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麓山论丛》总序

刘先江

列宁指出:“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同路人’,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受到了来自各种相反方面的曲解,因此团结一切意识到危机的深刻性并了解到必须克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是再重要不过的了。”尽管列宁讲这段话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对于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在这个思想日益多元,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面临着种种挑战的当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著作,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和规律,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这又需要全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做持久而深入的研究。

我所在的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学院成立于2004年5月,学院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湖南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湖南师范学院在1953年就设立了马列主义教研室,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史、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汇聚了一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主要有:王谦宇、谭双泉、周作翰、郭德干、李金奎、彭国璋、胡浩正等,他们后来成为我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1960年,学院设置了我省最早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并延续至今,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传统在湖南师大一直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如今的湖南师大已成为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2016年1月入选湖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下设的二级方向,它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本学科旨在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总结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特别是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规律。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有着深厚的传统。已故周作翰教授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修正主义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左倾”思潮的剖析非常深刻,推动了理论界的思想解放。李屏南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丛书和“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丛书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社会主义和政党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论述和发展,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丛书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吴家庆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所主持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获得了中宣部的高度肯定。周仲秋教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列宁思想的研究也为学界所熟知。应该说,湖南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方面,其传统比较深厚,成绩也比较突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湖南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新的时期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的重要使命是继续发扬传统,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壮大发挥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麓山论丛》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牢记使命继续前行的一种努力。我期待,通过这样一个论丛的形式,将我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成果汇集起来,日积月累,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成为中文学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TNAvHKY588RpptXQqTPAehh/EBA1v+MlT2Q+lM+sYVABMhza3oyLt0gVlJ0As2e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