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全球史”观念下汉唐时代与世界的互动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今天的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破除了国家之间因地理因素产生的隔阂限制,而且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人们共用的卫星信号,到航空公司的洲际跨洋航线,从多种多样的视讯软件,再到跨越欧亚大陆的“中欧班列”,这些元素无不体现着当下生活的“零距离”状态。那么,历史上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又有着怎样的互动呢?每当笔者在课堂上问及这一问题时,可能学生马上会联想到“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取经”“马可·波罗东游”“利玛窦来华”,或是“瓷器与茶叶外销”等。无疑,这些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都是中国与世界交往与互动的见证。实际上,在上述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史事之外,又如玻璃制品的引进、技术的交流、族群的迁移、战争的爆发,甚至是环境的变迁、物种和疾病的传播等也都是历史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内容。

鉴于以上所说互动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数千年长河中所发生的无以计数的历史往事,我们应该以何种观点或理论去理解和研究历史上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呢?本章在开头部分引入“全球史”观念和大家分享,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概念,并用此观念去深化我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实际上,近年来“全球史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十分流行,我国也多有从事这方面理论研究的学者。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夏继果教授编辑出版的《全球史读本》 就是致力于研究和推广“全球史观”的一种尝试与努力。那么什么是“全球史”的理论呢?实际上,不同的世界史学者有着自己的研究和切入角度,笔者认为目前最为学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全球史”的定义应属夏威夷大学教授、知名的世界史研究学者之一的杰里·本特利(Jerry·Bently)所提出的“跨文化互动”理论。

本特利在他一篇重要的论文《跨文化互动与世界史分期》( Cross -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Periodization in World History 中提出并强调“跨文化互动”的概念。他力图打破国界之间的限制,摒弃“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以更加广泛的社会空间代替传统的国别史研究范式。在本特利看来,这种跨文化的互动使得世界“不只有一个中心,在不同的时期,世界可能有着多个不同的中心,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传统” 。在这种观念下,本特利所关注的“全球史”内容主要包括:长距离的贸易、物种的传播与交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帝国的扩张与军事冲突、移民与离散社群、疾病的传播以及环境气候的变化与影响等。

那么,在这种“全球史”观念下,中国与世界又是如何开展互动的呢?不妨先让我们一同来简要了解一下先秦时期的概况。根据目前的一些研究认知,在夏商时代,青铜冶炼技术传入中国,结合本土技术蓬勃发展起来,至商晚期和西周时期臻于鼎盛,开启了中国的“青铜时代”。与之同时,马匹、战车和其他带轮的运载工具也在这一时期不断传入。 以上这些技术的引入是亚欧大陆间族群迁徙所造成的结果。沈福伟就曾指出,在夏商时代的亚洲北部和中亚地区也有青铜文化的出现,他认为“新疆的巴里坤、吐鲁番、伊吾等地居民就充当着新文化传递者的角色” 。随着考古发现的证明,如在商朝墓穴中发现的来自中亚的玉石,散落于中亚和中东地区的陶鬲,从美索不达米亚传入中国的马拉战车,从马来半岛传入的冶炼青铜所必要的金属锡,以及南西伯利亚巴泽雷克和德国符腾堡贵族墓穴中所发现的“平纹绸”和蚕丝, 这些考古发现都说明了虽然有高山、沙漠、湖海等地理因素阻隔,以及缺乏探索与发现世界的科学技术,但中国在上古三代时期,就已经参与到了世界的互动与物品交换过程中,而远非人们印象中那般孤立存在。 fqxf5KD8EtSVQvDYVyKYqbDWSmUGENAtNAyjVBEiM1YIhivIZ7SxwkdWGeWNASW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