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是人类思想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对它的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它及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重要窗口。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程。首先,我们来看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进程。
《共产党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两人合著,由于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这里我们将着重介绍马克思的成长与思想发展历程。
马克思是一名犹太人,其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名律师。作为一名律师,马克思的父亲已经与他的祖祖辈辈有所不同了。因为他的祖父辈都是犹太拉比,相当于神父,主要服务于犹太教。但马克思的父亲作为一名律师,不再是一个神职人员,而是一个世俗的职位,与社会打交道较多,其思想也已经与其他犹太人有着很大的差别。亨利希的思想非常开明,对其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卢梭、伏尔泰这些启蒙思想家。马克思的父亲虽然生活在当时德国南部莱茵河流域的小镇特里尔,但是他父亲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视为一位法国人或是一名法国启蒙类的精英。马克思的女儿说她的爷爷是地道的法国人。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就出生在德国小城特里尔,12岁之前是否上学,目前还没有记录,所以有些传记作者认为马克思12岁之前可能是母亲在家里指导他学习,当然这只是个推测。马克思12岁开始上中学,属于上学较早的那一类人,而且家里也是愿意为子女支付上学费用的那一类中产阶级家庭。5年后,马克思中学毕业,他的成绩比较优秀,和马克思一起上中学的那一批人中就大约半数没有获得毕业证。
在中学里面,马克思最光辉的作品就是他写作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这篇文章也被广泛引用:“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基本上是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因此,“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的、伟大的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都是许多人所理想的成就,但是马克思认为还不够。马克思认为,如果想成为真正伟大的人,应当以追求全人类的幸福为自己的目标。所以马克思说道:“如果我们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马克思17岁时写下的文字,思想非常高尚。后来马克思用他的一生证明了这句话。
1835年高中毕业后,马克思先前往波恩大学修习法律。根据其父亲的设计,马克思的未来可能是子承父业。当然,不管在那时,还是在今天,在职业选择时代际传承特征都是比较突出的。在波恩大学的这一年,马克思基本上没怎么读书,他父亲对此非常不满意。之后马克思转学到了柏林大学。去柏林大学之前,马克思与燕妮·威斯特华伦私定终身。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她出生于当地的一个贵族家庭,长相很美,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很高,受很多人追求。燕妮家和马克思家是世交,燕妮的弟弟与马克思交往也比较多。虽然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但还是被马克思的才华所折服,并因此私定终身。马克思来到柏林大学后,那里学术氛围浓厚很多。在柏林大学第一年,由于和燕妮相距千里,马克思写了很多情诗来表达他对燕妮的热烈感情,这些诗都被保留了下来。在柏林大学就读期间,他开始着手创作一个法学理论体系,从法的应用慢慢转向法学理论、法哲学,然后在法的基础上慢慢开始喜欢黑格尔,进入哲学领域。
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开始注意并喜欢上黑格尔的哲学理论。马克思曾这样描述黑格尔的理论:“康德与费希特在太空飞翔,对未知世界在黑暗中探索;而我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遇到的日常事物。”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康德与费希特的理论是纯理论的,而黑格尔的哲学理论是有实用性的,是深入日常生活中的。这句话中的“我”既可以指代马克思自己,又可以指马克思所阅读的黑格尔著作中的“绝对精神”。黑格尔对马克思的思想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柏林大学学习一年后,马克思病倒了。在养病期间他不仅从头至尾阅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完成其思想的转折,还结识了一群青年黑格尔分子。回到柏林后,马克思转入哲学史研究,研究古希腊后期的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论派的哲学及其关系。1840年马克思开始写作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是一篇学术造诣很高的哲学论文。1841年4月,马克思将论文以及申请材料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主任巴赫曼。巴赫曼非常欣赏,认为“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本人认为该候选人实应授予学衔”。另外七位教授也同意。在支付论文答辩费后,耶拿大学不再为马克思答辩,而于1841年4月15日,直接为马克思颁发哲学博士学位证书。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成就很高,文中对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别及由此导致的世界观、社会观的差异的分析是极其深刻的。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没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为,原子在组建世界时虽然遵循一定规律,但有时候某些原子会突然不按规律运动。根据伊壁鸠鲁的原子随机运动,可以产生人类的自由意志,从而构建了自由意志论的世界观基础。
