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全长近 3200 千米,开凿至今已有 2500 多年,是我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2014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贯通南北、联通古今,形成了河城相生的人居环境、风景如画的各色建筑、精湛超群的手工技艺、不胜枚举的名人故事以及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重要批示,要求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大运河江苏段延绵南北 790 千米,拥有世界文化遗产 7 个,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文化积淀深厚,孕育滋养了各具特色的名城古镇,不仅是文化带,也是生态带、经济带、城镇带。水韵江苏,流光溢彩成为大运河江苏段的灵动画卷。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中,大运河江苏段被确定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近年来,江苏深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顶层设计,在统筹遗产保护、治理修复、文旅融合等多方面发力,制定《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并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生态长廊建设、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现代航运建设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6 个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保护和高质量建设,打造江苏“美丽中轴”,谱写“千年运河”的现代化篇章。
为策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牵头整合全省研究力量,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并被批准为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成立以来,聚焦省委赋予的统筹协调指导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的职责,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多学科、多角度推进大运河文化研究,不断促进学术交流,打造专业化、理论性与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理论和决策咨询支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不断推动在运河沿线城市、高等院校和相关单位设立研究分院、研究基地等分支机构,指导开展协同创新研究,有力推动了各地方、各部门研究力量的培育、整合与发展,目前已建立 12 家分院。2019 年 9 月 11 日,依托江南大学成立无锡分院,下设 10 个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无锡分院成立以来,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大运河无锡段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推进大运河无锡段的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等相关研究,多维度传承发展运河文化精神,启动编纂《无锡运河丛书》等富有创新性的工作,全景式重现无锡运河历史,这些工作为挖掘和彰显大运河无锡段的文化特色做出了有益探索。
无锡素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美誉,是中国大运河江南河段的典型段落。水是大运河的灵魂,岸是大运河的经络,城是大运河的明珠。大运河在无锡“水、岸、城”融为一体,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原生态水韵风貌更是冠绝于世。积淀着千余年大运河文化的古桥、古镇、古码头、古驿站、古村落等,底色厚重且熠熠生辉。为了将大运河无锡段建设成为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和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打造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无锡样板”,无锡在河道治理、水质提升、遗产整理、保护修缮、古镇开发、街区改造、工业遗产再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保护实践工作,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和惠山古镇成为无锡运河遗产保护利用成果的典范。
连冬花博士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无锡分院大运河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研究中心负责人,本书就是立足无锡市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实践,围绕大运河无锡段的历史变迁与演进,系统挖掘阐释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探讨大运河价值挖掘的有限性和保护实践的普遍性问题。在我看来,本书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围绕着大运河与无锡城的关系,以一系列史实论证了大运河与无锡城之间的共生共进关系,揭示了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历史演进过程和节点,彰显了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二是立足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历史特点,挖掘阐释了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的多重时代价值,体现了作者对文化遗产保护价值层面的深入思考,为进一步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带来有益启示;三是基于文化遗产的唯一性和脆弱性,作者在对大运河无锡段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探讨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困境与出路。总的来看,本书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统筹兼顾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由点延展到面,逐步形成“文化带”,由器物到精神,日积月累铸就大运河丰富而厚重的精神品格和文化价值。因此,大运河文化研究要秉承广视角、多领域、全方位的方向和方法,既应关注不同区域的运河文化特质,也应着力挖掘、提炼运河文化的总体精神内涵。要不断深入挖掘不同区域的大运河文化多重价值,结合新时代要求传承创新,以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大运河成为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连冬花博士以该书的出版为契机,立足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践,面向中国大运河文化历史传承、时代创新和未来发展,从中不断撷取理论深厚、论证严密、调研扎实的创新性成果。同时,也希望无锡分院持续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的思想理论支撑,推出更多标志性的大运河文化研究成果,打造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研究智库品牌。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大运河文化带
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 年 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