不少研究。已有的短片研究著作中,最常见的主题是关于短片实践与创作指导。其中大部分著作是介绍短片制作流程和创作经验的,还有少部分是以介绍和评论国内外优秀短片作品为主要内容。从现有的创作者、学者、理论家的著述中,不难发现人们对短片创作、短片本性以及短片的过去和将来都在进行探索和思考,只是阐述的角度不同,深度广度不一。甚至在特定历史阶段,对某一类型的短片研究已有较为深入的涉及(比如实验和纪录类型),只是并未就长片和短片加以区分和限定。就真人短片而言,围绕历史、创作、理论、制作发行、市场与观众这些相关领域,可以发现一些基本框架,即可以把现有研究分为四个大部分:默片时代短片研究、实验电影短片研究、叙事短片美学与创作研究、多媒体时代短片研究。已有著作内容基本可归类在这四个部分中的某一个部分,或者只涉及该部分的某一些方面。

就创作类的著作而言,一般内容是就作者个人的创作经验给出系统的创作建议,总结制作规律。这类研究可包含在叙事短片美学与创作研究这个范畴内。例如,(美国)费雷德里克·利维(Frederick Levy)著的《短片拍摄 101》,全面介绍了当代美国低成本短片制作的流程,技巧以及创意方式。此类著作还包括,《影视短片创作》宋靖著,《影视短片创作》张秋平等著,(美国)彼得·雷伊(Irving David K & Rea Peter W)等著的《影视短片的制片与导演》,阿戴尔门·金(KimAdelman)著的《在短片中做大:短片制作者基础指南》《短片的法则:来自业内达人的靠谱忠告》等。还有聚焦于短片剧本创作和短片制作的著作,有罗伯托·玛丽·穆尔(Roberta Marie Munroe)的《如何不制作电影短片》、琳达·J.科迪尔(Linda J.Cowgill)的《短片写作:剧作结构与内容》、丹妮埃尔·戈鲁斯基(Daniel Gurskis)的《短片剧本:关于短片电影的构思和制作》、克利福德·索罗(Clifford Thurlow)的《短片制作:从剧本到银幕的完整指南》。这一部分研究还包括短片评介类著作,比如季巧微的《欧洲 50 部最新获奖电影短片评介》,介绍了一批当代国际优秀短片,其中不乏重要长片导演的短片作品。还有区念中的《中国短片浪潮》、张晓欧的《世界优秀电影短片赏析》等。他们对重大电影节中获奖短片特别关注,探究方式是以总结创作技巧及美学特征为主。

以上两类著作研究试图总结优秀短片的创作规律,为艺术实践提供基础研究和参考,注重的是对于短片创作和制作的实践指导,包括创作者的经验之谈,作品作者的分析介绍,阶段性世界获奖短片作品浏览评介等。

电影短片在学术界还未能形成一个公认的完整而权威的学术概念,使得它很难被精细地加以描述和研究。但这并未阻碍其他电影类研究著作对某类短片做历史探究。

比如张春著有《中国电影短片研究》一书,其中就对中国短片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中国短片的发展模式,创作者构成等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以故事、动画、纪录三种短片类型为基础,对中国短片发展现状和历史做了分析。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中国短片的著作还有郑静的《中国早期短片的电影化程度》。另一类比较突出的短片历史研究类著作是关于实验电影短片研究的,例如,(美)A.L.李斯(A.L.Rees)的《实验电影史与录像史》,就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梳理世界实验电影人创作脉络的专著,对先锋实验短片作品进行了分析。李斯的论述专注于理论梳理,并从实验电影史的角度重新讨论了现代主义、先锋派、艺术电影以及先锋电影几个类别的概念及其相关发展历史,也包含对实验短片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评介。