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克思开始求职。在这个过程中,青年黑格尔分子赫斯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你应该准备去结识一位最伟大的哲学家,也许是当今活着的唯一的真正的哲学家。他即将显露头角(在书刊和讲坛上),会把德国的眼光吸引到自己身上……马克思博士,可说是我崇拜的人,还是个十分年轻的人(大概至多不过24岁),他将给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以最后的打击。他既有最深刻的哲学严肃性,也有最机敏的机智。请您设想一下,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成一个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这个人就是马克思博士。”赫斯比马克思大6岁,是德国最早提出共产主义理论的人。赫斯对马克思的赞扬是不遗余力的,马克思应该是很感激的。但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对于赫斯所代表的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没有留情面,给予了严厉的批判。吾爱吾友,但更爱真理。
1841年,马克思回到特里尔,申请波恩大学讲师职位,但是没有成功。在这段时间里,马克思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受其影响并试图超越他。
为了维持生计,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并产生很大影响。1842年,马克思被聘为该报主编。在马克思担任主编期间,《莱茵报》就林木盗窃法、农民贫困问题发表了长篇评论。他接手时订数只有800多份,一个月后上升到1800多份,到1843年1月再上升到3400份,这在那个年代是相当大的销量。当时的政府因其立场过于激进,于1843年4月1日查封该报。虽然《莱茵报》时期并不长,但对马克思的思想有较大的影响,他把眼光转到现实的社会问题,并意识到资产阶级私有制对于国家制度的影响。
1843年6月,马克思与燕妮完婚,住在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期间,马克思开始阅读卢梭、伏尔泰等写作的法国政治学方面的著作(原来主要是阅读德国哲学方面的书籍),并写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前在《莱茵报》的工作经历让马克思意识到:国家并不可能是理性和公正的,而是受到私人物质利益的左右,国家总是袒护富人和统治者的利益。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即不是国家决定社会,而是社会决定国家,并指出私有制是国家制度的支柱,而且还是国家制度本身。马克思的“私有制决定国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它试图将黑格尔的思想颠倒过来。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来到巴黎,与卢格一起创办《德法年鉴》。在这里,马克思对法国的工人运动开始有了亲身体会,感受到了法国的真正社会力量。马克思写信给费尔巴哈,邀请他来法国感受真正的社会力量。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批判非常尖锐有力,但是他的批判基于纯粹的爱。马克思觉得这还不够,要从现实的、实实在在的、人的力量出发去理解社会。费尔巴哈拒绝了马克思的邀请。《德法年鉴》于1844年出版一、二期合刊,马克思在上面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他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德法年鉴》出版一次后就停刊,马克思开始研究经济学。与此同时,他结识了海涅和恩格斯。海涅当时已是闻名天下的诗人,他写的诗都是对德国专制的批判,例如《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但是,接触马克思之后,海涅也开始关注工人阶级,《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就是那时候写的。恩格斯的父亲在英国办厂,他本人也在管理工厂。马克思在《莱茵报》当主编时恩格斯作为该报作者曾经见过马克思,但当时两人都没留下什么印象。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见面时才发现,他们两人的思想是非常一致的,他们的思想相互吸引,而且如此的互补。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写作《神圣家庭,或者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这个书名非常绕,但读起来却又非常爽利。该书主要批判布鲁诺·鲍威尔的理论。布鲁诺曾跟随黑格尔学习神学,在黑格尔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论康德哲学的原则》,由于康德哲学著作以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著称,布鲁诺称自己的理论为“批判的批判”,表明自己对于批判理论的批判立场。而标题中的第三个“批判”就是马克思自己对布鲁诺的批判。布鲁诺曾指导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在某种程度上,是马克思曾经的精神导师,但在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之后,毫不留情地对布鲁诺的理论展开批判。该书指出工业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第一次提出了生产方式的概念,揭示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认为要真正认识某一个历史时期,就必须认识到“某一历史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
1844年,法国政府下令把马克思和《前进报》其他一些撰稿人驱逐出境,除非他们保证不再从事反普鲁士的宣传。卢格递交悔过书,而马克思断然拒绝做出保证。1845年2月,马克思到达布鲁塞尔,燕妮变卖家什带女儿随后跟来。普鲁士政府对比利时施加压力,不得已马克思只能脱离普鲁士国籍,从此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后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定居了一段时间,在布鲁塞尔郊区当时有一批的德国流亡者。恩格斯之后也来到布鲁塞尔。马克思与恩格斯想写作几本大著作以阐述新的世界观。1845年春,马克思构思这一基本思路的基本要点,即关于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这份提纲只是一个写作笔记,马克思并没有打算发表。在他去世后,恩格斯在清理其旧稿时找到它,并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发表,他评价道:“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虽然只有11句话,但这可能是世界上引用得最多的关于哲学的话,比如:“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开始合作撰写第二部著作,即《德意志意识形态》,到1846年4月间基本完成著作的主要部分。本书正面阐述了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而不是神创造的,人们为了能够进行物质生产而“创造历史”,就必须进行吃穿住行以及其他一些活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活生产包括两方面的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一个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交往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后者也影响前者,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的总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物质生产决定着精神生产,“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书中还强调了共产主义运动,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因此,共产主义者应当致力于使现存社会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些思想的提出让我们可以认为,马克思当时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并将其表达出来了。
