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云冈石窟中的地神造像

解 华

(云冈石窟研究院,山西大同037007)

摘 要: 北凉昙无谶翻译的《金光明经》广为流行,所宣扬的地神造像也随着佛教东传,对云冈石窟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神造像虽然在云冈石窟雕像的降魔品中并没有出现,但其形象在云冈石窟早、中、晚期洞窟中都有所表现,且雕刻成熟,运用自如随意,为以后地神的雕刻传承提供了参照和依据。

关键词: 云冈石窟;地神

近几年,随着对佛教研究的日渐深入,学者们对地神造像及其相关佛教经典的分析和探讨,使得一些与地神相关的造像内容重新被人们认识和理解。云冈石窟的地神造像鲜有提及,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云冈石窟中的地神造像试作分析,敬请指正。

地神,佛教色界十二天之一。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忉利天品》云:“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何等为四?一者地神,二者水神,三者风神、四者火神”。 [1](第1册,P136) 可见,汉魏时期,佛经中就提到了地神的存在。地神,梵名Prthivi,又作坚牢、坚固地神、坚牢地神、地神天、坚牢地祇、持地神、地天。此神原系印度太古时代崇祀之神,《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等赞颂彼为具有伟大、坚固、不灭性、群生繁育、土地繁生等诸德之女神。 [2](P445) 地神虽早在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形成的《梨俱吠陀》中就已经出现,但在中国,其造像多出现在5—9世纪。学者根据其在石窟中的表现形式,多将地神造像分为托举型和供养型两种。托举型出现的时间较早,流行时间也长,石窟中多有表现。供养型地神出现的时间较晚,于阗、龟兹、敦煌等地石窟中均可见到。云冈石窟中的地神以托举型为主,供养型地神并没有看到。

云冈石窟中出现的托举型地神造像,根据其组合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托举交脚弥勒菩萨的地神造像,二是托举立像菩萨(或弟子)的地神造像。

(一)托举交脚弥勒菩萨的地神造像

这种地神造像多在交脚弥勒菩萨足下,现半身像,双手向上托举菩萨双脚。一般认为,这种造像形式是依据释迦牟尼降魔成道、地神为佛证言的佛传故事而来。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即将成佛,魔军前来扰乱其修行,魔王反问释迦牟尼谁能为他证明,“菩萨(释迦牟尼)答言:‘我之果报,唯此地知。’说此语已,于时大地六种震动,于是地神持七宝瓶,满中莲花,从地涌出”,为释迦牟尼证言,之后地神“礼菩萨足,以花供养,忽然不现。” [1](第4册,P640) 地神作证的形象虽然在降魔品中所占比例不大,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降魔的主题思想不言而喻。(P76-88)在云冈石窟的降魔图中,并没有雕刻出地神,有的因石雕下部风化严重,也看不出地神的形象,但地神托举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符合早期佛传故事原意的(见图1)。

在云冈石窟第38窟南壁,雕有佛本行故事“三道宝阶”,讲述释迦牟尼成道后前往忉利天为母说法的情景。在云冈石窟的雕刻中,表现释迦牟尼佛时,是以地神托交脚弥勒菩萨的形象出现的。以地神证言释迦牟尼成正觉的瞬间来诠释佛陀的身份,更为生动地向母亲说明儿子业已取得的成果,极具说服力(见图2)。在云冈石窟中,地神托交脚弥勒菩萨的造像约有27尊,早、中、晚期洞窟中均有出现。其形象多为从地涌出,现正面半身像,双手向上托举交脚弥勒菩萨足,头戴高冠,头后有时出现头光,著短袖上衣,帔帛缠绕自臂下翻飞,似菩萨装束。有的地神腰腹下雕刻出圈状莲花瓣或素面圈状物,整体造像丰满,线条流畅。交脚弥勒菩萨足下的女性化地神形象在云冈石窟中较为普遍,虽然有些造像面部和服饰已经有所风化,但从其轮廓还是可以看出,从早期到晚期形象变化不大。

