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研究中国道德话语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方法

“中国道德话语”是一个外延很大、内涵很丰富的论题。对它的研究应该有合理的总体思路设计。本书采取四条思路展开研究。

一是历时性考察与共时性探究相结合的思路。中国道德话语的存在状况兼有历时性和共时性。一方面,它是从历史中流变而来的,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历史变迁,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另一方面,它又在当下的时间里存在,具有相对稳定的现实性。为了反映中国道德话语的真实存在状态,我们对它的研究注重体现历时性考察与共时性探究的有机结合。

二是宏观性审视与微观性探察相统一的思路。中国道德话语的历史变迁和存在现状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宏观性反映中国道德话语的形式或概貌,微观性体现中国道德话语的内部结构、构成要素、伦理意义体系、伦理价值取向等,因此,在研究中国道德话语的时候,我们没有采取非此即彼的做法,而是兼顾它的宏观性和微观性特征。

三是民族性发掘与国际性解析相融合的思路。中国道德话语是基于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和中国语境的实际需要发展起来的一个道德语言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但它既与其他民族的道德语言相比较而存在,也具有国际化发展的巨大空间,因而还具有不容忽视的国际性;因此,我们没有将它仅仅作为一种民族性语言现象来对待,而是视之为一种具有国际性或世界性的语言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它展开跨国际的理论研究。

四是理论性研究与实践性探索相贯通的思路。中国道德话语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理论性的中国道德话语是由抽象的概念、普遍有效的语法规则、内含规律性的话语体系、约定俗成的修辞手法等构成,对它的研究必须依靠理论理性才能展开。实践性的中国道德话语表现为它的实践应用性和行为引导性,对它的研究必须依靠实践理性才能展开。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既注重探究中国道德话语的理论性维度,也重视考察它的实践性维度,并力求实现两个维度的贯通和融合。

上述四个总体思路具有学理依据和科学性。首先,它与本书的研究主题和内容高度契合。中国道德话语是一个集历时性和共时性、宏观性和微观性、事实性和价值性、规范性和应用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论题,对它的研究也必须体现这些维度的结合、统一、融合和贯通。其次,它与本书在理论路径上追求中国特色的内在价值诉求高度吻合。现代西方元伦理学家已经在研究道德语言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但他们研究道德语言的理论路径普遍没有将历时性和共时性、宏观性和微观性、事实性和价值性、规范性和应用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好地整合起来。我们将在充分借鉴西方元伦理学家研究道德语言所形成的理论路径基础上,通过有效整合历时性和共时性、宏观性和微观性、事实性和价值性、规范性和应用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方式,展现我国伦理学界在建构道德语言学理论方面的中国特色。

为了将上述总体思路落到实处,我们将采用多种研究视角。

一是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中国道德话语”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现实存在。它从历史现象到现实存在的流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只有从历史的、辩证的视角来看待它的存在状况,我们才能对它形成全面、系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视角。“中国道德话语”这一研究主题涉及伦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思想、知识、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这要求我们采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视角。

三是比较的视角。“中国道德话语”这一研究主题不仅涉及道德语言与非道德语言、中国道德话语与非中国道德话语等内容的比较,而且涉及中国道德文化与西方道德文化、中国道德话语的伦理表意功能与非中国道德话语的伦理表意功能等内容的比较,因此,我们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广泛采用比较的视角。

四是逻辑的视角。中国道德话语的运用与中华民族的逻辑思维直接相关。这不仅指中国道德话语的音系结构、文字形态构造、语法规则、修辞手法等内含中国式的逻辑性,而且指它的伦理表意功能、伦理叙事模式等也处处体现中国式的逻辑推理原理。从逻辑的视角来研究中国道德话语,我们能够更深地认知和把握它生成发展、传承传播的内在逻辑性和规律性。

五是道德形而上学的视角。中国道德话语是一种语言现象,因此,我们对它的研究肯定会包含经验的成分,但我们不会停留于现象描述的经验主义层面,而是会更多地致力于探求中国道德话语历史变迁、伦理表意、伦理叙事和理论化发展的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采用道德形而上学的视角有助于提高本书研究的理论高度。

另外,为了落实上述总体研究思路,我们将采取四条研究路径。

研究中国道德话语的发展历史和历史作用。将中国道德话语置于中国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和探析,重点凸显中国道德话语对中国道德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强大建构作用,从而勾画出中国道德话语历史变迁的整体图景和宏观图景,将整个研究工作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础之上。

研究中国道德话语的内部构造状况、语义体系和表意功能。这一研究环节或内容的设计旨在打开中国道德话语的微观世界,揭示它的内部构成要素、伦理意义体系和伦理表意功能,为中国道德话语建构中国道德文化的强大作用提供学理解析。

研究中国道德话语的语用功能。中国道德话语具有广泛的语用功能。我们没有着重探析它用于日常道德对话和交流的语用功能,而是重点解析它的伦理叙事模式及其民族特色,并且从广义的层面使用“伦理叙事”这一概念。这一内容或环节的安排不仅将有关中国道德话语的研究从理论领域引向了实践应用领域,而且进一步为中国道德话语建构中国道德文化的强大作用提供了学理辩护。

研究中国道德话语的理论化发展问题。中国道德话语理论化发展的结果是催生理论化的中国道德话语,即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因此,研究中国道德话语的理论化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的发展问题。将有关中国道德话语的理论研究落脚在中国伦理学话语体系的发展问题上,展现了本书研究所能达到的理论至高点。

我们的研究路径由四个环节构成:一是历史研究的环节;二是语义研究的环节;三是语用研究的环节;四是伦理学话语体系研究的环节。这四个环节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通过这种路径选择,我们旨在使有关中国道德话语的研究具有融贯历时性与共时性、宏观性与微观性、事实性和价值性、规范性和应用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总体特征。

我们基于上述总体思路、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来确立研究中国道德话语的方法。我们的研究工作坚持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指导思想。中国道德话语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对它的研究不仅应该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我国社会辩证运动的历史和现实为语境,而且应该反映上层建筑在我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规律和社会作用对中国道德话语的深刻影响;否则,我们就无法真正描述中国道德话语的历史画面和现实图景,更不用说揭示它的历史演变规律、现实存在原则等重要内容。在坚持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本书将采用下列具体研究方法:

一是跨学科研究方法。本书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涉及伦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因此,要有效展开研究,必须深度融合这些相邻学科的思想、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复合视角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以保证本书的视角和方法能够与它的研究主题和内容高度吻合或相适应。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够使本书在研究视野上显得比较开阔、在思想境界上显得比较高远、在理论建构上显得比较大气。

二是历史语境主义研究方法。借鉴西方学者斯金纳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将中国道德话语置于中国社会的历史语境中予以审视和考察,揭示它的历史变迁规律、现实表现形态、作用机制、民族性特征等。

三是批判现实主义研究方法。借鉴文艺批评理论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方法,对中国道德话语在我国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展开批判性考察。一方面,真实地描述中国道德话语在中国的存在现状;另一方面,又对它的存在现状进行适当批判。

四是案例分析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汉语文字、词汇、语句、故事、伦理学经典著作等作为典型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中国道德话语的伦理表意功能、伦理叙事模式等。

五是比较研究方法。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揭示和探析中国道德话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特征。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既需要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道德话语进行深入比较,也需要在中国道德话语与其他道德语言形态之间展开深度比较。只有通过比较,中国道德话语的优势、民族特色等才能充分突显出来。“比较”是凸显中国道德话语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特征的有效途径。 BBIcI0kPLaud42kn+IdhOb3oZdJjB0roSnpINAo3ti458su7OIICgeg99RN9Sil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