马克思住在布鲁塞尔德国移民区,移民经常出入马克思家中与他谈论政治。在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开始认同共产主义,比如教师威廉·沃尔弗、革命诗人维尔特、弗莱里格拉特;激进派政论家毕尔格尔斯;新闻工作者约瑟夫·魏德迈;青年医生罗兰特·丹尼尔斯;马克思的内弟埃德加尔·威斯特华伦等人。其中威廉·沃尔弗终生未婚,后期成为一名家庭教师,攒了六七百英镑。去世之后,他将这些钱都赠予了当时穷困潦倒的马克思。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扉页上写道:“献给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威廉·沃尔弗。”此外,还有许多人经常与马克思往来,如魏特林、前面提到的政治学家莫泽斯·赫斯等人。这些人大部分是德国流亡者,马克思和恩格斯觉得其思想不能局限于此,想到用通信手段把各国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联系起来。1846年2月,他们创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目的是让德国社会主义者与英、法社会主义者建立联系。
马克思邀蒲鲁东参加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蒲鲁东拒绝,并指责马克思创立新的专制的宗教,而把自己理论上的马虎与混乱说成是“反教条主义的”。1846年,蒲鲁东发表《经济体系的矛盾,或贫困的哲学》,将德国的辩证法用于经济学,并写信给马克思,“期待”马克思严厉的批判。马克思1847年上半年写成《哲学的贫困》,批评了蒲氏的经济学知识的混乱,并首次公开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指出,在历史过程中,人不仅改造社会,社会也创造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科学地表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大抵如此。那么,马克思到底想研究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他与其他经济学家的对比中看出。亚当·斯密的名著的标题是《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探究》,可见,其目的是研究国家的富裕与兴衰;而李嘉图则自称其研究目的是支配土地产品的分配规律,也就是说,其研究目的着重于分配,后来经济学家对于分配以及基于分配而形成的阶级分析都源于李嘉图。马歇尔说其《经济学原理》的研究目标是寻求日常生活事务中人的活动,也就是说,人们基于自己的利益——尤其是根据边际原理——而对各种商品或服务相对价格的波动做出反应。达文波特则说自己的研究目标是价格及其成因与推理,因此其目的是推导一般竞争均衡的存在。这些经济学家都是一时翘楚,但研究目标却越来越趋于平庸的日常经济机制,而忽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结构。这可以说是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逐渐平庸化的进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指出,其研究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因此,马克思的研究取向并不是简单的个人行动的动机与选择,而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演进的逻辑,这是一个此前所有经济学家都没有达到的高度。
这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之前,马克思从一个自由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大致思想过程,下面我们来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具体诞生背景。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的作品,同时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晶。
1834年,巴黎建立了一个民主共和主义的秘密同盟“流亡者同盟”(League of the Outlaws)。1836年,德国流亡者中的部分激进分子从该同盟中分出,成立以德国人为主的“正义者同盟”(League of the Just),主张粗陋的平均共产主义,提出“All Men Are Brothers”,也就是“众人皆兄弟”。正义者同盟要求实行财产共有,其领袖是魏特林,前面讲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时提到过他。他是一位缝纫工,通过思考哲学问题,他写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其中的基本思想就是强调共产主义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思想。马克思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德国的)资产阶级及其哲学家和科学家哪里有一部论述资产阶级解放(政治解放)的著作能和魏特林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媲美呢?只要把德国的政治论著中的那种俗不可耐畏首畏尾的平庸气拿来和德国工人的这种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比较一下,只要把这双无产阶级巨人的童鞋拿来和资产阶级侏儒的政治烂鞋比较一下,我们就能够预言这位灰姑娘将来必然长成一个大力士。”
正义者同盟构成布朗基的四季社的德国分支。1839年5月12日,法国人举行起义而失败,正义者同盟各支部也遭到失败,魏特林逃到瑞士,被捕的有卡尔·沙佩尔和亨利希·鲍威尔。前者于被监禁7个月后驱逐出境到了伦敦,后者于1841年12月被捕后驱逐出境也到了伦敦。到了伦敦后,沙佩尔和鲍威尔恢复同盟活动。1840年,沙佩尔、约·莫尔等人成立伦敦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该协会在第一国际成立后加入国际,一直到1918年被英国政府所查封。
