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概念,如今人们转换使用“世界”这一称谓。一般认为“世界”一词来源于印度佛教,其实,“世界”这一概念只是中国古代“天下”概念中的一部分。“天下”在古代中国内涵极其丰富,它是中国思想家建构出的最大的空间单位,既可指中国与四方合一的世界,也可指人文与自然交会的空间;它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地理概念,更是与“家”“国”一起构成谱系的价值体,是“国”之合法性的最后依据。这种“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面对近代以来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传统的观念包括依据此观念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涉外制度体系,都遭遇到来自西方全方位的冲击,这是人所共知的。那么,这种遭遇是不是一种野蛮与文明的对抗,抑或是落后封建意识与先进资本主义的意识的碰撞,还是一种分别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观念的遭遇,而各有千秋、互有长短呢?笔者认为必须从思想观念的源起、形成和影响入手,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方能够言之成理。
当代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越来越重视思想观念对一个国家涉外制度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对于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作用,一般来说主要体现于涉外制度、政策以及中外关系形态,也就是中央王朝根据思想观念所提供的原则化理念去确定世界秩序的目标,并选择达到目标的手段。因此,就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历史中思想观念的作用展开研究,不仅关系到思想史研究的广度,也关系到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深度,而且可以直接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价值资源。
今天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从近代史上看,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并不利于东亚的和平与稳定。那么迅速崛起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对于未来的东亚乃至世界意味着什么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大国的兴起必将给地区乃至世界格局带来重大的冲击,国家间力量对比失衡往往导致原有的国际秩序出现转型,这种转型意味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国“重返亚太”以及“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从反面印证了研究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能否成为一个有效的对外战略,其核心在于我们战略的指导思想能否促使国家的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尽可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以减少阻力。因此,从思想、文化的视角研究国际秩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这关系到我们能否从历史中寻找价值资源,为外交战略的制定提供思想启迪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