此类著作还包括华明的《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这本著作中对世界先锋派电影的发展,先锋电影的艺术起源、流派、重要的先锋电影创作者及其作品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同时在理论阐述中也对先锋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另外,美国电影理论家米歇尔·欧佩(Michael O'Pray)的《先锋电影:形式主题与激情》,也是对实验电影短片导演及作品的分析讨论。从文化和美学角度研究实验电影及电影短片的著作还有P.阿德姆·希特尼(P.Adams Sitney)主编的《电影文化读本》。从历史和实践等角度对早期先锋电影短片进行研究的著作还有托马斯·埃塞尔斯(Thomas Elsaesser)编著的《早期电影:空间、景别、叙事》。希特尼的《视觉电影:美国先锋派1943—2000》和帕克·泰勒(Parker Tyler)的《地下电影:历史批评》两本著作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美国 40 年代以来的先锋实验电影状况,其中不乏对短片作品的研究和讨论。

再一类著作就是对早期电影的研究,尤其是默片时代的短片研究。比如,美国M.布莱德利·埃德温(Edwln M.Bradley)的《早期好莱坞有声短片,1926—1931》,查理斯·穆瑟尔(Charles Musser)的《电影的出现:1907 年之前的美国银幕》,以及爱琳·鲍泽尔(Eileen Bowser)的《美国电影史:美国电影的转变 1907—1915》等。由于技术的限制,早期电影大部分以短片形态存在,因此一些研究早期电影的专著实际也是对早期短片的论述。比如,大卫·波德维尔和克莉丝汀·汤普森(David Bordwell & Kristin Thompson)著的《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中第十二章,电影形式与电影史中关于早期电影(1893—1903)的部分,以及其中论及早期经典好莱坞形成时期(1908—1927)一些导演及作品介绍的部分。另外法国理论家乔治·萨杜尔(Georges Sadoul)的《世界电影史》中对早期电影的论述也提供了许多短片研究的历史资料。

尽管直接从电影史角度专门论述短片的著作较少,但在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论文中也不难见到某时期短片创作状况的分析,有的也结集成书。例如,美国学者理查德·莱斯金(Richard Raskin)的《故事短片的艺术》就是从美学和艺术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波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几部电影史上重要的叙事短片,其中不乏短片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也可以说是一部相对全面地从艺术和理论角度分析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叙事电影短片的著作。

当下的电影短片研究更多的集中于数字多媒体时代短片的形态以及对微电影的讨论。除了技术层面,更多关注了电影短片如何参与电影市场,短片的工业化前景等话题。人们对微电影以及短片电影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梳理,给出了各种总结和预期。随着新媒介的成熟,短视频形式与大众生活互动的深入,网络为短片进入市场独立生存提供了庞大空间,由此展开的话题也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讨论。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拟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第一部分侧重于短片概念的界定与分析,借用电影史研究的一些观点来阐述短片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的历史状况,并将其作为美学电影史和社会电影史的补充进行讨论,同时结合少部分技术电影史的内容进行关联研究。对“史”的部分另一个研究侧面,是关于风格的讨论。这部分的方法以不同时期代表性作品分析为主,包括导演创作风格研究,艺术运动的背景讨论以及流派特征研究。关于谁制作了短片,为什么制作,谁看短片,为什么看,怎样被看到的,以及短片存在的领域等,这些社会电影史方面的内容会少部分出现在“史”及作品分析的部分。“论”的部分主要渗透于短片概念、史实以及个案分析当中,是对一些理论概念的讨论和辨析,比如现代主义在实验短片中的表现问题、短片概念变化的问题、个人创作作品的主流或先锋属性问题等。

本书对短片的研究,整体上看是一种以总结和梳理为主的基础性研究,其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从电影作为先锋艺术的角度对短篇幅电影进行研究,弥补电影史及电影理论研究中对短片独立探讨的不足。希望在对短片概念以及实验短片、叙事短片的重点个案分析中,能够呈现世界电影短片创作和发展的整体风貌和优势前景。如果这些讨论能够引起人们对短片研究的重视,并加深对短片艺术形式的认知和思索,那也就完成了本文旨在承载的现实意义。 ij4G/qf8ct7a5TDKvZ97uMxGBPBXyRPwzV9Z4RScjGrhE0ggnzR3cNROuoFb0Bs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