1843年,沙佩尔建议恩格斯加入正义者同盟,为恩格斯所拒绝。这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他们的观点基本方向虽然正确,但在很多方面是错误的。后来双方经常联系,恩格斯熟悉同盟的内部事务。1844年,马克思的思想逐渐成熟。这年夏天,恩格斯在巴黎拜访马克思。1845年,两人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开始着手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年夏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前往英国考察英国工厂,恩格斯将马克思介绍给正义者同盟。
当时同盟在英国、德国、法国和瑞士都建立了支部。沙佩尔等人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该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意同盟的平均共产主义思想,尤其不同意他们的密谋策略,所以谢绝了这一邀请,但仍然与同盟保持密切联系。
后来,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思想,愿意对同盟加以改造。1847年1月,正义者同盟为了召开代表大会,制定新纲领,决定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求教,特派约瑟夫·莫尔带了正式委托书到布鲁塞尔拜访马克思,并去巴黎拜访恩格斯,邀请他们加入同盟并帮助改组。莫尔表示,同盟愿意抛弃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密谋策略,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理论。
改造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口号。正义者同盟提出的“众人皆兄弟”,是借用基督教的说法。原始基督教提出这一说法,在某种情况下,为关怀穷人提供了方便。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世界历史发展到当下,已经不需要这个口号了,它已经成为统治阶级麻痹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因此,马克思建议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取代原有口号。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对他们组织的这种密谋性质不太认可,认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意图”。在改组期间,他们同意把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抛弃了“众人皆兄弟”而采用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口号。马克思、恩格斯见时机成熟,同意加入同盟。1847年6月2—9日,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马克思没能参加。恩格斯作为巴黎支部的代表、沃尔弗作为布鲁塞尔支部的代表参加。
恩格斯为同盟起草了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大会还批判了魏特林和蒲鲁东,并把巴黎支部的魏特林分子开除出同盟。8月初,在布鲁塞尔成立同盟支部和区部,马克思当选为领导人,恩格斯被选为巴黎区部领导人。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成立德意志工人协会,对侨居比利时的德国工人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会上通过《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章程》规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并规定会员必须承认并不倦地宣传共产主义,不得参加反共产主义的团体,服从同盟决议,保守同盟秘密,生活方式必须符合同盟的目的。大会中心议题是讨论同盟的纲领,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争论,但大会最终心悦诚服地接受了马克思的理论,并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
之前,恩格斯为同盟第一次大会起草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968年才为世人所发现),为第二次大会起草了《共产主义原理》(现收入马恩选集第1卷)。恩格斯对这两个纲领草案的形式并不满意,他对马克思说:“我们最好是抛弃那种教义问答形式,把这个东西叫做《共产主义宣言》。因为其中必须或多或少地叙述历史,所以现有的形式是完全不合适的。”马克思采纳了这一建议,并最终确定为《共产党宣言》。
上述有关《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背景可以有许多启发,这里简要说几句。
第一,追求人类解放的伟大理想是伟大思想产生的重要动机。马克思很早就确立“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他在这一伟大理想上面从未动摇,这是他追求理想的深层动机。在追求这个伟大理想的道路上,他并不满足于追求抽象的“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而是将自己的关怀放在被压迫被侮辱的工人阶级身上,并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阶级解放话题。他将自己的伟大理想与现实关怀结合起来,再加上深刻的思考与研究,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的理论。
第二,《宣言》的诞生历程揭示出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运动结合的道路。《宣言》不仅是思想者的重要作品,它也反映当时要求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的呼声,它是正义者同盟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党纲。这个党纲与一般的工人阶级呼声不一样,尤其与英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呼声是有很大区别的。英国工人阶级运动虽然很重视工人阶级利益,但很大程度上是追求现实的利益、当前的利益,因此,英国工人阶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做得不错,但他们没有很高远的目标,而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简单地反映工人阶级当前的诉求,还在当前的运动中代表着运动的未来。
第三,《宣言》是一个吸收各种思想有益成分并同时与各种思想斗争的结果,伟大的思想是需要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当然在与别的思想斗争的过程中,会吸收别的思想,但不是说把别的思想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在《宣言》写作中,马克思坚持真理,吸取各种思想的有益成分,并与各种思想进行斗争,这是《共产党宣言》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