图1 第5窟东壁托举型地神造像

图2 第38窟南壁三道宝阶造像

(二)托举立像菩萨(或弟子)的地神造像

在云冈石窟第5、第9、第10、第11、第12、第20、第38窟中均有出现。托举立像菩萨(或弟子)的地神形象与托举力士像相似。地神双手向上托举菩萨(或弟子)足,体型粗犷,胸肌发达,裸体,帔帛翻飞自臂下垂,头后有的有头光,头部略微上扬,现四分之三面相。有时也现正面像,面部表情呆板,年代越晚,体态越笨拙,雕刻手法越简练。与早期力士像的体态轻盈表情欢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男性化的地神与托举交脚弥勒菩萨的女性化地神不同,虽然在《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正论品》中记载:“尔时此大地神女,名曰‘坚牢’……”,( 第16册,P442) 指出了地神的女性形象,但早期的地神造像并没有摹本可以借鉴,因此地神和力士这两种造像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在云冈石窟中,交脚弥勒菩萨足下的女性化地神和托举立像菩萨(或弟子)的男性化地神,表现较为稳定。同时,这两种形象的地神也出现在佛座下,或手举香炉,或在佛龛两端托举龛楣。这时的地神形象没有大的变化,并无固定格式,这两种形态的地神雕刻随意自如,没有局限性(见图3)。

图3 第11窟东壁胁侍之地神形像

这种托举立像菩萨(或弟子)的地神,一般研究者认为它是依据北凉昙无谶译的《金光明经》雕刻的。该经《坚牢地神品》中记载:“尔时地神坚牢白佛言,……世尊,随是经典所流布处,是地分中敷狮子座。令说法者坐其座上,广演宣说是妙经典。我当在中常作宿卫,隐蔽其身于法座下,顶戴其足。我闻法已,得服甘露无上法味,增益气力,而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从金刚际至海地上,悉得众味增长具足,丰肥壤浓过于今日。以是之故,阎浮提内药草树木,根茎枝叶华果滋茂,美色香味皆悉俱足,众生食已增长寿命,色力辩安……。” [1](P345) 可以看出,地神为“说法者”“常作宿卫”“顶戴其足”,经中对地神的描绘非常具体,应该不难雕刻出其形态。有学者认为,这大概就是地神呈托举姿势的文献依据。当然,该经同时也提到地神使土地“丰肥壤浓过于今日”,“根茎枝叶华果滋茂”,这也是地神地位被极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地神的信仰源自古印度,源远流长。昙无谶是北凉著名译经高僧,数十年间共译经82部311卷,使河西走廊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的译经中心之一,对中原和南朝也产生了影响。再者,昙无谶翻译的《金光明经》在凉州等地广为流行,地神地位被极力提高,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授记思想。有学者指出,《金光明经·授记品》中指出了君王授记的方便法门,应是受到封建帝王们青睐并大力推崇的重要原因。 [4] 在《授记品》中,佛为十千天子授记,在解答菩提树神疑问时说:“何以故?以是天子于所住处舍五欲乐,故来听是《金光明经》。既闻法已,于是经中净心殷重,如说修行。复得闻此三大菩萨受于记莂,亦以过去本昔发心誓愿因缘。是故我今皆与受记,于未来世,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第16册,P351) 由此可知,天子授记不需要像佛那样经历无量无边劫数,只需舍五欲乐,听《金光明经》,就可获得授记。这样的方便法门,也应是能够实现君王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曾将凉州的僧侣、工匠及宗室吏民等迁至平城(今大同)。《魏书·释老志》载:“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矣。” [5](卷114,P3032) 发达的凉州佛教得以东传,北魏与西域的交通往返不绝,也开通了以龟兹为代表的西域佛教艺术东传的通道。

北魏由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君王们更需要得到认可,授记的愿望应更为强烈。北魏道人统法果曾带头礼拜皇帝,提出“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魏文成帝“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以其帝王形象为蓝本雕造佛像,体现了君王强烈的授记愿望。云冈石窟中期洞窟降魔品中没有地神图像,张善庆认为是降魔粉本没有沿着佛教东传的路线到达内地,汉地工匠无现成的摹本可以参考。 [6] 但北魏的佛教首领师贤和昙曜都曾去过凉州,昙曜又主持开凿云冈石窟,不可能不受到凉州造像的影响。《金光明经》即便没有在云冈石窟的造像中广为流行,但它所宣扬的地神思想受佛教东传的影响,在云冈石窟雕刻中还是有所表现的。不论女性化的地神形象,还是男性化的地神形象,雕刻手法都已相当成熟,运用自如随意。虽然早期地神形象并没有统一定格,但这也为以后的雕刻传承提供了参照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大藏经刊行会.大藏经[M].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83.

[2]慈怡.佛光大辞典[M].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89.

[3]宿白.云冈石窟分期试论[A].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4]梁涛等.于阗地神图像流变相关问题再探[J].敦煌研究,2009 (5):68-73.

[5](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张善庆.论龙门石窟路洞降魔变地神图像[J].中原文物,2009(1):73-76. cjqW892eW/ic/kzFuGCmbG/Bgk2zzVd0ShXTiLj0UE6Y4T3VajGml53nyy1S9tI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